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因组改组选育的益生性乳杆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中国乳品工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昆明小鼠构建动物模型,通过灌胃重组菌株和野生菌株,来探讨利用基因组重组技术所选育的重组菌株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重组菌株和野生菌株均能在小鼠的小肠内定植,盲肠的数量最高,其次是结肠和回肠;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在小鼠空肠中粘附的重组菌株较野生菌株多;野生菌株与重组菌株均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能降低小鼠粪便中致病菌及其他细菌的含量,且重组菌株对肠道菌群的调节能力更强。以上结果说明经基因组改组选育的菌株F3-3和F3-4由于提高了菌株的粘附能力,在小鼠肠道内形成生物占位,从而减少了致病菌和其他细菌的数量,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乳杆菌发挥益生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抗鳞翅目害虫基因cry1C的抗原表位分析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生物技术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cry1C蛋白的抗原表位区,并命名为Δcry1C。优化Δcry1C的核苷酸序列并进行人工合成,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b(+)-Δcry1C。在E.coli中诱导表达His6-Δcry1C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分离、纯化获得cry1C多抗血清。ELISA测定结果表明,抗体效价最高可达1∶512 000。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cry1C多克隆抗体能够与cry1C转基因抗虫水稻蛋白特异性结合。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抗原表位区并优化序列、原核表达重组蛋白、免疫制备cry1C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抗鳞翅目害虫植物提供了前提条件。
关键词: 鳞翅目害虫 cry1C 抗原表位 序列优化 多克隆抗体


紫花苜蓿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初步定位
《草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不育系MS-GN-1A为母本,恢复系MS178为父本组合构建BSA分离群体,获得的F1代均表现为雄性可育,在大田种植了221株F2代群体单株,盛花期将花粉颗粒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统计出,不育的F2代株数为57,可育F2代株数164,并没有观察到半不育植株。将所有植株划分为可育和不育两组,并构建可育和不育DNA混池,混池DNA从可育和不育植株组DNA中各随机抽取20个样品,以此对恢复基因定位。随机挑选160对已知的四倍体苜蓿SSR引物扩增基因池DNA,获得2个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分别是Mt2c12、AW166,初步定位Rf基因在类群Composite5上。将类群Composite5上的所有引物进行合成,进一步进行引物筛选,最终获得4个具有多态性的标记BI68、Mt2c12、BG267和AW776153,遗传距离分别为19.0、20.9、44.6和72.1cM。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恢复基因 SSR BSA 引物筛选 遗传距离


UPLC-MS/MS法测定水稻及其环境中的草酮和苯噻酰草胺残留量
《农药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稻田水、土壤、植株、水稻中草酮和苯噻酰草胺的UPLC-MS/MS测定方法。[方法]水样以乙酸乙酯为萃取溶剂,液液分配净化;土壤样品用硅藻土混合分散,以丙酮-二氯甲烷(体积比1∶1)为萃取剂,经ASE萃取富集,N-丙基乙二胺(PSA)、C_(18)、无水Mg SO_4净化;植株及水稻样品经乙腈提取,Carbon/NH_2固相萃取柱净化。用C_(18)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和0.1%甲酸甲醇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模式(ESI~+)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2种农药在0.5~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方法的检出限在0.08~0.4μg/kg之间,定量限(S/N=10)在0.2~1μg/kg之间,添加水平为1、2、50μg/kg时,2种农药的回收率在75.06%~99.9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05%~9.92%之间。[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定量准确,用基质配制标准溶液能够有效准确地校正基质效应,可用于环境中草酮和苯噻酰草胺残留量的检测。
关键词: UPLC-MS/MS 水稻 草酮 苯噻酰草胺


吉林省玉米高产高效绿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粮食生产与消费国,确保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始终是立国之本和为民之策。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玉米主产省,单产水平和商品率稳居全国之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长期追求高产导致农田重用轻养,造成耕层土壤"浅、薄、实、瘦"障碍加剧,养分供需矛盾凸显与群体质量差等问题交织并存,导致玉米稳产性差、资源效率低、环境风险加大。针对上述生产与技术问题,围绕"玉米高产群体质量提升、土壤肥沃耕层构建、养分与水分资源高效管理"开展了研究,在玉米丰产高效绿色栽培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均有较大发展与创新,构建了以"构建高密群体、创建肥沃耕层、调控肥水运筹"为核心、适于吉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的栽培技术模式3套,创建了玉米大面积丰产高效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中示范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对项目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展望了今后适于集约规模化的技术模式再优化与科学评价、技术模式扩散途径构建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栽培技术途径方面的研究重点。


