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白僵菌与苏云金芽胞杆菌水悬浮剂研制及田间防治玉米螟研究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研究球孢白僵菌和苏云金芽胞杆菌联合防治玉米螟的效果。研究表明,确定白僵菌与苏云金芽胞杆菌浓度分别为1.0×106孢子/mL、1.0×109孢子/mL条件下,杀虫效果达到最佳,LT90为6.64(±0.07)d,较1.0×109的Bb LT90缩短26.06%。通过助剂悬浮率、乳化效果以及助剂对微生物活性影响等确定1个白僵菌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水悬浮剂剂型配方。田间防治玉米螟结果表明,两种生防菌均在防治过程中起作用,田间玉米受害株数、活虫数均明显低于未施药对照,防治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白僵菌或苏云金芽胞杆菌。


基于节本增效的东北松嫩平原玉米种植模式评价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松嫩平原是北方春玉米带的主要分布区,当前主要存在3种主要玉米种植模式,分别是均匀垄种植模式、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模式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以乾安县为例,运用可拓优度评价法对3种玉米种植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乾安县现有的3种玉米种植模式中,从节本增效效果看,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优于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模式,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模式优于均匀垄种植模式。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在推进玉米节本增效方面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凸显,可加大推广力度,促进松嫩平原玉米种植模式转型升级。


作物模型在我国玉米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模型在我国发展与应用日趋完善,已成为农业科研领域重要的研究工具,在区域化模拟、农业预测与风险分析、宏观农业决策制定、未来气候情景模拟、优化栽培措施及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对当前国内作物模型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6个生长模型概况和在玉米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及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模型进行应用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作物模型在我国玉米科研与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对现有主要模型存在问题及今后需开展的工作进行阐述。


一款无人机高光谱传感器的验证及其在玉米叶面积指数反演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验证无人机机载高光谱传感器S185,并基于其获得的影像探讨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反演叶面积指数的新方法。【方法】以东北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开展了玉米氮肥梯度试验,共设5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分别在玉米的V5—V6,V11,R1—R2等生育期(Ritchie生育期)进行无人机飞行试验和地面光谱及叶面积指数测定,共获得数据45组。为验证S185影像数据,在相同尺度下提取S185影像信息与地面光谱信息,一方面从测定同一目标地物两者光谱反射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筛选15种常用的各类光谱指数,从整个生育期通过影像数据计算的各光谱指值与地面光谱仪计算的相应值变化趋势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将45组样品随机选择30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利用S185数据建立反演叶面积指数的模型,剩下15组样品作为外部验证样品,用来验证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另外,基于相同的分组数据,利用前面筛选的各光谱指数分别建立叶面积指数的反演模型,以与人工神经网络建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各个生育时期,同种目标地物S185测定数据与地面光谱仪测定数据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99以上;在玉米整个生育期,S185数据计算的各光谱指数与地面光谱仪计算的各光谱指数变化趋势相同,相关系数在0.88以上;在构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法反演叶面积指数的模型中,建模时的决定系数为0.96,均方根误差为0.42,相对均方根误差为13.15%;外部验证时的决定系数为0.95,均方根误差为0.54,相对均方根误差为16.74%,这一结果优于基于各光谱指数建立的叶面积指数反演模型。【结论】无人机搭载S185传感器可用于准确获取玉米冠层高光谱信息,且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法基于这一数据建立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反演模型。


短稳杆菌对玉米黏虫防治试验
《农药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短稳杆菌在不同施用量下,对玉米黏虫的防治效果,对玉米安全性、施用方法等指标。[方法]采用田间茎叶喷雾,定期调查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短稳杆菌对玉米黏虫有较高防效,且见效快。[结论]玉米田发生黏虫早期,可施用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1200~2250mL/hm2进行防治,对水375L/hm2进行喷雾,一次性施药能防治此世代的黏虫,对玉米安全。


