科研产出
外源褪黑激素对獭兔繁殖性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褪黑激素对獭兔繁殖性能的影响.选用130日龄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獭兔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母兔、30只公兔.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含不同水平(10、25和40 mg/kg)褪黑激素的试验饲粮.饲养30 d后对母兔进行配种,至仔兔45日龄试验结束.结果 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Ⅰ、Ⅱ组睾丸重量显著增加(P<0.05),Ⅲ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Ⅰ、Ⅱ、Ⅲ组曲精小管直径显著增加(P<0.05),曲精小管面积极显著增加(P<0.01),曲精小管上皮厚度有增加趋势(P=0.069),且Ⅰ、Ⅱ、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Ⅲ组泌乳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及Ⅰ、Ⅱ组(P<0.05),Ⅰ、Ⅱ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褪黑激素添加量的增加,试验兔断奶窝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P=0.099).各组之间受胎率、产仔数、活仔数、初生窝重、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一定剂量的褪黑激素可以改善公兔繁殖性能,对母兔繁殖性能影响不大,但当饲粮中褪黑激素添加量过高时,獭兔繁殖性能降低.


谷子TCP基因家族成员序列特征及表达模式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解析谷子TCP基因家族的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谷子TCP转录因子家族基因成员序列特征、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关系及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第8染色体之外,从谷子基因组上其余8条染色体中共鉴定出26个TCP家族成员,并根据其在染色体的顺序和位置先后进行命名,其中分布在第3和第5染色体上的TCP家族成员数量最多,高达5个。不同家族成员其编码的氨基酸残基数目具有明显差异,范围为95 aa~451 aa。其中SiTCP21基因编码氨基酸残基数目最少为95个氨基酸;而SiTCP15最多为451个氨基酸残基。26个TCP家族成员的蛋白结构中均含有bHLH保守结构域。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31%的成员在穗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因此推测该基因家族可能对谷子穗部生长发育的调控起关键作用。本研究对深入研究Si TCPs家族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谷子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谷子(Setaria italica) TCP 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分析


煤矸石填埋区复垦土壤真菌多样性对施肥方式的响应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文中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与R等软件分析研究煤矸石填埋区复垦土壤真菌多样性特征对施肥方式的响应,旨在为快速培肥复垦土壤、恢复地力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填埋区复垦土壤真菌多样性Shannon指数与Simpson指数在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不大,但Chao1指数与ACE指数在施肥处理与CK处理间差异较为显著,且OF处理下均值最大;施肥处理下OTU单元数量均高于CK处理,且OF处理下OTU单元最多;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真菌中相对丰度较高的优势门为子囊菌门与接合菌门,优势属为被孢菌属;不同施肥处理下存在显著差异的土壤真菌有24种,复垦土壤真菌多样性与土壤中碱解氮、有效钾含量相关性较强。总体来看,施肥提高了煤矸石填埋区复垦土壤养分含量,改变了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且复垦土壤真菌多样性在OF处理下较为丰富。


小偃麦衍生品系的赤霉病抗性评价
《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镰孢属(Fusarium)真菌侵染引起的赤霉病是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但小麦育种中可直接利用的抗源非常有限。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赤霉菌株F0609,对来源于中间偃麦草或长穗偃麦草的119份小偃麦衍生品系进行3年6个环境的抗病鉴定,发现平均病小穗率<10%的材料有13份,抗性评价为抗病(R);平均病小穗率介于10%~25%之间的材料有61份,抗性评价为中抗(MR);其余45份材料的平均病小穗率介于25%~50%或>50%,抗性评价为中感或高感(MS和S)。在13份高抗赤霉病材料中,CH16387的抗性显著优于苏麦3号和望水白,CH16371和CH16379的抗性显著优于望水白,其余10个品系与抗病对照苏麦3号和望水白的抗性水平相当。这13份材料分别来自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TAI8045和小麦-长穗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TAP8430与普通小麦的杂交组合,TAI8045抗性显著优于对照品种望水白, TAP8430与苏麦3号和望水白的抗性相当,而杂交组合中的小麦亲本对赤霉病表现感病,推测这些材料的抗性可能来自TAI8045和TAP8430。这些抗病材料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微喷灌水肥一体化下磷钾肥减量分期施用对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小麦氮磷钾肥的合理用量及施用方式,以小麦品种良星99为试验材料,在磷钾肥减量30%和常规施肥量条件下各设置3种施肥方式,以传统大水漫灌撒施肥料的方式及用量为对照(CK),研究磷钾肥减施及施用方式对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肥(CK)相比,微喷灌水肥一体化磷钾肥减施30%(氮肥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钾肥全部底施、磷肥50%底施+50%拔节期追施)条件下产量提高11.33%,成熟期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提高21.86%、10.02%和10.23%。与传统栽培模式及微喷灌常量施肥相比,利用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生育期灌水3次(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灌水量1 500 m~3·hm~(-2),磷钾肥减施30%条件下,磷肥50%底施+50%拔节期追施能够提高小麦产量、成熟期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偏生产力及产投比。本研究结果为山西省南部小麦节水节肥稳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微喷灌水肥一体化 磷钾肥减施 小麦 产量 氮磷钾积累


