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省小麦品质现状及品质改良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0 CSCD
摘要:分析测定了当前江苏省大面积推广和新选育的 1 8个小麦品种 (品系 )的理化性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各性状的平均值为 :容重 786.7g/L,出粉率 68.6%,蛋白质含量 1 2 .7%,湿面筋含量 3 2 .7%,沉淀值 3 6.0ml,面团吸水率 60 .6%,形成时间 2 .7min,稳定时间 4 .2 min,软化度 1 0 5.3 B.U.,评价值 4 5.4。总地看来 ,江苏省小麦品种 (品系 )的容重和出粉率稍高 ,蛋白质、面筋含量和沉淀值中等 ,但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偏短 ,均达不到高筋粉的要求 ,属中、弱筋粉范畴。弱筋小麦新品种宁麦 9号各项品质指标符合加工制作优质饼干、糕点食品的要求。文中还对优质小麦育种、栽培、区域化种植和产业化开发等问题作了针对性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螺旋藻多糖在2215细胞培养中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及HBV-DNA的抑制作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研究螺旋藻多糖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 2 2 15细胞培养中对细胞的毒性、对HBe Ag和 HBs Ag分泌的影响及对细胞 HBV-DNA的抑制效果。 3批试验结果均表明 :螺旋藻多糖加入细胞培养12 d对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 >4 mg/ml,最大无毒浓度为 1.5± 0 .7mg/ml;抑制细胞分泌 HBe Ag 50 .4 % ;抑制HBs Ag4 2 .7% ;对 HBe Ag和 HBs Ag的半数有效剂量 IC5 0 分别为 2 .62± 0 .2 5mg/ml和 2 .90± 0 .18mg/m l,治疗指数分别为 >1.53和 >1.3 8,对 HBV-DNA亦有一定抑制。说明螺旋藻多糖在 2 2 15细胞中无毒浓度可抑制HBe Ag、HBs Ag及 HBV-DNA。
关键词: 螺旋藻多糖 2215细胞培养 HBeAg HBsAg HBV-DNA 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轮作制中的钾肥运筹效益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在江苏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制地区的淋溶土和新成土上 ,连续两年进行钾肥运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钾肥无论在稻季或麦季施用 ,均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小麦的增产幅度大于水稻 ;钾肥的残留效应较大 ,可与当季增产效果类比 ,残效氮和残效钾之间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在稻麦轮作制中 ,钾肥麦季施用稻季不施用的运筹方式 ,钾肥的当季肥效、后季残效、年总产、钾素生产力及产 /投值均高于钾肥稻季施用麦季不施用的运筹方式。指出以水稻为主的稻麦两熟地区 ,评价钾肥效益应以轮作周期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小麦赤霉病是中国南方麦区 ,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严重病害。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国在小麦抗赤霉病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抗性与其它农艺性状的相关、抗性机制和抗病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尽管在小麦及其亲缘植物中还未发现免疫类型 ,但不同小麦品种间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小麦抗赤霉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不同抗源之间抗病基因的数目和所涉及的染色体也不同 ,彼此可以杂交重组。抗性与农艺性状之间不一定存在必然的遗传联系。植物体内某些酶的活性、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以及 DON毒素的含量与抗赤霉病性有密切联系 ,可作为筛选抗病品种的生理生化指标。通过各种育种途径都有可能育成抗病品种 ,而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成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脂肪细胞膜蛋白抗体被动免疫仔猪的生理效应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将 1 2头 35日龄左右的仔猪随机分成 3组 (即皮下免疫组、腹腔免疫组和对照组 )。在 42日龄时 ,试验组每头猪一次性注射 40 ml山羊抗猪脂肪细胞膜蛋白抗血清 ,对照组注射等量的阴性血清。结果显示 :经脂肪细胞膜蛋白抗体被动免疫后 ,皮下免疫组和腹腔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分别增加 6 .2 1 %和 7.99% ,饲料报酬分别提高 6 .1 5 %和 9.85 % ,日增重分别提高 5 .99%和 7.78% ,胴体脂肪率分别下降 1 1 .96 %和 8.0 3% ,背膘厚分别下降1 4 .6 8% (P<0 .0 5 )和 1 5 .0 2 % (P<0 .0 5 ) ,胴体瘦肉率分别升高 2 .38%和 3.1 1 % ,板油重分别下降 34 .6 9% (P<0 .0 5 )和 2 5 .5 1 % ,花油重分别下降 1 6 .1 3% (P<0 .0 5 )和 2 0 .6 4% (P<0 .0 5 ) ;在免疫后试验组血清 IGF- 1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大 ;血清胰岛素浓度在 1 3~ 5 9d中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不显著 ;血清 T3浓度在免疫后 1 3d内低于对照组 ,但在后期试验组高于对照组 ;血清 T4浓度在免疫前后变化不大 ,但在 48d和 5 9d时皮下免疫组和腹腔免疫组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血清 FFA浓度在处理后 7d内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试验后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 ;血清尿素氮浓度在处理后 7d皮下免疫组比对照组下降 2 4.5 % (P<0 .0 1 ) ,腹腔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个田间稻瘟病菌株杂交后代的致病性分离及其遗传学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报道了两个田间水稻稻瘟病菌菌株杂交后代在 13个已知抗性基因品种上的致病性分离及遗传学分析结果。 10 0个子囊孢子菌株中呈现显著的致病性分离 ,共出现 5 4种致病类型 ,在不同的品种上分别出现 1∶1,1∶3 ,3∶1,7∶9和 9∶7的无毒性 /毒性分离 ,表明供试菌株对不同品种的无毒性 /毒性是受不同基因控制的。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 ,亲本菌株对品种新 2号和露明的无毒性 /毒性是受单基因控制的 ,对品种藤坂 5号、K6 0和K5 9的无毒性 /毒性是由 2个基因控制的 ,对品种爱知旭和草笛的无毒性 /毒性是由 4个基因控制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对太湖流域 6个新石器时期遗址的 1 2 8份土壤样本进行植物蛋白石的定量和形态分析 ,就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进行初步探讨。植物蛋白石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太湖流域早在 80 0 0 (B.P.)年前就已开始稻作生产 ,至 6 0 0 0 (B.P.)年前这一地区的稻作生产已相当普遍 ,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使太湖流域的稻作生产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根据水稻蛋白石形态分析结果 ,当时所栽培的稻种类型均属粳稻 ,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古稻种有一定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