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渤海中国对虾资源增殖调查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5~10月底的调查和统计资料,对在渤海增殖放流的中国对虾的分布、生长、资源量以及捕捞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6月中旬放流的中国对虾多集中在水深1~2m以内和河口附近的浅水区,到7月下旬,分布水深为5~18m,密集分布区在10~15m,之后一直生活在较深水域。6月中旬,中国对虾平均体重为2.5g;7月上、中旬,平均体重为7.0g;7月下旬,平均体重为20.0g;7月底、8月初,平均体重为27.0g;8月中旬,平均体重为36.0g;9月上旬,平均体重为41.0g。8月上、中旬渤海中国对虾的资源量为1 665t;10月下旬,生产捕捞后的资源量减少为137t。8月份中国对虾的资源分布以渤海湾最高,为129.9ind/haul.h,其次为莱州湾,为7.8ind/haul.h,再次是辽东湾,为0.3ind/haul.h,渤海中部最低,为0.05ind/haul.h。2009年渤海共放流中国对虾202641万尾,据初步统计估算,截止10月中旬共捕捞中国对虾2377t,总回捕率为2.8%。

关键词: 渤海 中国对虾 资源 增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末夏初莱州湾浮游动物生物量谱及潜在鱼类生物量的估算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2008年春末夏初(5月和6月)利用浮游生物网(孔径160和500μm)采集的莱州湾浮游动物样品,对此季莱州湾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个体粒级分布和生产力进行研究,构建了莱州湾浮游动物的标准生物量谱,并应用生物量谱理论Borgmann模型(1987)对莱州湾的渔业资源现存量进行了初步的估算。结果表明,5月和6月莱州湾浮游动物个体粒级(Log2含碳量)分布范围为-3~10。浮游动物的Sheldon型生物量谱的特征为:5月生物量高,表现为由双刺纺锤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强壮箭虫构成的双峰曲线;6月生物量低,表现为由中华哲水蚤、强壮箭虫构成的单峰曲线。浮游动物混合粒级的日生产力和日周转率P/B值:5月为75mgC/m2·d和0.20,6月为24mgC/m2·d和0.16。5月的标准生物量谱线性方程y=-0.9629x+14.893(R2=0.60),6月y=-0.9063x+12.832(R2=0.80)。基于Borgmann模型的估算,5月粒级为14~16的渔业生物的生物量为0.57gC/m2,6月粒级12~25的渔业生物的生物量为0.1gC/m2。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生物量谱 潜在鱼类生物量估算 莱州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纹锯(鮨)胚胎发育及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的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观察条纹锯(鮨)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研究其胚胎发育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特征、特点.采用Nikon E200显微镜对其胚胎发育形态及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进行连续拍照取样,详细描述了其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6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孵化温度、发育时间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条纹锯(鮨)的受精卵为球形、游离的浮性卵,平均卵径为0.950±0.039mm;条纹锯(鮨)受精卵孵化需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生成期和孵化期6个主要时期,在80目的孵化网箱中,水温20~20.5℃、盐度28~32、DO≥5mg/L、pH 7.6~8.4静水微充气的条件下需要46 h 53 min孵化;卵黄囊在仔鱼出膜2d后被吸收.

关键词: 条纹锯(鮨) 胚胎发育 卵黄囊仔鱼 受精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建立一种同时特异性地检测5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PCR方法。根据目前食品中常见病原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的相关毒力基因,选择具有特异性的副溶血弧菌不耐热溶血毒素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基因、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编码溶血素O基因、沙门氏菌侵袭蛋白A基因及志贺氏菌侵袭性质粒抗原H基因,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多重PCR检测,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评价了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通过对48份实际样品检测,验证了此多重PCR体系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多重PCR 食源性病原菌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周期性断食对皱纹盘鲍生长、摄食、排粪和血细胞组成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壳长为65mm的皱纹盘鲍进行投喂2d、饥饿1~4d的周期性断食处理,连续投喂组作为对照。皱纹盘鲍的摄食、生长、排粪和血细胞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投喂2d,饥饿天数少于2d时,皱纹盘鲍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P>0.05),饥饿天数多于3d,鲍体重开始下降;摄食率呈随解饿时间增加呈升高趋势,但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排粪率与粪便中的有机物含量随饥饿时间增长而降低,其中,各处理阶段间的差异显著(P<0.05)。血细胞中颗粒细胞的比例在饥饿少于2d的实验组间无差异,但显著高于投喂2d、饥饿3d的实验组与投喂2d、饥饿4d的实验组(P<0.05)。