大豆新品种“吉农44”选育报告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新品种"吉农44"是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以CN05-9为母本、CN05-18为父本,进行品种间有性杂交,经系谱法多年系统选育而成。2013—2014年参加国家北方区春大豆中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3 358.8 kg/hm~2,比对照"吉育72"增产2.5%。2015年参加国家北方区春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365.6 kg/hm~2,比对照"吉育72"增产2.4%。子粒蛋白质含量35.67%,脂肪含量23.32%(高油)。该品种高产、高油,抗病性和抗倒伏能力强,于2016年7月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宜在吉林省中南部、辽宁省东部山区春播种植。


温度对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富民985"为试验材料,通过比较不同覆盖和种植方式对中晚熟玉米品种土壤温度、灌浆期生长发育状况以及产量的影响,确定吉林省东部地区玉米适宜品种及种植方式。结果表明,四种种植方式中均匀垄垄上种植的产量最高,而且覆膜均匀垄垄上种植的产量达到13 279.10 kg/hm2。吉林省东部地区不适宜种植中晚熟品种,但覆膜种植可以提高地温,增加玉米生育期的活动积温,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建议在积温偏低的地区覆膜种植玉米。本研究结果为吉林省东部地区玉米增产及拓宽玉米品种的选择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体外产气法研究牛至油对绵羊瘤胃发酵特性和甲烷产量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在体外培养液中添加牛至油对绵羊瘤胃发酵特性和甲烷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对照)、100、200、300和400 mg/L牛至油,每组5个重复。发酵12 h后,测定总产气量、甲烷产量及培养液p H,总氮、氨氮、尿素氮、蛋白氮浓度及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比例。结果表明:1)培养液中添加100、200、300和400 mg/L牛至油均显著升高了培养液p H(P<0.05);高添加水平(300、400 mg/L)的牛至油显著降低了培养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丙酸比例(P<0.05),显著升高了培养液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P<0.05),抑制了瘤胃发酵。2)与对照组相比,除100 mg/L牛至油组外,其余各试验组培养液氨氮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3)高添加水平(300、400 mg/L)的牛至油在显著降低甲烷产量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总产气量(P<0.05)。由此可知,牛至油能调控瘤胃发酵和降低甲烷产量,但过高添加水平对绵羊瘤胃发酵有抑制作用,体外条件下最适添加水平为200 mg/L。


植物乳杆菌C88对高脂饲料和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降血糖作用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C88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降血糖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结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连续灌胃植物乳杆菌C88,28 d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量、葡萄糖耐受量、血脂、胰岛素、炎症因子、肠道屏障功能和菌群水平。Western blot分析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occludin、claudin-1的表达。结果:植物乳杆菌C88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高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中TNF-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脂多糖、D-乳酸等炎症相关因子水平;植物乳杆菌C88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高血糖素样肽-2水平,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和连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肝脏中炎症相关蛋白NF-κB、TNF-α的表达,提高回肠中肠道通透性相关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的表达。结论:植物乳杆菌C88是一株具有辅助降血糖功能的益生菌。


不同方式周年覆盖对黄土高原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的调控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盖方式调控土壤水、热与持续增产、增效的协同效应,为该区确立高效、环保覆盖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塑料地膜全膜覆盖(PM)、降解膜全膜覆盖(BM)、膜垄种植(RH)和秸秆覆盖(SM)4种不同周年覆盖(休闲期+生育期)方式,以裸地不覆盖为对照(CT),通过3年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热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利用特征的影响。【结果】周年覆盖能有效抑制休闲期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提高降水潜在利用效率,PM、BM、RH和SM处理休闲期分别较CT多储水53、51、32和36 mm,降水潜在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4%、12%、11%和10%。地膜覆盖增温显著,有效提高了玉米干物质累积速度,缩短了其生育进程,其中PM、BM和RH处理拔节期分别较CT提前了15、8和7 d,成熟期分别提前了17、7和7 d。与CT处理相比,PM、BM和RH处理产量增幅分别为52%、32%和27%,积温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57%、15%和5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1%、14%和26%,降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53%、27%和29%,耗水系数则分别降低了33%、21%和22%。SM处理能有效增加玉米生育期土壤储水量,但土壤温度的降低导致其生长发育迟缓,其拔节期和成熟期分别较CT推迟了4 d和5 d,最终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和积温生产效率分别降低了21%、18%和9%。PM处理增加了农田耗水量,其季末供水能力分别较BM、RH和SM降低了19、56和86 mm。但PM处理土壤水分平衡受生育中后期降水量影响较大,2015年7—9月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值减少71 mm,PM处理收获期100—2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较CT处理减少28 mm,并较土壤稳定度降低5.4 mm,造成深层土壤水分亏缺。【结论】塑料地膜全膜覆盖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协同提高土壤水、热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然而在玉米生育中后期遭遇干旱容易引起深层土壤水分亏缺和产量波动;降解膜全膜覆盖和膜垄种植处理的增温和增产效果均弱于塑料地膜全膜覆盖,但更有利于维持土壤水分平衡;秸秆覆盖降温、减产效果明显,不推荐在气温较低的半干旱区应用。
关键词: 地面覆盖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玉米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半干旱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