68个大豆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持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亲本的遗传差异,利用64对SSR引物对68个大豆品种(系)包括53个中国品种(系)和15个美国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75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为5.86个,变化范围为2~12个,其中53个中国品种(系)检测到373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为5.83个,变化范围为2~12个,15个美国品种检测到288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为4.50个,变化范围为2~9个;总的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为0.366~0.900,平均为0.677,其中53个中国品种(系)变化范围为0.370~0.909,平均为0.682,15个美国品种变化范围为0.309~0.817,平均为0.590。聚类分析表明:68个大豆品种(系)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529~0.973,平均GS值0.707,在相似系数0.65处,可将供试的品种(系)聚为2大类,第Ⅱ类在相似系数0.69处又可分为5个亚类。


谷子PEPC基因的鉴定及其对非生物逆境的响应特性
《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carboxylase,PEPC)是C4植物光合作用关键酶,并在植物多种代谢途径及逆境信号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序列比对,从谷子基因组中筛选出6个SiPEPC候选基因。SiPEPC蛋白特征参数相似度很高,序列非常保守,都含有PEPC基因特征功能域PEPcase Motif。SiPEPC成员主要被定位在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在SiPEPC成员启动子序列中含大量有光、激素、逆境以及其他生长调控相关的顺式应答元件。苗期逆境qRT-PCR表达谱分析表明,5个SiPEPC基因(SiPEPC1、SiPEPC2、SiPEPC3、SiPEPC5、SiPEPC6)不同程度受ABA、PEG、高盐和低温诱导表达,表明其参与了苗期对非生物逆境的响应。5个SiPEPC基因表达量在正常生长条件下随着谷子的生长呈增强趋势,且在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下明显增加,表明其参与了拔节、抽穗、灌浆期的干旱胁迫应答。拔节期弱光可诱导5个SiPEPC基因的表达,而在拔节期中等强度光照以及抽穗期和灌浆期的中等光照和弱光照下表达量均急剧降低,揭示光照强度严重影响SiPEPC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 谷子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非生物逆境 表达分析


抗旱节水小麦分子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缺水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小麦产量年度间变幅较大,尤其在小麦主产区黄淮地区更为严重。小麦抗旱节水育种是应对干旱的重大措施。本综述对小麦抗旱节水常规育种、抗旱节水分子遗传育种相关性状QTL定位、抗旱相关功能基因克隆鉴定、转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水旱亲本杂交与异地交叉选择是卓有成效的常规育种方法,通过分子标记鉴定了关于根重、根长、胚芽鞘、高水分利用效率等相关性状的大量QTL;42个抗旱相关基因被克隆并进行基因功能分析和验证,均从不同代谢通路上影响着小麦抗旱性;14个来自不同供体的抗旱相关基因被研究者导入小麦品种后,转基因小麦植株的抗旱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植株在产量和其它抗逆性方面也得到提高。以上研究进展为抗旱节水小麦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旱地小麦 水分高效利用 QTL定位 基因克隆 转基因


谷子CIPK基因(Seita.5G145900)对非生物逆境的响应
《核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谷子基因组中鉴定出一个CIPK(Seita.5G145900,命名为SiCIPK19)基因。为揭示SiCIPK19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对其基因结构、蛋白特征、功能、进化等性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预测,并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了其在谷子苗期不同逆境及关键生育期干旱胁迫下的表达。结果表明,SiCIPK19基因位于谷子5号染色体,基因组序列长1 353 bp,编码450个氨基酸,基因无可变剪切,且不含内含子。功能域分析和多序列比对发现,SiCIPK19蛋白具有非常保守的序列结构,与其他植物CIPK蛋白也非常相似。RT-qPCR分析表明,SiCIPK19基因被聚乙二醇6000(PEG 6000)、ABA、高盐和低温胁迫强烈诱导。此外,SiCIPK19基因在谷子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干旱条件下参与了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推测该基因参与谷子对非生物逆境的应答,尤其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干旱胁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CIPK基因逆境应答机制,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改善谷子抗逆性和提高产量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谷子 CBL互作蛋白激酶(CIPK) 基因 非生物逆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