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转Bt基因棉Bt毒蛋白表达量的时空变化

棉花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抗体夹心 EL ISA技术 ,对转 Bt基因抗虫棉植株中 Bt毒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Bt基因在所有检测到的器官中均有表达 ,但是不同器官中的 Bt毒蛋白含量明显不同。在苗期全展功能叶中 Bt毒蛋白含量最高 ,根、茎和叶柄中 Bt毒蛋白含量较低 ;在花铃期当日开花的子房中 Bt毒蛋白含量较高 ,雌雄蕊中 Bt毒蛋白较低 ,花瓣及苞叶 Bt毒蛋白含量最低。表明 Bt基因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强度存在差异。不同生育期的功能叶中 Bt毒蛋白含量差异显著 ,Bt毒蛋白含量在苗期叶片中最高 ,蕾期次之 ,花铃期最低。随着棉花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 ,Bt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强度逐渐减弱。Bt基因在棉花体内的表达随着器官的不同、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出时空动态变化。这可能是人们所观察到的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抗性呈时空动态变化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转Bt基因棉 Bt毒蛋白 时空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糯小麦的遗传、选育和应用前景

江苏农业学报 2000 CSCD

摘要:小麦籽粒胚乳通常含有直链和支链两种淀粉。糯性小麦或部分糯性小麦的胚乳淀粉 ,全部或大部分是支链淀粉。颗粒凝结型淀粉合成酶 (GBSS) ,亦称作蜡质蛋白 ,是合成禾谷类作物胚乳直链淀粉的关键酶 ,由蜡质基因编码。六倍体面包小麦有 3个蜡质基因位点 :位于 7AS的 WX- A1、4AL 的 WX- B1和 7DS的 WX- D1。这些蜡质基因位点的突变或缺失 ,可使小麦不产生颗粒凝结型淀粉合成酶 ,导致胚乳中无直链淀粉或仅含有少量直链淀粉。对3个由蜡质基因编码的颗粒凝结型淀粉合成酶 ,蛋白所作的分析表明 ,在某些小麦品种中出现了蜡质基因位点的缺失。已发现许多小麦品种携有 WX- A1或 WX- B1蜡质基因的缺失位点 ,有些品种中甚至同时携有这两个蜡质基因的缺失位点。但是 ,仅有 1个中国地方品种“白火麦”携有 WX- D1缺失位点。这 3个蜡质基因的缺失位点存在着剂量效应 ,把它们同时组合到 1个小麦品系中 ,就能产生直链淀粉含量非常低甚至不含直链淀粉的胚乳。由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引起的糯性或部分糯性小麦淀粉 ,与通常的小麦淀粉相比 ,其特性有很大差异。文章对糯性小麦的应用潜力 ,包括其工业利用、亚洲面条制作、专用食品的生产以及延长烘烤食品的货架寿命等作了综述。

关键词: 糯小麦 遗传 选育 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WCSODS)

江苏农业学报 2000 CSCD

摘要:本文介绍了 WCSODS的研制过程 ,阐明了其技术路线和模型结构 ,描述了 WCSODS中主要的模拟模型与优化模型。WCSODS具有以下功能 :制定常年决策和当年决策 ,进行小麦模拟试验 ,评价气候变化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调试小麦品种参数等。检验结果表明 ,WCSODS的模拟值与实际观测值相当符合。目前 WCSODS已在江苏、河南、山东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麦栽培 模拟 优化决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治理湖泊富营养化

江苏农业学报 2000 CSCD

摘要:利用生长在水生植物根部的天然无污染氮循环细菌解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湖泊研究所合作研究的“固定化细菌技术”最近在贵阳“温流水”养殖场试验成功 ,在水体面积 5 6 0 0 m2 、流速为 10 .2 5 m3/ s的情况下 ,每天除氮不低于 10 0 kg,有效地遏制了水体富营养化。氮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之一。大量含氮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湖泊 ,导致水生高等植物衰退 ,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水体严重缺氧 ,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目前 ,中国的五大湖泊和部分海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富营养化问题。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从太湖水生植物根部提取天然无害的氮循环细菌 ,经过驯化提高其抗高负荷氮污染的能力 ,并为之提供具有良好生存环境的载体 ,使氮循环细菌在载体中保持活性 ,同时以水中的氮为营养物质 ,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将湖泊水体中大量的氮转化为无害的氮气释放到空气中 ,有效降低了水体中氮元素的含量。使用生物技术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此前在国内外尚处于研究阶段 ,无实际应用的先例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究的这一成果在贵阳的成功应用表明中国生物技术应用于水环境治理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据悉 ,近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湖泊研究所、日本河藻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签订了协议 ,已采用这项技术在南京莫愁湖进行旅游湖泊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示范实验研究 ,南京莫愁湖水变清将指日可待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李正魁$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所!南京210014 @濮培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1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抗光破坏能力与D1蛋白和叶黄素循环的关系