关键词: 皱纹盘鲍 周期性断食 生长 摄食 排粪 血细胞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封闭养殖试验中的形成条件及作用效果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到凡纳滨对虾试验性封闭养殖系统中,筛选生物絮团养殖所需的适宜碳源及其添加量,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凡纳滨对虾的适宜养殖密度。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为150和300尾/m2的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每天按照饲料(蛋白含量42%)投喂量的77%添加蔗糖,生物絮团4d即可形成,在84d的养殖期内,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对虾成活率在80%以上,取得较好的养殖收获。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凡纳滨对虾 封闭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区张网渔业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6~7月,利用抽样调查方法对黄渤海区32个主要渔港、渔村的张网渔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依据调查资料并结合2009年度河北、辽宁、山东以及天津三省一市的渔具渔法调查报告、1983~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中记载的张网捕捞产量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的张网渔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张网产量最高,达90.43万t,贡献率为17.18%,此后逐年波动下降。当前,张网是黄渤海区捕捞作业的重要渔具渔法之一,处在第3位,年产量为38.15万t,贡献率为10.49%。目前在黄渤海区进行捕捞作业的张网共有4个型、7个式、19种张网网型、总量69万顶。辽宁省的张网数量占三省一市张网数量的53.54%,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作业;河北省的张网数量占24.69%,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作业;山东省的张网数量占23.08%,主要分布在日照至烟台近海作业。其中以捕捞海蜇、虾类和小杂鱼为主的并列单片张网占54.51%;以捕捞毛虾为主的双锚竖杆张网占16.12%。大多数张网的最小网目尺寸均在4~30mm之间。综合分析表明,张网在黄渤海区渔业中所占比重较大、选择性较差、最小网目尺寸偏小,不利于黄渤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张网渔业 黄渤海区 张网种类 贡献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凡纳滨对虾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分离出菌株20100612001,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分离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半数致死量为1.44×106CFU/ml。形态学观察和革兰氏染色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有一根端极鞭毛;呈球杆状、球状、棒状或梨状且有两极浓染现象;在2216E培养基上为透明或半透明的圆形菌落,而在TCBS选择性培养基上为绿色或蓝绿色菌落。经Biolog碳源利用反应、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得出,该菌株与副溶血弧菌、需钠弧菌等的生理生化特性最相似;16SrD-NA序列测定表明,该菌株与弧菌属中几株病原菌的同源性均达到98.9%以上。在分子进化树中该菌株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进化地位最接近。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该细菌分离物为副溶血弧菌。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16S rDNA 副溶血弧菌 脂肪酸 碳源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斑星鲽精巢年周期发育规律和血液性类固醇激素含量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组织学方法和放射免疫法(RIA)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条斑星鲽雄性亲鱼精巢发育规律和性类固醇激素的年周期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条斑星鲽精巢中可见5个时相的生殖细胞类型,精巢发育可分为5期。条斑星鲽雄鱼GSI值自10月开始升高,12月达峰值(P≤0.05),之后显著下降并保持较低值至下一次生殖周期开始。HSI值在11~12月保持较高表达值,其他各月份保持相对稳定水平。CF值在5~8月保持较高水平,其他月份保持平稳状态。雄鱼血浆中睾酮(T)水平自9月开始升高并在12月(Ⅴ期精巢)达到峰值,其后显著下降并在其后的月份保持较低水平,而雌二醇(E2)在2月出现峰值,其他月份保持相对稳定水平。

关键词: 条斑星鲽 精巢发育 组织学 性类固醇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南海北部北部湾水母类调查及三新种记述(刺胞动物门)(英文)

动物分类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材料系于2007年(1,4,7,10月)、2008年(1,7月)和2009年(1月)在北部湾水域采集的,调查海区共设52站,共采集364份样品。经分析鉴定出67种水母,其中有3新种和中国2新纪录,主辐特古水母Tregouboiva perradialis Xu,Huang et Du,sp. nov.,泡真囊水母Euphysora vacuola Xu,Huang et Guo,sp. nov.,波腺侧丝水母Helgicirrha sinuatus Xu,Huang et Du,sp. nov.,艾格帝纹水母Timoides agassizi Bigelow,1904和大腺美螅水母Clytia macrogonia Bouillon,1984。此外,还报道了20种水母为北部湾新纪录。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主辐特古水母,新种Tregoubovia perradialis Xu,Huang et Du,sp. nov.鉴别特征伞近钟形,外伞有16条双层向心肋; 垂管很大,近方形,约为内伞腔深度4/5;口有4个延长成触手状的口唇,具环状刺胞,无末端刺胞球;隔膜短;4个大的椭圆形生殖腺,几乎覆盖整个垂管主辐位;伞缘无缘触手或缘基球;无眼点。正模(BG 001),北部湾S30站(17°30'N,107°30'E;水深70m),2008-07-06,梁新采(南海水产研究所)。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拉丁词perradialis,意为生殖腺位于垂管主辐位。泡真囊水母,新种Euphysora vacuola Xu,Huang et Guo,sp. nov.鉴别特征伞有钝圆形顶突;垂管长椭圆形,约有1/2长度超出缘膜口外,垂管基部很宽,覆盖着浓密泡状细胞组织;4条辐管上部与扩大的垂管基部连接;生殖腺围绕着垂管壁;主触手很长,触手基球很大,呈卵圆形至球形,触手上具30~40个成排的背轴刺胞球,无末端膨大刺胞球,另3个触手基球退化,很小,同样大小,无丝状触手,每个基球具外胚层背距。正模(BG 006),北部湾C15站(20°N,109°E;水深44m),2007-07-25,梁新采(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模(TB001),台湾海峡102站(23°40'N,118°44'E;水深54m),1988-06-29,黄加祺采(厦门大学海洋学系)。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拉丁词vacuola,意为该种在垂管基部覆盖浓密泡状细胞组织。波腺侧丝水母,新种 Helgicirrha sinuatus Xu,Huang et Du,sp.nov.鉴别特征伞略扁于半球形;胃柄长,约有1/2超出缘膜口外,垂管短小,口有4个短的略为向上弯曲折叠的口唇;生殖腺深波形,位于辐管远端1/3处; 16 ~ 24 条缘触手,每条触手具2对侧丝,每2条触手间有3~5个缘疣,具1对侧丝和3~4个平衡囊,每个平衡囊有2~4个平衡石;所有触手和缘疣基部均有向轴排泄乳突。正模(BG 007),副模(BG 008-009),北部湾S18站( 18°45'N,106°45'E;水深53m),2007-04-15,梁新采(南海水产研究所)。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拉丁词sinuatus,意为该种生殖腺深波状。

关键词: 刺胞动物门 水螅水母纲 新种 北部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