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30条记录
软X射线对早稻辐射诱变效应初探

核农学报 1984

摘要:不少学者研究证明,软 X 射线电离密度大,生物效应高,诱变频率优于硬 X射线和γ射线。应用细胞培养技术,证明铝靶特征波(超软 X 射线)在诱发中国仓鼠细胞和人的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失活和硫代鸟嘌呤抗性突变上,比 X 硬射线、γ射线高得多,从细胞水平上证明了软 X 射线也可诱发生物突变。但目前软 X 射线用于育种实践的甚少。作者从1980年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本文就应用国产钼靶软 X 射线仪对早籼稻进行辐射处理,及其后代若干生产性状的诱变观察报道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沪1株病毒的特征性鉴定研究

中国兽医杂志 1984

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是日冕病毒属(Coronavivus),基因组是单股RNA核酸型,有囊膜、病毒粒子呈圆球或椭圆形状,直径70—120nm,表面有辐射状排列的柱状突起。IBV不受DNA抑制剂的影响,因有类脂质囊膜,易被乙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态畜牧工程研究

环境科学丛刊 1984

摘要:生态畜牧工程研究是畜牧环境保护研究的方向,即利用大自然,利用生命的约束,通过人的能动性来对生产格局作适当的干预,提高生态系统的平衡水平,从中获得能源,增加经济效益。据83年对上海、广东、福建、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市调查,不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激动素对水稻花培的后效应

上海农业科技 1984

摘要:我国花培技术已应用到水稻育种。但绿苗频率不高,粳稻约为接种花药数的44%,籼稻在1%左右。因此,提高绿苗频率,仍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关于激动素对水稻脱分化培养的影响有过一些报导,但有些试验结果也不一致。广东省植物所遗传室报导,在培养籼稻花药时,除2,4-D外,添加1.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宁地区茎用芥菜病毒病病毒种类鉴定

