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耐光氧化和耐荫特性的生理基础(英文)
《植物学报 》 2000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简易、有效的人工光氧化和遮荫技术对 30个水稻 (OryzasativaL .)种质进行筛选 ,鉴定出既耐光氧化又耐荫、耐光氧化不耐荫、耐荫不耐光氧化、既不耐荫又不耐光氧化等 4种品种类型 ,并用既耐光氧化又耐荫的品种“武育粳 3号”和对光氧化和遮荫均敏感的品种“香籼”进行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遮荫条件下 ,与对光氧化和遮荫敏感的品种“香籼”比较 ,“武育粳 3号”的PSⅡ活性差异不大 ,RuBisCO活性降低较少 ,光合能力、光合生产力较高。在光抑制条件下 ,“武育粳 3号”的PSⅡ活性 ,PSⅡ光化学效率 (Fv/Fm) ,PSⅡ_D1蛋白含量降低较少 ,光合作用光抑制较轻。在光氧化条件下 ,内源活性氧清除剂SOD诱导活性高 ,清除O-能力强 ,因而叶绿素衰减较慢。上述研究为水稻育种提供了配套的优良生理特性的鉴定技术和生理依据。
关键词: 光氧化 遮荫 水稻 PSⅡ光化学效率(F_v/F_m) RubisCO


水稻旱育秧苗萎蔫反应及其生理响应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旱育秧苗离土萎蔫反应及其生理响应方面初步研究了旱育秧苗的水分生理特性和对其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旱育秧苗离土后达到临界萎蔫时间比水育秧早 6 0min左右 ,失水速率较快 ,但旱育秧苗临界萎蔫后失水速率比水秧苗低 5 5 2 % ,且临界萎蔫后旱育秧苗在水中恢复展叶所需时间短于水秧苗 16 0~ 2 14min ,吸水速率是水秧苗的 2 4~ 6 3倍。旱育秧苗在离土—临界萎蔫—再吸水恢复展叶过程中 ,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 (NRA)分别是水秧苗的 2 7~ 2 1 1倍、 6 3~ 17 5倍、 13 0~ 2 1 0倍 ;秧苗体内NO 3 含量变化趋势与NRA类似 ;旱秧苗体内脯氨酸 (Pro)含量在萎蔫时快速升高 ,且高于水秧苗 ,而在水中恢复展叶时Pro含量又快速下降 ,叶片Pro含量低于水秧苗。由此可见 ,旱秧苗水分反应灵敏 ,维持和恢复氮代谢能力较强


12.5%吡虫啉乳剂防治玉米粗缩病的药效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经试验证实 ,利用吡虫啉通过防治传毒介体的方法来控制玉米粗缩病有一定的效果 ,防效一般在 2 5 %~ 40 %之间 ,提高用药浓度可提高防效 10 %~ 15 %左右。采用连片防治的办法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在病害大发生的年份 ,2次用药防效可达 5 5 %以上。如能进一步改进施药技术并与其他有关措施配合 ,吡虫啉可在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 12.5%吡虫啉乳剂 传毒介体 防效


甘薯体细胞胚胎发生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以“郑红 5”等 6个甘薯品种为材料 ,通过离体培养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利用 RAPD分子标记方法 ,在 DNA水平上分析甘薯品种间遗传差异以及体细胞胚胎无性系的遗传变异。筛选了 45个随机引物 ,其中 7个引物 PCR扩增后在品种间和体细胞胚胎无性系中表现 RAPD多态性 ,并在相应胚性愈伤组织中检测到少数 RAPD变异位点。证明利用 RAPD分子标记方法鉴定甘薯体细胞胚胎发生遗传变异的可行性 ,以及为通过离体培养条件调控 (增加或减少 )甘薯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遗传变异提供了可靠依据


戊唑醇种子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
《植物保护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子处理是控制小麦纹枯病的有效措施,在小麦纹枯病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苏南宜兴和淮北徐州,2%戊唑醇湿拌剂和6%戊唑醇悬浮剂按10kg麦种拌药0.3~0.4g有效成分,对小麦的出苗没有显著影响,对根系和冬前分蘖具有促进作用。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效果较为理想,表现为冬前效果显著,病株率防效60%~100%,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冬前发病高峰。戊唑醇处理区拔节期的病情指数仍然极显著地低于对照区,亦显著低于对照药剂纹霉净,侵茎高峰明显推迟,最终的枯白穗防效突出,0.3~0.4g ai/10kg种子拌种的枯白穗防效达到85%以上。由于控病和对小麦生长调控的双重作用,保穗、保产效果明显,最终产量较对照增加10%~15%。


午间强光下籼粳杂种稻的叶黄素循环和CO_2交换特性
《中国水稻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籼亚种 30 37、Palghar (对光抑制敏感 )和粳亚种 0 2 42 8、0 2 9(耐光抑制 )及其籼粳亚种间杂种 F1 为材料进行试验。水稻叶片中叶黄素循环 (叶黄素组分紫黄质、环氧玉米黄质、玉米黄质的含量 V、A、Z )、Pr/Pn、非光化学猝灭 (q N)、表观光合量子效率 (AQY)、PS 光化学效率 (Fv/Fm)和 D1蛋白量有明显的日变化 ,且在不同基因型水稻间有显著差异。在午间强光下 ,与籼亚种相比 ,粳亚种有较高的 AQY、Fv/Fm 和 D1蛋白量 ,较低的 (A+Z) /(A+Z+V)、Pr/Pn 和 q N 值 ,籼粳正反交 F1 杂种的上述生理指标介于双亲值之间 ,且偏向其母本。相关分析表明 ,D1蛋白量与 Fv/Fm 或 AQY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与 (A+Z) /(A+Z+V)或 Pr/Pn 或 q N 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A+Z) /(A+Z+V)与 q N 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叶黄素循环抑制剂 DTT使午间强光下玉米黄质的含量明显降低 ,结果导致 D1蛋白更多地降解。上述证据证明 ,质基因编码的 D1蛋白水平、稳定性是水稻不同基因型间叶黄素循环和 CO2 交换特性差异的生理基础 ,叶黄素循环在保护光合机构避免强光破坏中起重要作用


棉花杂种优势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棉花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棉花杂种优势表达的生理生化特性作了综述。棉花杂种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光合生产力优势、内源激素代谢优势、同工酶谱表达优势。并就今后棉花杂种优势生理生化研究途径 ,提出若干可资借鉴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