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光胁迫对水稻籼粳亚种两个品种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影响(英文)
《植物学报 》 2000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耐光抑制的水稻 (OryzasativaL .)粳亚种品种“武育粳”和对光抑制敏感的籼亚种品种“汕优 6 3”的剑叶为材料 ,比较研究了高光胁迫对水稻两个亚种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光胁迫影响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之间的分配 ,抑制激发能向PSⅡ传递。在籼稻中激发峰和发射峰以及相关比值在受到高光胁迫后下降的幅度均比在粳稻中显著。与粳稻相比 ,高光胁迫几乎使籼稻的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三聚体解体 ,使其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二聚体、PSⅡ内周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PSⅠ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以及PSⅠ反应中心叶绿素a蛋白复合体的含量明显降低。高光胁迫导致水稻两亚种的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单体含量的增加。类囊体膜多肽分析表明 ,高光胁迫使属于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 2 7、2 5kD蛋白和PSⅠ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 2 1kD蛋白含量在水稻两亚种中都降低 ,其中以 2 5kD蛋白含量降幅最大。在籼稻中高光胁迫使属于PSⅡ内周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的 43kD和 47kD蛋白以及外周 2 3kD蛋白含量明显降低而在粳稻中则影响较小。
关键词: 高光胁迫 水稻籼粳亚种 激发能分配 色素蛋白复合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唑磷毒杀水稻主要害虫的作用特点及应用技术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1991~ 1 997年 ,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多点试验示范 ,系统分析了三唑磷对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和褐飞虱的触杀活性、对稻株的渗透性、胃毒作用和杀卵活性、持效期以及田间效果。结果表明 :1三唑磷对三化螟、二化螟蚁螟的接触 L D5 0 (× 1 0 - 4 μg)分别为每头 0 .6 1 82、0 .41 6 8,远远低于甲胺磷相应的 L D5 0 值 1 4 .7732、1 7.80 2 9,对 3龄褐飞虱的 L D5 0 值与甲胺磷相近 ,对 5龄褐飞虱的触杀活性低于甲胺磷 ;2三唑磷对稻株的渗透性和对三化螟的胃毒作用强 ,喷药后 1 d、3d的渗透杀虫效果均为 1 0 0 % ;3三唑磷防治三化螟的持效性长 ,5 0 0 mg/ L 药后 1 0 d接虫的杀虫效果仍达 86 .7% ,而甲胺磷 1 0 0 0 mg/ L 药后 3d效果降为 0 ;4三唑磷 5 0 0~ 1 0 0 0 mg/ L 对三化螟前期淡黄色卵的杀死率为 71 .3%~ 73.2 % ,对后期黑色卵的杀死率为 78.3%~ 99.5 % ;5 2 0 %三唑磷乳油 2 .2 5 L/ hm2对三化螟和二化螟枯心防效均在 90 %以上 ,高于杀虫双 ,但对褐飞虱的防效差 ,明显低于甲胺磷 ,3.75 L/ hm2 对三化螟白穗的防效也在 90 %以上 ;6三唑磷对三化螟防效高而稳定 ,但对褐飞虱、稻纵卷叶螟效果差 ;7三唑磷对天敌蜘蛛的杀伤作用低于杀虫双而高于杀虫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结球白菜OguCMS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园艺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取不结球白菜OguCMS 5d苗龄的下胚轴 ,在 2 0mg/mL纤维素酶 (OnozukaR 10 ) ,10mg/mL果胶酶 (MecerozymeR 10 )及CaCl2 ·2H2 O 10mmol/L、KH2 PO4 0 .7mmol/L、甘露醇 0 .5mol/L的酶液中游离 36h ,50 0r/min下离心收集下胚轴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在KM8P1附加 2 ,4 D 0 .5mg/L、 6 BA 0 .2 5mg/L、NAA 1.0mg/L的培养基上培养 2 1d形成小愈伤组织 ,经MS附加 2 ,4 D 1.0mg/L增殖愈伤组织 ,在MS附加 6 BA 10 .0mg/L和NAA 0 .3mg/L培养基上进行芽分化培养 ,并在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上生根 ,14d后即可获得完整的再生植株。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原生质体培养 细胞质不育性 OguCMS 再生植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的遗传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蓝型油菜白花和金黄花突变体及正常黄花亲本为材料 ,研究油菜花色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 ,白花对黄花由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 WW控制 ,杂合体 Ww表现为乳白花 ;黄花对金黄花是由二对具有重叠作用的显性基因 Y1 Y1 Y2 Y2 控制 ;白花对金黄花有三对基因差异 ,其中白花基因具有上位性作用 ,只需一个白花基因 W存在 ,即可抑制黄花与金黄花性状的表达。因此 ,油菜花色性状是由不同的等位基因控制的 ,而不是由复等位基因控制。 3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白花亲本为 WWY1 Y1 Y2 Y2 ,黄花亲本为 ww Y1 Y1 Y2 Y2 ,金黄花亲本为 wwy1 y1 y2 y2 。