中国蔬菜 1984

摘要:榨菜是海宁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榨菜病毒病是榨菜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危害严重,使榨菜产量蒙受重大损失,此病在榨菜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但以生长前期发病造成损失较重。 海宁地区榨菜病毒病毒原种类究竟有那些,以何种病毒为主,尚不清楚。为了有助于综合防治,研究鉴定本地区榨菜病毒病的毒原种类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系1981—1983年采集榨菜及相关寄主病株样本鉴定的结果。 材料和方法 鉴定毒原材料采自海宁县榨菜产区的典型病株。1981年冬至1983春共采集病样单株420个,其中榨菜355个、青菜30个、雪里蕻35个。 病毒鉴定方法 采用指示植物分离鉴定,物理抗性测定,蚜虫传毒以及电镜检查的方法,试验均在防虫温室内进行,所用器具均经140℃,8小时高温消毒。土壤经1.5公斤/厘米2,3小时蒸气消毒,汁液接种采用常规摩擦接种方法;蚜虫接种是以无毒,无翅桃蚜,经饥饿吸毒后,移接到无毒苗上,每株5头,24小时后,喷杀灭菊酯除去。 采用的鉴定寄主 1、榨菜(Brassicajuncea coss var. tsatsai Mao) 2、青菜(BrassicaChinensis L.) 3、,o叶烟(Nicotiana glutlnosa L.) 4、黄苗榆烟(Nicotiana tabacum L) 5、大黄金烟(Nicotiana tabacu。L) 田间采回的病株样本,先在上述寄主进行汁液接种归类。根据上述的鉴别寄主上反应症状,将获得的分离物进行分类。而后每类型再选1—2个代表性分离物进行常规物理抗性测定。 经纯化区的病毒分离物,请中科院生化所电镜观察。 试验结果 (一)鉴别寄主归类结果 将从病株上榨取的汁液作常规汁液摩擦接种,观察30—40天。依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特征,可归纳三个类型。 第一类型 榨菜、育菜上表现初为沿叶脉褪绿,后为明显的斑驳和花叶,严重时叶脉出现褐色坏死,引起整株矮缩,畸形,心叶烟、黄苗榆、大黄金经口接无病症证实不感染。 第二类型 榨菜~青菜上表现为沿叶脉轻度祖绿或无明显症状,但经回接心叶烟上证实带毒。心叶烟接种叶肥大侵厚,新生叶症状花叶,叶脉呈锈色。黄苗榆、大黄金接种叶无症状,新生叶斑驳花叶路绿部分变薄,浓绿部分隆起成瘤状花叶。后期常形成畸形。 第三类型 榨菜、青菜上表现为沿叶脉褪绿或无明显症状。但心叶烟上接种,叶初期出现无色水浸状小点,后发展为直径1—2毫米左右边缘明显褐色枯斑。黄苗榆上接种叶无症状,新生叶出现明显斑驳和花晚木黄金上颇P叶无症状,新生叶无症状。 ,(=)病害症状 田间榨菜病株初为明脉症,后发展为花叶,严重时叶片上皱缩,并伴有叶脉坏死,造成植株坏死畸形,俗称“癌病”,严重影响榨菜生产及产量。将分离得到的第一类型分离物接种到无病榨菜苗上,也能重复出现上述症状,但第二、第三类型分离物口接到无病榨菜苗上,呈现轻度滑叶脉褪绿级不明显症状,但可以检测病毒。。 ·(舅)传播途径 1.汁液摩擦接种传毒 以第一、二、三类型病毒初提液进行常规摩擦接种,极易接种传病,一般在室温27℃左右,发病率可达90%以上,接种后8—14天即可出现明显症状。 2.蚜虫和土壤传毒── 经重复8—4次测定,结果表明:桃蚜 (Myz。s perspea由菜缢管蚜(R力opabsi-phun pseudobrasslca),根蚜(AP5isgo-SSypii)均能传染1、11类型病毒分离物,而不能传染皿类型病毒分离物,但皿类型分离物可由土壤传毒,其中蚜虫的传毒效率较高,均在85%以上。 3.种子不传毒_一 将充分成熟的干榨菜种子,浸泡软化后研碎,取汁液接种于无毒苗上,观察30—40天,不呈现任何症状,口接证实不带毒,说明种子不能传毒。“‘“ (四)寄主范围.-“ 经对十字花科、茄科、黎科、豆科、葫芦科五个科19种寄主进行汁液摩擦接种测定,结果见表一。 (五)抗性测定 以上三类型各选代表性分离物进行反复国接,症状稳定,作为类型代表,长期保存,并作抗性测定。 第I$型分离物。用青菜保毒供试材料 第fi类型分离物用心叶烟保毒供试材 料 第皿类型分离物用黄苗榆保毒供武材 料 据3—4次重复的结果表明: 第一类型分离物。致死温度为60—65 t,稀释终点是1。u00一2mo倍,体外保存期是5—6天。 第二类型分离物,致死温度60—65℃。稀释终点是1:200o倍,体外保存期是4一6天。 第三类型分离物,致死温度95℃以上,稀释终点1:10,体外保存期30天以上。 (六)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粒体形态 第 I类型为线状粒体 750 X 18—20毫 微米 等11类型为球状粒体直径25—30毫微 米 第皿类型为杆状粒体 300—350 X 20毫 微米 结论和讨论 据鉴别寄主归类,分离物回接症状,抗性测定,寄主范围,传播媒介,电镜观察结果和综合判断,可以认为第I类型为芜青花叶病毒(TU*V),第K类型分离物为黄瓜花叶病毒(C*V),第皿类型分离物为烟草花叶病毒(TMV)。 据1981年底到1983年9月田间采样分离结果,芜青花叶病毒(TUM*)感染病株率平均可达69.7%,黄瓜花叶病毒(CMV)为22.7%,烟草花叶病毒(TMy)仅有7.6%,回接到榨菜上诱发的病症指数以芜青花叶病毒为高,而黄瓜花叶病毒及烟草花叶病毒株诱发病情指数则较低,据上述结果,可认为芜善花叶病毒(Tt1MV)为榨菜病毒的主导病原,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时,应以防芜警花叶病毒(TU*D为重点。 在分离过程中,巍发现上述病毒常是以两种或三种病毒复合侵染,有人怀疑会导致症状加重,但经人工混合病毒汁液接种,则病害无加剧现象。均表现典型芜青花叶病毒(TUMV)的危害症状。。、有必要拓出.)虽然属姻草花叶病毒(t M V)的第瓜类型分离物,对格莱危害较轻。但还出现危害重的另一类型,把它称作第IV类型,其在大黄金烟上形成系统蚀纹状坏死。在黄苗榆烟上,仅表现接种叶局部枯斑,对榨菜的危害病症较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新的病患株系存这与上海青菜病毒的鉴定研究中的分离物 T’MV343 [13和沈学仁等研究的番茄条斑病毒[21极为相似。其分类归属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由于所采样的病株还不够广泛,尤其是大田内外的杂草还没有进行分离分因此,病毒病的初侵染源及用间循环。缺乏全面的了解,还得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海宁地区茎用芥菜病毒病病毒种类鉴定@姚文岳$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 @张素琴$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 @常毅$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 @朱小瑛$浙江海宁县榨菜组 @虞九康$浙江海宁县榨菜组 @魏云高$浙江海宁县榨菜组 @任明窗$浙江海宁县榨菜组 1.上海农科院园艺所,1979,上海菜区青菜病毒病病毒分类鉴定。上海农业科技第10期P.22—25。 2.沈学仁等,1982,番茄条斑坏死病毒的研究。生物化学与物理学报第14卷第3期。 3.裘维蕃、王祁揩,1957,中国白菜的一种病毒病害-“孤丁”。植物病理学报。 4.范怀忠、柯冲,1957,广州及附近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毒原鉴定。植物病理学报。 5.魏景担等,1958,华东地区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的初步研究。植物病理学报。 6.魏景超,1959,油菜花叶病。科学出版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霉形体的分离及其对犊牛的致病力