科学通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耐光抑制粳亚种品种02428,029和对光抑制敏感的籼亚种品种3037,Palghar及其正反交F1杂种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籼粳亚种抗光破坏能力的差异与D1蛋白和叶黄素循环的关系.用链霉素( SM)处理证明,当 D1蛋白合成受到抑制时, PSⅡ光化学效率( Fv/Fm)降低,而叶黄素循环受到促进、非光化学猝灭(qN)增加;用二硫苏糖醇(DTT)处理证明,当叶黄素循环受到抑制时, qN下降并导致 D1蛋白更多的降解和 Fv/Fm的大幅度下降.与籼亚种相比,粳亚种的 D1蛋白维持能力较强,Fv/Fm降低的幅度较小,抗光破坏能力较强;杂种F1的上述指标在双亲值之间且偏向其母本.实验结果支持质基因编码的D1蛋白周转能力是水稻耐光抑制的重要生理基础的观点,并为选配耐光抑制杂种稻的亲本和开拓高光效育种途径提供生理依据.

关键词: D1蛋白 叶黄素循环 光合作用光抑制 非光化学猝灭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氮素肥力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十二年的耕作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苏南太湖稻麦轮作地区,长期休闲的农田0~5cm土层最高含氮量可达2.89%,休闲田结合每季耕翻,全氮含量下降,只及最高含氮量的70%,保持在2%左右。无论免耕与否,不施肥土壤(0~5cm)全氮含量为最高含氮量的50%左右,单施化肥时为52%~56%,猪粪+化肥为63%,秸秆十化肥为63%~70%。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全氮、氮素矿化势、生物量氮和矿质氮在土层中的分布及含量有明显的影响。施肥,特别是配施有机肥对土壤全氮和土壤供氮容量的影响大于耕作对其的影响。固定态铵的含量不仅与土壤中的粘土矿物有关,施肥对其也有影响。

关键词: 稻麦轮作 耕作方式 培肥制度 氮素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定远猪二元和三元杂交组合生产性能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通过杂交 ,可以改进定远猪的生产性能 ,缩短商品猪的饲养周期 ,减少饲养成本 ,明显增进饲养者的养殖效益。研究结果表明 ,二元杂交组合 :杜定和大定较好 ,从初生达 90kg的日龄分别为 176d和 175d ,生长早期到后期的平均日增重为 5 78.2 3g和5 6 9.42g ,料肉比 3 .0 2和 3.2 1;三元杂交组合 :杜长定和大长定最好 ,从初生达 90kg的日龄分别为 15 1和 15 7d ,生长肥育期的平均日增重为 80 2 .39± 80 .31g和 773 .17± 80 .2 4g ,料肉比 3 .2 1和 3.2 8;成功地完成了攻关任务的生产性能指标

关键词: 杂交 生产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结实率与源、库的关系

江苏农业学报 2000 CSCD

摘要:研究了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灌浆期上位 3叶及茎鞘内储存物对结实率及籽粒产量的作用 ,并通过调节源、库比例以探讨较高结实率所需的适宜叶粒比。结果表明 ,茎鞘内储存物和剑叶光合产物对结实率及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最大 ,提高出穗前的灌浆物质储备和维持灌浆期剑叶的功能对籽粒的形成最为重要。两优培九的群体叶粒比为 1.6~ 1.7厘米 2 /粒、每平方米群体总颖花量为 4.8× 10 4时较易获得 90 %的结实率和 11.0~11.6 t/hm2的产量水平。

关键词: 水稻 结实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菌株的致病性

江苏农业学报 2000 CSCD

摘要:以稻瘟病 (Magnarporthe grisea)菌株 ZA49、131为供试菌株 ,进行原生质体的制备试验。结果表明 :用9种酶均能消化该菌细胞壁 ,并获得一定数量的原生质体 ;产生原生质体效率最高的是酶 Novozym TM2 34和Driselase,且这两种酶以 10 mg/ ml浓度产生的原生质体数量最多 ,消化 2~ 3 h后即可获得相当数量的原生质体 ,最适作用温度分别为 30℃和 32℃。以几丁质降解酶与 Novozym TM2 34或 Driselase混用时对制备原生质体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作者认为 ,Novozym TM2 34和 Driselase的作用浓度以 5 m g/ ml最为经济、实用。所制备的原生质体均能再生菌丝和具有产生与原菌株相同致病性分生孢子的能力。

关键词: 稻瘟病菌 原生质体 制备 再生菌株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南地区设施蔬菜持续高效技术研究初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0 CSCD

摘要:苏南地区设施蔬菜经常遭受持续阴雨寡照天气的危害,模拟试验揭示了持续寡照条件下大量元素吸收相对过剩,微量元素吸收相对不足,营养失调导致生育障碍的生理因素。采取高畦栽培膜下滴灌,扩大行距,强制排湿等综合措施,改善栽培环境,抑制病害发生和蔓延,避免农药污染。研究开发了改善土壤环境和提高蔬菜品质的有机营养技术,使产品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 蔬菜设施栽培 可持续发展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