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具抗水稻白叶枯病新基因的新种质及其利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运用细胞突变体离体筛选技术 ,以感白叶枯病的杂交稻恢复系“明恢 6 3”的成熟胚为外植体 ,诱导筛选育成抗白叶枯病突变品系“HX- 3”。经过 9代的遗传稳定性分析和遗传研究 ,结果表明其抗病性遗传稳定。与感病材料杂交 ,F1 代表现抗病 ,F2 代抗感株比接近 3∶ 1,说明抗性由 1对显性基因控制。经过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的抗性鉴定 ,HX- 3表现全生育期抗病。连续两年的抗谱测定结果表明 ,HX- 3抗谱较广 ,且抗谱与已鉴定的显性抗病基因不同。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 ,HX- 3的抗病基因与已鉴定的 6个显性基因不等位。综合以上研究显示 ,HX- 3具有 1个显性抗白叶枯病新基因 ,暂命名为 X a- 2 5 (t)。细胞突变品系 HX- 3还应用于抗病育种等研究。 HX- 3仍保持恢复性 ,配制的龙特浦 A/HX- 3杂交稻“特优抗 3号”,表现抗病、抗倒、高产、农艺性状优良、生育期适中 ,已在生产中大面积种植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2 0 0 0年 9月 2 1日由江苏省科技厅组织 ,委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对该项研究进行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为国内外首例报道的利用体细胞突变体离体筛选技术育成农艺性状优良且具有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新种质 ,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议申报新基因国际命名登记具抗水稻白叶枯病新基因的新种质及其利用@孙立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南京210014 @高东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南京210014 @许志刚$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南京210095 @陈志谊$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 @朱永兰$江苏省练湖农业科学技术中心!丹阳212334 @胡白石$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南京210095 @陆凡$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 @杨安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南京210014 @刘永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不结球白菜抗虫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以普通不结球白菜品种“中脚黑叶”和“矮脚黑叶”种子无菌苗的子叶为外植体材料 ,在附加 2 mg/LCPPU、0 .1m g/L NAA和 7.5 m g/L Ag NO3的稍作修改的 MS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子叶 (柄 )和子叶切段诱导不定芽频率分别为 32 .5 2 %、4.35 %和 4.79%、11.5 5 %。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Cp TI)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 (N PT )的重组质粒导入普通不结球白菜 ,获得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再生植株。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当代转基因植株 (T0 )及其自交后代 (T1 )植株经 PCR和 Southern blot分子检测 ,确认抗虫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株的基因组中 ,并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体外生物学测定结果 ,显示抗虫性状在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植株中得到表达。
关键词: 普通不结球白菜 转基因植株 农杆菌 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磷、钾和pH的影响
《土壤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免耕土壤速效磷含量在整个剖面均低于耕翻土壤 ;0~ 5cm土壤生物量磷含量免耕高于耕翻 ,5~ 15cm免耕低于耕翻 ;施肥和休闲土壤均维持了较高的有效磷和生物量磷水平。种植作物的免耕土壤缓效钾含量与耕翻土壤没有显著差异 ,0~ 5cm速效钾含量呈免耕高于耕翻的趋势 ,休闲的免耕土壤整个剖面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都高于耕翻 ;免耕土壤缓效钾的分布无明显的层次性 ,速效钾则相反 ;施肥明显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 ,但对缓效钾的影响不大。长期免耕没有导致土壤酸化 ;免耕土壤pH与耕翻土壤没有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铃虫成虫空中诱捕与虫源性质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空中棉铃虫成虫诱捕以山上设灯诱蛾较市区上空性信息素诱蛾效果要好。市区上空性信息素诱蛾受夜间市区灯光干扰。运用诱虫灯在山顶诱测 ,实为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空中诱捕方法。在远离棉区的 1 0 0 m上空的江苏南通剑山山顶应用双波诱虫灯 ,灯诱棉铃虫蛾仍然数量大。与周围棉区灯诱棉铃虫比 ,雌蛾比例高 ,卵巢级别低 ,蛾峰期 1~ 3级卵巢占 81 .1 5 % ,世代发生比较明显 ,蛾峰日与周围棉区发生期接近。根据系统调查 ,剑山山顶诱虫灯所诱棉铃虫成虫显然不是当地虫源。从卵巢级别低的特点推测 ,棉铃虫蛾有远距离迁移扩散的可能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