畜牧与兽医 1984

摘要:在上海第十牧场,从患乳房炎的865号母牛分离到一株牛霉形体。当用该分离株接种健康犊牛时引起了四肢关节炎,患病关节有大量纤维性渗出,关节面损伤,经组织学检查可见有微小坏死灶及白细胞浸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蔬菜市场调查及其对科技工作发展的探讨

中国蔬菜 1984

摘要:蔬菜是一种流通性极广泛的商品,市场供应情况往往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生活需求。1982年五、六月份,我们进行了上海蔬菜供应的市场调查,旨在寻求开题研究的信息,探讨蔬菜科技工作如何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 一、蔬菜供应的市场调查 调查采用发函与直接征询民意的方式,调查内容涉及到蔬菜供应的数量、质量、品种、价格、包装及销售方法等方面,对像大都是消费者,也有部份是有关单位的蔬菜经营人员。共调查300人,其中271人圆满回答问题,有效率为90%,他们散居全市十个区,在29个菜场购菜,职工较为广泛,其中家庭主妇或当家人63人,教师与干部116人,菜贩15人,其他皆为在职职工。 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数量矛盾基本缓和,两个淡季仍较突出。 解放以来,上海蔬菜生产发展很快,五十年代平均年上市量不到14亿斤,到七十年代平均年上市量已达24亿斤,增长了69%,平均日上市640万斤,已超过目前上海市场日供应550万斤的需求量。在这方面的调查中,90%的市民都认为蔬菜数量的供应已满足,但是他们中又有42%的人指出,每年春节前后和八、九月份仍存在买菜难的情况。根据历史数据,我们统计出1971—1981年里历年这时期生产量与需求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见图——@ 从图一中可以看到,11年中有一半以上的年份里一、二月和八、九月蔬菜供应是不足的,特别是九月份的供应,有9年达不到市场需求,这就是上海地区蔬菜供应的两个谈季。要保障蔬菜的均衡供应,重点在于能否解决这两个淡季。 (=)适销品种供应周扬缩短,叶菜上市五供过于求。 调查中,65%的人反映,近几年夏熟蔬菜的供应周期越来越短,以往番茄从五月可供应到九月,现在八月份就不易买到。据统计,1981年与1979、1980两年平均数相比,春播番茄、黄瓜、甜椒供应期分别缩短20、15、30天。从近几年供应情况来看,同类蔬菜都集中早期上市,后期上市量相应减少。 (见图二) 正由于这些市民喜爱的适销品种供应期缩短,给市场带来严重影响:早期上市过于集中,造成滞销和浪费;后期脱销供应不足。市民们为买到这些品种,就得起早排队,菜场为缓和供求矛盾,则不得不采取限售办法、调查到的29个菜场都无一例外地实行过这种方法,同时也延长了蔬菜供应的谈季,以致一些商贩趁机哄抬菜价,一斤甜椒售到五角,宽豆四角。从生产来说,菜农为赶早卖好价,早期上市一窝蜂,后期生产无人管,造成后茬提前,只能种植叶菜,致使叶菜在人们生活食莱中的比例越来越多,群众称之为“品种不见多,叶菜遍地铺”,远远超过人们的需求。1982年十月青菜上市量超出市场需求几倍,返销处理都困难,只好倒进河里,鸟中菜场当年就花去了三千多元垃圾处理费。这种情况的产生既有国家价格政策、产销渠道不畅的原因,也有后熟蔬菜产量低、病害多、成本高,管理难的技术。因素。Z (5)花色品种日起单调,蔬菜质且明S显下降。g 调查有效的271人中有247人对该问题反映很强烈。据统计,上海栽培蔬菜种类近90个,品种三百多,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蔬菜又可按市民消费习惯分为叶菜、茄果、瓜、豆、薯芋、根茎、水生、小品种八大类。由于诸多因素,八大类蔬菜上市量的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叶菜类,七十年代比五十年代增长了10%左右,产量增加近一倍,每年多了二亿四千万斤,详见下表: 豆类、水生类蔬菜的上市量虽有所增长,但不及需求的增长快,而人们喜爱的茄果、瓜、根茎类蔬菜,上市比重则有诚无增,使市场供应的品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小品种蔬菜的上市比重和上市量减少幅度更大,与节日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矛盾。