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狐米草离体培养植株再生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以狐米草种子的无菌苗和幼穗为外植体 ,在 MS培养基上再生出完整的小植株。在培养基中添加 0 .1mg/ L GA3,狐米草种子的发芽率由 5 .7%提高到 2 0 .9%左右 ;仍不能发芽的种子 ,用刀剖开后再接种 ,发芽率达49.0 %。获得了两种类型的愈伤组织 :白色、光滑的非胚性愈伤组织 ;绿色、结节状的胚性愈伤组织。非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再生植株的频率为 3.0 %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再生植株的频率为 1 0 0 .0 %。研究建立起狐米草离体培养植株再生的技术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与流行因素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毒 (MRDV)的传播介体。苏北地区灰飞虱 1年发生 5代 ,以第一代灰飞虱发生数量最大 ,其自然带毒率为 0~ 30 %。病区第一代灰飞虱带毒率一般为 1 6 %~ 30 % ,其余各代均可检测到带毒个体。小麦上第一代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带毒率及其发生数量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呈显著的正相关。播期决定了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 (一般是玉米出苗至 6叶龄期 )的吻合程度 ,吻合期越长 ,病害越严重。前茬作物、播种方式、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等都通过影响玉米的播期或灰飞虱的发生数量来间接影响当地或当年病害发生的轻重。试验证明 ,玉米粗缩病病源在各地普遍存在 ,一旦耕作制度及气候条件适合于灰飞虱的生存繁衍和传毒危害 ,玉米粗缩病就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暴发流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玉米粗缩病病原病毒的RT-PCR检测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0 CSCD
摘要:玉米粗缩病毒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均可由灰飞虱传播并侵染玉米使其发生粗缩病。两种病毒相似之处较多,常规方法很难区分。本研究根据以往已发表的这两种病毒的核酸序列,分别合成了两病毒的特异引物,利用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建立了玉米粗缩病病原病毒的快速检测和诊断的方法。对江苏省盐城地区田间自然感病玉米的RT-PCR检测结果和扩增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在该地区玉米粗缩病病样中只检测到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一种病原,所测核酸序列与日本所报道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有92.4%的同源性。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检测 诊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抗虫棉“苏抗102”和“苏抗310”棉铃形成规律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组合“苏抗 10 2”、转基因抗虫棉种质系“苏抗 310”为材料 ,研究抗虫棉的棉铃形成规律。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苏抗 10 2成铃集中 ,7月 2 1日至 8月 30日富照期内成铃率达 74.5 5 % ,单铃籽棉重高 ,3个时段 (7月 2 1日至 7月 31日、8月 1日至 8月 10日、8月 11日至 8月 2 0日 )铃重分别比常规棉对照“泗棉 3号”提高 2 8.80 %、34.2 7%和 2 4.72 % ;苏抗 10 2有较大的库容 ,营养物质向纤维和种子的运转率高于常规棉对照泗棉 3号 ,这是苏抗 10 2获得高产优质的生理基础。转基因抗虫棉苏抗 310不同时段的成铃率、单铃籽棉重有类似于受体品种泗棉 3号的趋势 ,其铃壳厚 ,且铃壳中的贮存物质流向纤维和种子的运转率慢于常规棉对照 ,这是转基因抗虫棉苏抗 310纤维积累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苗在磁化营养液中生长状况及吸收K~+动力学研究简报
《土壤通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离子耗竭技术水培试验的结果表明 ,磁化营养液可促进稻苗生长 ;在经 0 2T、0 4T磁化强度处理后的营养液 ,其稻苗吸收K+ 动力学参数Km 值和Cmin值比对照减小 ,Vmax值则增大 .
关键词: 磁化营养液 稻苗 K~+吸收动力学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二十二碳六烯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真菌的筛选
《菌物系统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产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丝状真菌,菌丝含油21.23%,DHA占总脂肪酸2.51%;同时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占总脂肪酸的0.41%;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80%。经鉴定为头孢霉属(Caphalosporiumsp.)真菌。同时发现两株菌含EPA,经鉴定为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sp.)和毛霉(Mucorsp.)。在这几个属中发现DHA和EPA尚属首次。头孢霉菌DHA产量及百分含量和斜面菌种在不同温度下储藏有关。菌种在20℃储藏10天,在液体PDA培养基上发酵,DHA可占总脂肪酸11.27%,产量达63.35mg/L。
关键词: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二十碳五烯酸(EPA) 头孢霉菌(Cephalosporiumsp.) 筛选鉴定 诱导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监测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1996~ 1998年测定江苏、湖北、浙江、安徽、陕西、黑龙江部分地区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在被测的 1890份样本中已有 746株产生抗药性 ,抗药性菌株检出率达 39.5 % ,表明油菜菌核病菌已在江苏、湖北、安徽省部分地区内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 ,其中 1997年江苏通州某些田块的抗性比例达 10 0 %。离体和活体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 ,抗性菌株均为高抗菌株 ,其 EC5 0 >10 0μg/ml、MIC>10 0 0μg/m l。 3年监测结果显示 ,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范围已逐年扩大 ,抗性比例升高。抗多菌灵菌株对苯菌灵、噻菌灵和甲基硫菌灵表现为正交互抗性 ,对乙霉威 (MDPC)表现为负交互抗性 ;三唑类和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对多菌灵的抗性和敏感菌株均表现敏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
《土壤与环境 》 2000 CSCD
摘要:通过25季种植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培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免耕土壤0~5 cm土层的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稍高于耕翻土壤; 5~15 cm的则有低于耕翻的趋势; 15~30 cm的无明显规律。长期休闲的土壤在整个耕层有明显的有机质和氨素累积,其中碳的累积快于氮的累积,免耕条件下比耕翻条件下累积量更大。 0~5 cm和5~15 cm土层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的处理,其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但均低于休闲处理; 15~30 cm土层各培肥处理则无明显差异;单施化肥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高于不施肥处理,但这种差异只在表层( 0~5 cm)较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