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对绵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特性及纤维降解菌数量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对绵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特性及纤维降解菌数量的影响.选取9只健康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小尾寒羊公羊,采用3×3拉丁方设计,预试期5 d,正试期15 d.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T1组)在基础饲粮精料中添加香芹酚(2 g/d),试验2组(T2组)在基础饲粮精料中添加百里香酚(2 g/d).从正试期第10天开始,连续5d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养分表观消化率;正试期最后1天在采食前(0 h)以及采食后1、3、5、7 h采集瘤胃液,测定发酵参数和纤维降解菌数量.结果表明:1)各组绵羊在采食后1 h瘤胃液氨态氮(NH3?N)浓度均处于最高水平,采食后3 h瘤胃液pH均降到最低,而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最高,采食后3、5 h瘤胃液微生物蛋白(MCP)浓度均处于较高水平,瘤胃液黄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瘤胃球菌数量在采食后3h最高,白色瘤胃球菌数量在采食后1 h最高.2)从平均值看,与对照组相比,T1组瘤胃液MCP、TVFA浓度显著升高(P<0.05),瘤胃液pH显著降低(P<0.05),干物质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瘤胃液黄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瘤胃球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白色瘤胃球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T2组瘤胃液MCP、TVFA浓度显著升高(P<0.05),各养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变化(P>0.05),瘤胃液白色瘤胃球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香芹酚和百里酚香均可影响绵羊瘤胃发酵特性及纤维降解菌数量,且香芹酚还可以显著提高绵羊的干物质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

关键词: 香芹酚;百里香酚;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特性;纤维降解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稳产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2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正>陇春42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2006年以永2312为母本、高产中间材料4035(中作871/永3263)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2007-2011年通过北育(甘肃省武威市)南繁(云南省元谋县)对后代进行定向选择,2015年获得稳定株系(原代号8509-6)。2021年4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210003。1特征特性陇春42号属春性小麦。生育期100 d左右,与对照宁春4号熟期相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抗病毒基因及其介导的抗性机理

陕西农业科学 2022

摘要:当前已知的植物抗病毒基因大体上分为5类.第1类为源自病毒的抗病毒基因,它们源于病毒基因组;第2类为与病毒基因相关的其他基因序列,它们或独立存在、或寄生于病毒、或依赖于病毒才能复制,如核酶基因、缺陷干扰颗粒等;第3类为源自植物的抗病毒基因,它们是植物基因的一部分,如病程相关蛋白基因、潜在自杀基因、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等;第4类为植物抗体基因,它们是从动物体内获得的具有抵抗植物病毒作用的中和病毒基因;第5类为干扰素基因,它们为控制激素(干扰素)合成的基因,最初在动物体内发现,其后在烟草、番茄、番椒、丁香等植物中也发现干扰素基因.抗病毒基因介导的抗性机理十分复杂,不同基因介导的抗性机理各不相同,同一基因介导的抗性机理也有不同的模型,多数基因介导的抗性机理还未搞清,所以,在抗性机理方面尚未有统一的学说来阐明.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应侧重于植物抗病毒基因资源的分类与整理、抗病毒基因介导的抗性分子基础、抗病毒转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的影响因子(如转基因重组、沉默等)、新的抗病毒基因的发掘、增强抗病毒转基因生态安全性与遗传稳定性的措施等方面.

关键词: 植物;抗病毒基因;抗性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拔和经纬度对藜麦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22

摘要:为确定藜麦在甘肃省的适宜种植区,通过对甘肃省12个生态区(7市12县)种植的藜麦进行田间调查及分析检测,探讨海拔和经纬度对藜麦生育期、长势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理位置对藜麦生育期、长势和籽粒品质均具有显著影响,变异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育期、产量、品质、株高.藜麦生育期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经纬度呈显著相关(P<0.05),籽粒产量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海拔和经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粗蛋白含量和海拔与生育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粗脂肪与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株高、产量和品质均与海拔存在显著回归关系,说明海拔是影响藜麦生育期、长势和品质的主要生态因子,高海拔区种植的藜麦植株生育期明显增长,粗蛋白则显著降低.

关键词: 藜麦;海拔;经纬度;长势;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AMMI模型分析胡麻品种稳定性、适应性与试点代表性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分析胡麻区域试验资料,科学评价参试品种(基因)与试点(环境)效应,为胡麻品种登记试验结果分析提供依据,基于2015至2016年甘肃省胡麻区域试验数据资料,应用AMMI模型分析了参试胡麻品种的稳定性、适应性和试点代表性.研究结果表明:两年20点次试验基因(G)、环境(E)和交互作用(G×E)均达显著水平(P<0.05),环境(E)、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G×E)对胡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AMMI模型将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G×E)分解为3个互作显著的主成分(IPCA1,IPCA2,IPCA3),分别解释了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G×E)变异信息的62.10%、21.19%和6.32%.按照稳定性参数值(Di)大小排序,参试品种Di值大小顺序为G10>G2>G9>G4>G1>G5>G6>G7>G8>G12>G11>G3,12 个参试品种中 G3、G11 和 G12 的稳定性最好,G10、G2和G9稳定性最差,其余品种稳定性一般;试点Di值大小顺序为E2>E6>E7>E4>E1>E8>E3>E9>E5>E 10,10个试点中E2(景泰县)试点代表性最好,E10(镇原县)代表性最差.受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大小(G×E)的影响,不同品种在不同试点具有其特殊适应性.AMMI双标图更直观地展示了品种的稳定性、适应性和试点的代表性.本研究为甘肃胡麻区域试验试点设置和数据统计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 区域试验 AMMI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个饲用玉米品种在甘肃中部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评价

