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连粳9号生产技术规程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介绍了中粳水稻连粳9号生产技术规程(DB32/T 2350-2013),该规程于2013年通过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于2014年1月20日实施。该规程规定了连粳9号的品种特征与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群体质量指标、农艺措施、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适合江苏淮北地区种植。


籼型光温敏不育系盐161S及其新组合盐两优1618选育与应用(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以广占63S为母本,用自育优质中籼稻中间材料盐229为父本进行杂交,并经多年多代异地选择,2006年育成籼型光温敏不育系盐161S,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用盐161S与盐恢888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盐两优1618,201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盐161S和盐两优1618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盐两优1618的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盐161S 盐两优1618 选育


34%砜嘧·噻吩磺隆WG对玉米田一年生杂草的除草活性及安全性
《现代农药 》 2015
摘要:为了明确34%砜嘧·噻吩磺隆WG对玉米田一年生杂草的除草活性及对玉米的安全性,进行了2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4%砜嘧·噻吩磺隆WG对玉米田一年生杂草如马唐、稗草、小藜等均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药后15 d、30 d的总草株防效分别为86.76%~100.00%、83.26%~99.34%,药后30 d的总草鲜重防效为84.82%~99.50%。玉米平均增产15.85%~29.02%。34%砜嘧·噻吩磺隆WG的防效和增产效果明显优于25%砜嘧磺隆WG和75%噻吩磺隆WG。其在玉米田最佳有效成分用量为30.6~51.0 g/hm2,在此用量下对玉米安全。
关键词: 34%砜嘧·噻吩磺隆WG 玉米 杂草 除草活性 安全性


氮磷互作水稻冠层氮素敏感光谱筛选研究
《土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连续两年的水稻氮磷互作盆栽试验,于水稻拔节、抽穗、灌浆等主要生育时期同步测定了冠层反射光谱和水稻植株总氮含量,系统分析了350~1 330 nm波段范围内任意两波段组合而成的差值(DVI)、比值(RVI)及归一化(NDVI)光谱指数与植株总氮含量的关系,筛选了可用于氮磷互作环境下的最佳光谱指数,建立了估算模型,并与已有的水稻氮光谱反演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氮磷交互下水稻冠层光谱受氮素的影响明显高于磷素,呈现随施氮量的增加可见光区反射率下降,近红外区上升的规律;但对磷肥的响应受施氮水平的影响,施磷在缺氮情况下提高了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反射率,不缺氮情况下却使可见光区反射率降低。与植株总氮含量相关性较好的波段组合基本不受植被指数构造形式的影响,表现较为稳定,主要分布在近红外(780~1 330 nm)/可见光(750~770 nm)区域、红边(640~700 nm)区域和可见光(450~500 nm)区域。但施磷与不施磷处理的总氮光谱指数敏感波段组合区域有所变化,施磷处理的敏感区域要小于不施磷处理,且相关性决定系数有所降低。存在对施磷不施磷处理都比较敏感的光谱指数区域,拔节、抽穗和灌浆期分别以RVI(FD719,FD740),NDVI(FD419,FD552),DVI(FD707,FD713)表现最佳,建模决定系数分别为0.87、0.80、0.87,几乎不受氮磷交互作用的影响,验证模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98、3.68、3.47。已有的氮光谱反演参数中则以m ND705、PRI、NDVI705表现最好,但其预测精度明显受磷肥作用的影响,尤其是在拔节期,不施磷处理下的精度要远低于施磷处理,且整体精度均低于本研究新选的氮光谱指数。因此,氮磷互作对水稻氮光谱反演指数的波段组合及预测精度产生影响,要提高氮素光谱诊断精度,需要根据情况选择适宜的光谱指数。


辣椒种间杂交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研究辣椒种间杂交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有助于育种工作者了解辣椒的微观发育行为并掌握辣椒种间杂交不育的具体原因。通过改良的染色体制片方法共观察了从前期I至四分孢子时期的486个花粉母细胞,发现辣椒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中细胞质分裂类型为同时型,且染色体有多种异常行为。中期Ⅱ的细胞中有23.8%出现染色体滞后现象,另外,在前期Ⅰ、中期Ⅰ、后期Ⅰ中也存在少量的染色体异常行为。末期Ⅱ中产生微核的概率为7.0%。这一结果可以较好地解释辣椒种间杂交花粉育性和结实率低的现象,为进一步创制新的种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水稻品种‘连粳7号’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为分析水稻品种‘连粳7号’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获得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田间自然接种和室内人工接种方法,对‘连粳7号’及其与感病品种‘培矮64’衍生来的F2:3群体进行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连粳7号’发病率最高为12.25%,最低为5.5%。‘连粳7号’的亲本中,仅‘中粳川-2’的抗性与‘连粳7号’相近。另外,‘连粳7号’对灰飞虱不具有抗性,所以‘连粳7号’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是品种本身对病毒的抗性所致。连粳7号/培矮64F2:3群体中,各个家系表型呈现连续分布,并具有超亲分离特点,说明抗性由多基因控制。最终,通过BSA法获得与抗性位点紧密连锁的标记RM287。综上,‘连粳7号’对黑条矮缩病具有较强抗性,抗性来自亲本‘中粳川-2’,标记RM287将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培育抗黑条矮缩病水稻新品种提供有力工具。


淮北地区蔬菜夏季地上畦育苗效应及育苗技术要点
《农业科技通讯 》 2015
摘要:通过对番茄和辣椒的夏季大棚育苗苗床畦面高度试验,研究了地上高畦的育苗效果,结果表明,夏季大棚应用地上高畦能有效控制蔬菜秧苗生长,提高秧苗老化程度和移栽成活率,但综合考虑苗床制作工本和畦高效应,确定畦面高度以10 cm左右为宜。另外,还根据试验结果和夏季蔬菜育苗实践经验,总结出蔬菜夏季育苗大棚设施要求和育苗技术要点,为淮北地区蔬菜夏季育苗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