施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内表层土壤(0~20 cm)和亚表层土壤(21~40 cm)中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以及好气和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的同一时期,不同施肥方式下(除休闲处理),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的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表现出类似的规律性,即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处理>单施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对于土壤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不同施肥方式对表层土壤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亚表层土壤中除拔节期外为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处理>单施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休闲处理的微生物数量均大于不施肥处理。


利用ISSR标记评价黑龙江和吉林小粒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小粒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好的引物10个,对来自吉林省与黑龙江省的24份小粒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个ISSR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11 2~0.310 3,平均为0.249 6。ISSR标记指数为1.093 8~4.954 9,平均为2.890 3。24份小粒大豆的DICE相似系数为0.666 7~0.926 2,整体平均相似系数为0.794 3。吉林省小粒大豆品种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0.690 7~0.926 0)大于黑龙江小粒大豆品种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0.744 2~0.925 0)。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和类群Ⅱ均为吉林省小粒大豆品种,类群Ⅲ可以分为2个亚群。主坐标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小粒大豆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黑土有机培肥定位试验基地为平台,研究了不同种类有机肥(堆腐肥、鸡粪、牛粪和猪粪)施用对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和单施化肥(NPK)相比,有机肥配施化肥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有机碳、胡敏酸碳(HAC)和胡敏素碳(HUC)含量;同时,有机肥配施化肥也增加了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质碳含量,其中施用堆腐肥显著增加了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HAC和HUC含量。不同种类有机肥相比,施用堆腐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HAC和HUC含量均高于其他有机肥处理,并与牛粪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施用堆腐肥和牛粪后,>0.2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于其他有机肥处理,且2~0.2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鸡粪处理;从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腐殖质组分的分布来看,施用堆腐肥后,2~0.25mm粒级团聚体中HAC和HUC含量显著高于猪粪处理,而0.25~0.053,<0.053mm粒级团聚体中HAC含量显著低于鸡粪处理。上述结果说明,有机肥配施化肥提高了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质碳含量,但不同有机肥的效应不同。


ACSL1基因对绵羊脂肪代谢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绵羊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long-chain fatty acyl-CoA 1,ACSL1)对脂肪代谢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ACSL1基因过表达载体及干扰载体到前体脂肪细胞中,经过G418筛选获得转基因细胞,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绵羊ACSL1mRNA水平变化,结果发现过表达载体和RNA干涉载体Ⅰ可有效对ACSL1基因进行转录和调控。检测过表达、沉默ACSL1基因后以及未转染的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结果 ACSL1基因过表达后可显著提高绵羊前脂肪细胞的甘油三酯的含量,抑制ACSL1表达后也显著降低了甘油三酯的含量;表明ACSL1基因可能在调节动物脂肪代谢中起关键作用。


氮水平对不同时期盐胁迫下水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供氮水平对不同时期盐胁迫下水稻生长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2个北方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开展了5个氮水平对3个时期盐胁迫下水稻植株地上部与根系的生物量、渗透调节物质量、水稻叶片丙二醛量和膜透性影响的研究。【结果】(1)盐胁迫下水稻地上部与根系的生物量积累均显著降低,与CK相比,在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分别以营养液正常含氮量的2倍、1倍和0.5倍水平下降低的幅度最小。(2)盐胁迫下,2个水稻品种叶片与根系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量均显著增加,与CK相比,在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时分别以营养液正常含氮量的2倍、1倍和0.5倍水平下增加的幅度最大。(3)盐胁迫下水稻叶片的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和膜透性均显著增加,与CK相比,分别以营养液正常含氮量的2倍、1倍和0.5倍水平下增加的幅度最小。【结论】综上可知,盐胁迫条件下,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最佳的施氮水平应为营养液正常含氮量的2倍(1.43 mmol/L)、1倍(0.715 mmol/L)和0.5倍(0.357 5 mmol/L)水平。
关键词: 水稻 氮水平 盐胁迫 生物量 渗透调节物质 质膜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