饲料研究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筛选适合在甘肃中部推广种植的饲用玉米品种,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对10个玉米品种进行种植试验。在旱作雨养条件栽培种植,以陇单4号为对照,青贮为终端利用目的,测定供试各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产量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文玉 3 号的干草产量最高,为 33 026.72 kg/hm~2;株高3.42 m,倒伏率低;保绿性为2级,青贮等级为1级,相对饲喂价值 (RFV) 为156.52,排名第5位。陇单4号产量最低,为 22 603.75 kg/hm~2,相对饲喂价值最高。研究表明,根据田间表现、干草产量以及营养品质分析,10个玉米品种中,文玉3号是比较适合当地推广种植的饲用玉米品种。

关键词: 饲用玉米 营养价值 广河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麻新品种陇亚16号的选育

中国种业 2022

摘要:陇亚16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陇亚9号为母本、8939-7-4-1品系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胡麻新品种。在2017-2018年参加甘肃省区域试验,2年试验每hm~2折合产量1532.93kg,较对照品种陇亚13号增产5.74%,增产极显著,居参试材料第2位,18点次试验中增产点率77.78%。陇亚16号具有抗旱、抗倒伏、高抗枯萎病、生长整齐一致等优势,适宜在全国西北、华北等胡麻主产区种植。

关键词: 胡麻 新品种 陇亚16号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陇东大豆孢囊线虫田间侵染动态

植物保护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甘肃陇东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田间侵染动态,于2017年-2019年对大豆根系和根际土壤定期定点取样,采用漂浮法、贝曼漏斗法及酸性品红染色法对土样中和根组织内线虫进行分离计数,研究其繁殖数量与气温、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年土壤中2龄幼虫和新鲜孢囊的数量有3个明显高峰,大豆根组织内2~4龄幼虫均出现3个明显高峰,即发生3代,平均世代历期35 d.2018年-2019年土壤中2龄幼虫和新鲜孢囊均有4个明显高峰,大豆根组织内2~4龄幼虫亦出现4个明显高峰,即发生4代.第1代侵染数量最多,是主要危害世代.最后1代侵染数量极少且发育缓慢.在2017年-2019年生长季中,线虫繁殖数量与生长季平均温度具有相关性,与累积降雨量无相关性.

关键词: 大豆;大豆孢囊线虫;侵染特征;世代循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茎秆基部节间特性和木质素合成与燕麦抗倒伏的关系

草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倒伏是影响燕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开展燕麦抗倒伏生理机制研究对指导燕麦抗倒伏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燕麦品种蒙燕1号、坝燕6号为抗倒伏材料,以定燕2号和青引2号为易倒伏材料,分析不同倒伏类型燕麦品种茎秆基部伸长节间形态特征,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纤维素和木质素及其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差异,探讨茎秆基部第2伸长节间形态特征与木质素含量及其合成酶活性同燕麦抗倒伏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相比于易倒伏品种,抗倒伏品种倒伏程度轻,田间实际倒伏率低。易倒伏品种茎秆基部第2伸长节间长度较抗倒伏品种高34.17%、抗倒伏品种茎秆基部第2伸长节间粗度、秆壁厚、茎重、密度、充实度、抗折力、穿刺强度分别较易倒伏品种高29.11%、26.18%、25.80%、27.97%、34.61%、36.23%、36.60%,抗倒伏品种茎秆中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显著(P<0.05)高于易倒伏品种。木质素含量与茎秆基部第2伸长节间抗折力和穿刺强度极显著(P<0.01)正相关,相关系数(r=0.9862,r=0.9638),与田间实际倒伏率显著(P<0.05)负相关,相关系数(r=-0.9407)。抗倒伏品种茎秆木质素合成酶酪氨酸解氨酶(TAL)、苯丙氨酸转氨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和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活性高,促使茎秆基部第2伸长节间积累了大量的木质素,提高了细胞壁木质化强度,增大了茎秆机械强度,进而增强燕麦抗倒伏能力。

关键词: 燕麦 抗倒伏 木质素 酶活性 茎秆抗折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东雨养苹果覆膜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与细根分布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同的果园管理方式可影响果树根系生长、分布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固存,进而改变"根-土"复合体响应关系.对西北陇东旱塬不同覆膜年限(2a、4a和6 a)苹果园表层土壤(0-20cm)细根生长进行调查,并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壤团聚体进行分级(>2mm,0.5-2 mm,0.25-0.5 mm和<0.25 mm).计算团聚体稳定性参数[>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DR0.25)、>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团聚体破坏率(PAD)、水稳系数(WSC)]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析细根生长与土壤物理结构对长期覆膜的响应,探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固持关系,揭示黄绵土物理结构稳定机制.结果 表明:6a处理通过增加表层土壤黏粒和物理性黏粒比例,改变孔隙结构,抑制细根生长,其根量、根长和根表面积仅为对照(CK)的20.97%、24.66%和41.25%;降低表层土壤团聚体力稳性,其DR0.25、机械稳定性团聚体MWD和GMD仅为CK的82.2%、74.02%和59.38%;对水稳性团聚体的保护作用低于短期覆膜(2 a),其PAD和WSC为2a处理的121.17%和54.56%.2a处理可提高土壤团聚体的力稳性、水稳性和土壤团聚程度,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同时对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提升效果优于6a处理,为6a处理的115.66%和116.6%.大团聚体固持有机碳能力高于微团聚体,但由于长期覆膜团聚体稳定性的下降,6a处理的DR0.25为CK的82.2%,不利于对有机碳的保护,使土壤有机碳水平对团聚体稳定性变异决定性仅为29.55%.连续覆膜引发的频繁干湿交替增加了黏粒对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权重,促使表土"隐形"退化,抑制苹果细根在表层土壤中的生长、分布.2a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结构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促进土壤有机碳累积.

关键词: 覆膜;细根;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