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烯效唑和三唑酮调节水稻秧苗生长的增效作用及机理
《中国水稻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烯效唑、三唑酮和烯效唑 +三唑酮浸种或苗期喷施的结果表明 ,烯效唑能有效地调节水稻秧苗的生长 ,使苗高降低、分蘖增加。三唑酮对水稻秧苗的生长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烯效唑和三唑酮协同调节秧苗生长 ,控制苗高和促进分蘖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与此同时 ,烯效唑和烯效唑 +三唑酮协同作用使内源激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 ,GAS和 IAA含量明显降低 ,i PAs和 ABA含量显著增加。根据烯效唑和烯效唑 +三唑酮协同作用调节水稻秧苗生长与内源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 ,明确使内源 GAS、IAA含量降低和 i PAs、ABA含量增加是烯效唑和烯效唑 +三唑酮协同调节水稻秧苗生长的主要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梭条花叶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作物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选用 17个高抗品种、 9个高感品种随机组合进行杂交 ,通过对 F1、 F2 和部分 BC1、 BC2的抗感鉴定结果以及 F3代的追踪分析 ,研究了小麦品种对小麦梭条花叶病的抗性遗传规律 .结果表明 ,小麦品种对小麦梭条花叶病的抗性为细胞核遗传 ,这一性状受多对显性基因的控制 ,不同品种含有其中的一对或两对或三对 ,大多数品种都含有一对抗性效应很强的抗病基因 .这些结果显示 ,通过对高产感病品种进行遗传改良 ,选育适应病区生产应用的高产抗病品种是完全现实有效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和对策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 ,阻碍了小麦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深入和强化研究工作 ,文章对小麦纹枯病病原、发生、危害、防治及抗源筛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部分研究设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南地区小麦纹枯病发生流行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理论和方法 ,对武进市 1995年、1996年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动态进行预报。选取分辨力较高的聚类指标 ,截取λ=0 .6 ,可分 3类。对预测结果与实况对照进行比较 ,证明模糊聚类划分的流行年型与经验分型完全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102棉铃发育动态研究
《棉花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棉铃发育过程中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1 0 2增产的主要原因为铃重提高。单铃籽棉重的提高是纤维和种子的同步增加 ,一是纤维干重的提高 ,1 997~ 1 998两年平均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单铃纤维干重最大值为 2 .2 2 g,比常规棉 1 .90 g增加 1 6.84%;二是种子干重的增加 ,两年平均杂交棉单铃种子重为 2 .53g比常规棉 2 .2 3g增加1 3.45%。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在棉铃发育过程中表现较强的“源”“库”生理优势 ,即棉铃对位叶叶面积、干物质 ,铃壳干重、铃壳内全 N含量均高于常规棉 ,且达到最大值后下降速度快。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光合产物积累多 ,营养物质运转快 ,实现了“源”“库”“流”三者协调同步 ,这是杂交棉铃重提高的重要生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铃虫对久效磷抗性的毒理学机制
《植物保护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就棉铃虫田间种群对久效磷抗性的毒理学机制进行了研究。久效磷对敏感品系和高抗品系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存在显著差异,在同等剂量浓度下,对敏感品系的抑制率为73.48%,对高抗品系的抑制率仅为59.67%,说明棉铃虫对久效磷产生高水平抗性与乙酰胆碱酯酶不敏感性有关。在不同田间抗性品系中,PBO和TPP对久效磷均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分别为5.6~23.4倍和2.9~4.6倍;而相应地PBO和TPP对新疆敏感品系的增效比仅分别为1.3和1.7倍。6龄幼虫头部羧酸酯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在高抗品系中,羧酸酯酶活力为3.83×10~(-5)mmol α-NA/头.min,而敏感品系为2.18×10~(-5)mmol α-NA/头.min,二者差异显著。据此认为,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代谢作用的增强是棉铃虫对久效磷产生抗性的原因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用化学品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影响研究
《生态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 RAPD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研究了农用化学品不同使用环境下的 4种土壤微生物群落 DNA序列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4种土壤微生物群落 DNA序列在其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农用化学品的使用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在 DNA分子水平上的多样性产生影响 ;而不同的农用化学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 DNA序列多样性影响各不相同 :化肥污染会引起某些土壤微生物的富集和一些微生物物种的丧失 ;农药污染会引起土壤微生物 DNA序列本身发生变化。
关键词: 分子遗传标记 RAPD 农用化学品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 DNA序列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棉17号的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苏棉 17号系中早熟型新杂种棉 ,产籽棉 3 373.9~ 3 72 9.9kg/hm2 ,皮棉 14 92 .9~ 15 2 7.0kg/hm2 ,比泗棉 3号增产 11.10 %和 10 .6 9%~ 7.2 3%。高抗枯萎病。纤维品质符合纺织工业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