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酸性河流中浮游动物群落分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浮游动物对广东大宝山矿区外排酸性废水的响应,以评估周边及下游水域的水生态环境现状,于2010年9月采样调查了广东大宝山矿区周边河流的浮游动物状况,对比分析了受矿山酸性废水影响严重的水域与影响较小的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等指标差异,并探讨了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检出的46种浮游动物中轮虫类种类最多,有24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10种和9种,原生动物仅有3种.其中受污染较为严重的受损组(S1~S3)几乎未发现浮游动物,臂尾轮虫和异尾轮虫在相对受污染影响较小的恢复组(S4~S7)占有较大优势.调查得到的浮游动物最大丰度及生物量分别为378.26 ind./L和1.990 1 mg/L.相关分析表明,pH、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CODMn)、硅酸盐及重金属铅和铬等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分布影响显著.

关键词: 酸性矿山废水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丰度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水域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甄别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稳定碳氮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南沙港网箱养殖水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距离网箱边缘100 m范围内)及对照区(距离网箱边缘大于500 m)沉积物的δ13C值分别为(-17.72±1.2)‰和(-12.73±0.38)‰,δ15N分别为(6.44±0.2)‰和(5.61±0.2)‰。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的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残饵和鱼类粪便,比例分别占47.70%和27.71%。随着与养殖网箱距离的增加,网箱养殖源有机质(残饵和鱼类粪便之和)的比例降低,变化趋势符合指数方程y=97.167e-0.007 4x(R2=0.848 1),在潮流驱动的沉积物再悬浮及野生鱼类的扰动影响下,网箱养殖源有机质的水平位移可达400 m。鱼类网箱养殖的养殖废物是南沙港水域沉积物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鱼类网箱养殖 沉积物 δ13C δ15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tDNA Cytb序列分析养殖与野生刀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刀鲚(Coilia nasus)的人工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为刀鲚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法研究了灌江纳苗养殖刀鲚子三代(F3)、洄游刀鲚(长江野生群体)和湖鲚3个淡水生活环境下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刀鲚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大小为1 141 bp;在3个群体22尾个体中,找到12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为0.922,多态位点(S)为18,其中单一多态位点9个,简约信息位点9个,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4 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4.714,平均遗传距离为0.004 2。洄游刀鲚和养殖刀鲚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遗传距离都比湖鲚高,说明养殖刀鲚比湖鲚的遗传多样性要丰富,仍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刀鲚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细胞色素b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区域的遥感识别方法进展

国土资源遥感 2012 CSCD

摘要:在分析遥感数据源的基础上,将水产养殖区域的识别方法归纳为目视解译、比值指数分析、对应分析、空间结构分析和面向对象提取等5大类,并综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情况;最后对其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应用高光谱遥感数据,利用人工智能、非线性理论以及专家系统的信息提取方法是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 遥感 水产养殖 信息提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点叉尾TICAM在细菌和病毒感染后的基因表达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研究斑点叉尾在不同病原(链球菌、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菌、斑点叉尾病毒)感染后TICAM基因在mRNA水平的组织和时空表达特征。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可引起TICAM基因在肝脏和脾脏中的上调表达,在注射后24h和12h后上调最大分别为2.3倍和1.9倍;而在头肾和后肠中的表达则下调到感染后48h的0.15倍和24h的0.53倍;感染链球菌后则导致在肝脏、脾脏、后肠和头肾中TICAM基因表达的强烈上调,最大上调幅度为感染后7d肝脏中表达提高了23倍,其次,在脾脏和头肾中基因表达最大可上调到感染前的10倍左右;在感染迟钝爱德华菌后,TICAM基因在肝脏、脾脏、后肠和头肾中表达上调。其中,感染后7d脾脏中的表达提高到感染前的23.1倍。而感染叉尾病毒后,TICAM基因在肝脏、头肾和后肠的表达上调但幅度不大,基因表达在4种组织内表达变化量在1.5~3.7倍范围内波动,而在脾脏中TICAM表达下调,在感染24h后达到最低为感染前的0.13倍。以上实验结果显示,斑点叉尾TICAM基因表达变化与病原感染密切相关,暗示TICAM基因在斑点叉尾天然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斑点叉尾 TICAM 基因 基因表达 病原 天然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蚊鱼白内障的研究初报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定期观察方法,了解食蚊鱼白内障的发生过程以及由此导致的外部形态和行为的变化情况。研究的食蚊鱼群体的白内障有较高的发生率,白内障鱼一般体色晦暗,经常浮于水面缓慢游动;其摄食和生长也受较大影响。食蚊鱼白内障大多是双眼同时发生的,眼球可见不同程度的浑浊。从外观形态区分,食蚊鱼白内障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绕核性白内障,另一种无法看到晶状体形状,表现为整个眼球的不透明。对病鱼的眼球等进行组织病理观察,发现病理变化部位主要在晶体,所有病例的晶状体纤维都出现病理变化,最普遍的是晶状体皮质区纤维不同程度变性或断裂;晶状体上皮细胞有脱落、增生等。食蚊鱼白内障为鱼类白内障研究提供良好材料。

