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对土壤结构的稳定性试验方法的探讨
《土壤通报 》 1985
摘要:水对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是指通过比较在空气中风干的1—2毫米土壤团粒,在缓慢湿润与快速湿润后,由于土壤崩解程度不一而导致释水量多少不等所表现


复合肥料、专用肥料及其在我国当前阶段发展浅见
《土壤 》 1985
摘要:复合肥料一般系指肥料商品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肥料品种,也叫综合肥料或多养分肥料(multiple nuteient fertilizer),是目前世界肥料工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肥料形态,也是发达国家投放农业的主要肥料品种。按其营养成分复合或综合的工艺或二次加工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棉花根系发育与耕翻深栽的关系
《中国棉花 》 1984
摘要:根系是棉花的主要吸收器官,其生长的优劣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以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产量。当前棉花生产上,由于间作套种和前后茬等原因,棉田往


棉花组织建成研究初报
《中国棉花 》 1984
摘要:棉花器官和组织建成与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它不仅直接影响棉株外部形态与器官组织的变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目前甚少。为此,我们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栽培条件下的棉花器官的组织作了解剖观察。


中国东乡野生稻的粗线期分析及其与普通栽培稻的亲和性
《遗传学报 》 1984 SCI
摘要:中国东乡野生稻具多年宿根性,生长习性分直立型和匍匐型二类,群体内已有基因分化。形态性状分析证明其为普通野生稻的生态型变种。根尖细胞学鉴定,其染色体数为2n=2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正常。粗线期分析证实:该种具3个中部着丝点染色体,8个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及一个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ⅤⅢ与核仁相连。染色体绝对长度为64.4—18.7μ。与栽培稻杂交育性正常,染色体配对良好,染色体组型可能为AA。


利用水稻花药培养筛选稻瘟病抗性突变体
《植物学通报 》 1984
摘要:近年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并结合使用抗源物粗毒素来筛选抗病突变系,已在不同物种中获得了成功。例如,Ingram和Robertson利用组织培养研究了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tesans)的抗性基因表达;Behnke将抗晚疫病毒素的培养细胞进行筛选,成功地获得抗性突变体,


布鲁、奥斯、陆稻(Oryza sativa L.)亲缘关系的细胞遗传学——Ⅲ.13个亲本及146F_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
《作物学报 》 1984
摘要:水稻种间、亚种间杂交,常出现程度不同的 F_1杂种不育。内在机制可归因于染色体结构杂合性(Yao 等,1958;Henderson 等,1959;Shastry 和 Misra,1961;Demeterio等,1965;Engle 等,1969;Dolores 等,1975;Barrios,1981);不育基因(徐冠仁,1945;冈彦一,1953,1964,1974);或核质互作型不育(新城长友,1969)。张德慈(1976)认为,这种 F_1不育受基因不平衡及染色体异常两种因素制约。本文则以亚洲栽培稻3个生态类型(布鲁、奥斯和陆稻)为材料,研究13个亲木及其146个 F_1杂种的染


农业气象资料的微型机管理系统
《中国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农业生产与气象因素的关系非常密切。近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少地区应用计算机对农业生产定量地开展各种预测预报研究,例如对农产品产量的估计,作物生育期预报及农业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等等。建立起相应的预报模式,为农业生产服务,经济效果明显。在这些研究中,需要反复调用大量的农业气象资料。为此,作者利用微型电子计算机建立了一个农业气象资料管理系统SAMR(The data managem-ent system of Shanghai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Report).


栽培稻体细胞无性系及其后代的性状与染色体变异
《中国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产生了新的遗传变异性,加速了植物改良和作物育种进程。Skirvin(1978)曾将愈伤组织产生的植株称为愈伤无性系(calli—clones)。Shepard等(1980)又将原生质体衍生的植株称为原生质体无性系(protoclones),而Scoweroft和Larkin(1982)认为,将离体培养再生的植株统称为体细胞无性系(somaclones)是合宜的。 农业上大多数重要物种,其体细胞无性系的变异要比其供体种子后代大得多。Burk和Matzinger(1976)首先以烟草二倍体自交15代的品种为材料,在获得的46个体


地膜移栽棉花生育特点研究
《中国棉花 》 1984
摘要:棉花地膜覆盖,在北方棉区推广速度快,增产幅度大。但在南方以育苗移栽为主的地区,经几年多点试验、示范,虽能普遍取得明显的早发效果,但增产幅度却远逊于北方,有些地方甚至减产。为什么南方棉区棉花地膜覆盖早发效应显著而增产幅度却较小呢?为了摸索这方面的问题,1983年我们在南汇县农村基点进行了移栽棉花地膜覆盖栽培与露地栽培的对比试验,面积共20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