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大豆生产品种蛋白脂肪及其组成的分析
《中国油料 》 1988
摘要:用中国25个省区80年代的大豆生产品种做了蛋白质、脂肪、18种氨基酸、5种脂肪酸、碘价的化学分析及其相关和通径分析.蛋白质含量,北方春大豆(A)40.86%<夏大豆(B)42.91%<秋大豆(C)43.48%<南方春大豆(D)43.91%;脂肪含量,A(19.76%)>B(18.61%)>D(18.49%)>C(17.77%);蛋白脂肪总量,D(62.56%)>B(61.45%)>C(61.25%)>A(60.64%);分析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生态地理分布趋势;发现了高必需氨基酸(37.25),高苯丙氨酸(7.87),高含硫氨基酸(2.59),高色氨酸(1.38),低亚麻酸(4.86),低碘价(117.17)的各种优质品种;讨论了品质性状的生态地理分布和品质育种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辽(嫩)平原苏打盐土的发生与改良
《土壤通报 》 1987
摘要:本区的苏打盐土是温带半湿润气候下的现代形成物.内因是母质粘重,弱矿化地下水蒸发集盐;外因是草甸草原植被的破坏.防止苏打盐(碱)化的措施是保护植被;改良措施是恢复草甸草原植被,以维持草甸性土壤积盐与脱盐的平衡.草甸草原的合理利用是科学地发展畜牧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根蘖型苜蓿引种的研究
《中国草业科学 》 1987
摘要:根蘖型苜蓿是适应于半干旱地区改良天然草地或建立人工草地的优良豆科成分。根据从加拿大引种的六个根蘖型苜蓿在内蒙东部三年观察研究证明,大部分品种均具有明显的根蘖表现,最高的根蘖株率可达85.5%,品种间差异悬殊。越冬率一般为60~80%,种子可以成熟。引入品种中,以Spreader出蘖率最高,Heinrichs丰产性和根蘖性均较好,Rangelander抗寒性稳定。这些都是优良的育种材料。研究证明,根蘖性与抗寒性和抗旱性成正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灭病威防治甜菜褐斑病的试验研究
《中国甜菜 》 1987
摘要:40%灭病威杀菌剂是一种复合性胶悬剂,含多菌灵、硫磺各20%.作者通过4年的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证明该药对甜菜褐斑病防治效果可达70—90%,可提高根产量13—19%,提高产糖量11—23%,最为经济有效的使用浓度是800—1000倍液.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500倍液喷洒.由于40%灭病威中仅含20%多菌灵,因此,纯药量大大降低。从而可减小褐斑病菌对多菌灵的选择压力,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尽管40%灭病威对甜菜褐斑病的防效与多菌灵相近.含糖率略低,但根产量、产糖量偏高于多菌灵.同时.该药药源充足、价格低廉,比多菌灵用药成本低2—4倍,因此是当前生产应推广使用的理想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野生大豆(G.soja)生态类型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87
摘要:1981-1985年,在公主岭4种光局期、5种昼夜温度下,做了中国野生大豆的光溫生态研究、并对292份材科做丁发育形态性状分析。发现(1)野生大豆原产地纬度与短日性强度呈指数曲线关系;(2)30-25℃高温下野生大豆的开花一般晚于30-20℃;(3)35-40°N以北材料对高温、低温,大的昼夜溫差适应性广,而以南的材料窄;(4)一定溫度对低纬度材料的发育因光周期不同可起相反作用;(5)一定光温条件下高纬度材料出现“畸形荚”,低纬度材料出现“迟结荚”现象;(6)将中国野生大豆划分为七个生态地理区。讨论了生育期与光温生态型的关系,以及野生大豆属东亚非干旱地区温带物种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昆虫吊飞试验的微机记录系统介绍
《昆虫知识 》 1987
摘要:自1953年Hocking装置了测定昆虫飞翔能力的飞行磨之后,经过实践,利用飞行磨对昆虫进行吊飞研究的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各种昆虫的飞翔特性,如飞翔能力,人工饲养个体与野生虫源的虫质比较,能源物质的利用以及飞行控制机制等,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昆虫飞翔的研究资料。但以往吊飞试验的记录装置(波纹记录)不够精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脂肪含量研究
《作物品种资源 》 1987
摘要:2341份东北地区大豆品种的脂肪平均含量19.15%(±2.03)。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与栽培类型、种皮色、粒形、脐色、籽粒大小、结荚习性、叶形、花色、茸毛色等植物学性状有一定相关。其趋势是栽培大豆脂肪含量高于半栽培大豆,黄大豆高于深色大豆.粒圆或椭圆形高于其他粒形,淡褐或黄脐、中粒脂肪含量高,亚有限或无限花序高于有限花序,尖叶高于圆叶,白花高于紫花,灰色茸毛高于棕色茸毛。研究结果认为,本地区黄大豆育成品种是理想的高油亲本资源,高脂肪含量与商品品质在育种方向上是一致的,亚有限或无限结荚习性、尖叶、灰色茸毛、中粒、粒圆或椭圆形、淡褐或黄脐可作为选择高油后代的参考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碱茅草改良碱斑草场综合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 》 1987
摘要:1983—1985年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在以往工作基础上承担了国家“饲料开发技术”中的“碱斑草场”改良项目。应用生物学改良原理,选拔优良牧草作为改良生物,以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地的方式,在吉林省西部内陆盐碱土中心大安县,开展了这项研究。前后历时15年,在“六五”攻关任务的推动下,对举世公认最难改良的苏打重盐碱不毛之地改良成功。首先在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