关键词: 食蚊鱼 晶状体 白内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臭氧-生物活性炭纤维对苯酚的降解效果研究

水处理技术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纤维(O3-BACF)工艺对含酚废水的降解效果进行了研究。在臭氧-生物活性炭纤维柱的上、中、下部位分别取样,苯酚的最佳去除率分别为75%、85%和95%左右,下部对苯酚的去除效果最好。采用高效液相分析仪(HPLC)分析了O3-BACF处理过程中苯酚的变化情况,发现经过O3-BACF处理过的苯酚废水产生的中间产物多于O3氧化的。在O3-BACF柱运行的不同时段,研究了膨胀率的变化情况。定期地对O3-BACF装置进行反冲洗再生,以恢复和保持生物活性炭纤维的活性。研究发现反冲洗再生所需的时间很短,再生后的炭柱运行1~2 d后就基本恢复了原来的处理能力。

关键词: 臭氧 生物活性炭纤维 苯酚 反冲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水分烤虾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和菌相分析

食品与机械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高水分烤虾(水分含量(46±1)%在25,37℃贮藏过程中的感官品质、pH、菌落总数和菌相变化。结果表明,高水分烤虾在25℃贮藏过程中,真空包装的外观变化要先于内容物的色泽和风味变化到达感官可接受终点;而在37℃贮藏过程中,真空包装的外观、内容物的色泽、风味的变化差异性不大,几乎可同时到达感官接受终点。高水分烤虾的初始pH值为6.8,在25,37℃贮藏过程中都呈上升趋势,最后稳定在pH值7.0左右,初始pH偏高,不能在制品贮藏过程中起到抑制作用。高水分烤虾贮藏初始点的菌落总数<10CFU/g;在25℃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曲线呈近似S型曲线;而在37℃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上升较快,几乎没有"延滞期"。贮藏过程中的菌相分析显示,造成高水分烤虾腐败的主要是蜡样芽孢杆菌,而在37℃贮藏过程中出现了少量的链球菌。

关键词: 烤虾 贮藏 感官品质 菌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点叉尾鮰基础群体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水产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估计了斑点叉尾鮰基础群体(G0)体质量、体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为制定育种目标、综合选择指数和选择方法提供基础参数.实验利用5个斑点叉尾鮰引进群体,通过双列杂交和巢式交配设计,产生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每个家系内的稚、幼鱼经过中间暂养、个体标记等阶段后,混合放入一个池塘进行生长和存活测试.利用两性状动物模型和公母畜阈模型分别估计生长和存活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通过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估计所有个体生长和存活性状的育种值.斑点叉尾鮰基础群体收获体质量和体长遗传力分别为0.41±0.074和0.32±0.064,属于高遗传力水平,并且统计检验显著(P<0.05).尽管在两性状动物模型中设置标记体质量和标记体长作为协变量进行校正,但是由于加性遗传效应和共同环境效应混淆在一起无法剖分,遗传力估计值偏高.收获体质量和收获体长的表型和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93和0.97,表现为高度线性正相关.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0.037±0.016,表现为低遗传力,但统计检验仍达到显著水平(P<0.05).家系生长(收获体质量和收获体长)和存活性状育种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5和0.100,表现为低度线性遗传正相关,并且统计检验不显著(P>0.05).因此在制定育种方案时,生长和存活性状都可纳入育种目标,利用多性状选择指数方法同时选择.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基础群体 生长 存活 遗传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螯螯虾冷休克蛋白Y-box编码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淡水渔业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血细胞中分离到冷休克蛋白Y-box编码基因的cDNA序列。结果显示,冷休克蛋白Y-box编码基因的长度为1 733 bp,其中包括82 bp的5'非翻译区、676 bp的3'非翻译区和975 bp的编码序列,可编码324个氨基酸。理论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35 800和9.81。结构域分析和序列比对显示,红螯螯虾冷休克Y-box蛋白由3部分组成:富含丙氨酸或脯氨酸区域、冷休克结构域和带电荷区域,其中冷休克结构域高度保守。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红螯螯虾冷休克Y-box蛋白与水蚤等节肢动物冷休克Y-box蛋白聚类,且三级结构非常相似。最适温度养殖条件下,冷休克蛋白Y-box的虾组织分布特异性研究表明,红螯螯虾神经组织的冷休克蛋白Y-box转录活性最强,而后依次为肝脏、血淋巴和鳃,在肠和心脏中也有活性,在肌肉组织中转录保持较低水平,揭示神经组织是重要的冷休克Y-box蛋白表达区。

关键词: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冷休克Y-box蛋白 克隆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