1976年国庆节,彭浦公社上市46个品种,到1980年同期只上市19个品种。全市最大的三角地菜场历年国庆节供应品种统计,最多年份达一百多个,1979年为88种,1980年84种,到1981年只有51种。 在调查时,差不多上了年纪的老上海都非常留恋那些传统的地方品种,如矮宾奇莱、小八叶塌菜、金银丝芥菜、金香政豆、猪血扁豆、黄狼南瓜、白米香葱等,在市场已濒临绝迹。曾有十几位老人为重新品尝传统名菜不惜自购月票,四处寻觅,仍难如愿,不免言词激烈。 另一方面,由于上海菜区大多临近厂矿,“三废”污染相当严重,菜质也受到影响,有的地方发现蔬菜中有害物质含量大大超过标准,因而失去食用价值。除此之外,生产上只用不保种的做法,造成良种变劣的现象也相当普遍,种子混杂退化日趋严重,这必然导致蔬菜品种纯度下降,质量变差。 (四)产、销环节过乡,商品价位下降 我们通过征询后发现,同类蔬菜,国营菜场与集市贸易点的商品价值相差悬殊,目前上海市民到这两种菜场购菜的比重大约是这样:7%的家庭3:7】11%的家庭4:6, 15%的家庭5. 5;67%的家庭8: 2,平均比重值为67.6:32.4(国营菜场。自由市场)。 同时我们又对政府设立的三个集市贸易点进行了观察,那里的价格一般高于国营市场50%以上,高的约为M倍,低的也要高25%.但同类蔬菜质量要比国营菜场的好得多,往往是设滩二小时内,几乎所有菜贩都能将带来的蔬菜售出去。而国营菜场一个早市供应约4小时,总有30%左右剩余。经征询,市民到集市贸易购菜的原因是:75%的人出于菜质好且新鲜的缘故;10%的人是为了改善厂休日的伙食,购买菜场不易买到的蔬菜品种,15%的人则贪图方便,能随到随买。同时他们中的38%人指出那里的菜价廉物美,如鸡毛菜,尽管价高菜场的2倍,但买回家洗一下就可下锅,而某场买回的非拣选不可,一栋一选、所剩无几,算来还是便宜。在与15个菜贩交谈中发觉,他们从自留田采收到上市出售,相隔时间最长不满10/J、时,最短的仅一小时,重要的是他们都采用了洒水翻身的保鲜措施。而菜场供应的蔬菜,从采收到供应,相隔平均时间要达15小时以上,中间还须经3—4次的装卸工序,一般都不采取保鲜措施。这样,再好的菜,商品价值也受到影响。 二、今后科技工作 发展的探讨 为了保证蔬菜市场需要,增加菜农的经济收益,蔬菜生产的发展,除了必须贯彻计划生产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政策外,科学研究的巨大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一)加强益菜地方种质资源的普查测定工作,重视犯高蔬菜质量,增加花色品种。 上海郊区蔬菜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地方名牌蔬菜不但内销供不应求,外销也很有价值。从现在起必须加强对品种资源调查和搜集测定工作,重点要放在种质的经济性状、栽培技术、抗逆性与遗传传递性状的测定,将其绘编成册,尽快出版《上海蔬菜品种志》,益于指导蔬菜生产。对传统名牌品种,要分类研究其不为生产接受的技术原因,为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开发、利用、‘保护农业自然资源,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便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有侧重地进行针对性研究,这是改变目前上海蔬菜供应品种结构,提高蔬菜质量的一条技术捷经。 上海地处我国南北之中,气候适宜,具有引种研究的强优势,所以开发杂交优势利用,培育适宜上海生产的优良品种也是必要的。育种工作要坚持从市场和生产两个需求出发。二既要量的增加,更要质的提高,决不能以偏概全,改科研只为生产转的恶性循环为科学技术领先,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这是广大市民的需要。同时建立蔬菜良种繁育体系及良种复壮技术的指导,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育种、栽培、植保等技术研究实行配套,保障蔬菜周年供应的均衡。 当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分支学科与边缘学科越来越多,而这些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作用,又促进了科学本身的发展。要解决蔬菜生产旺谈不均这样的重大课题,专业不配套则是不可能实现的 图一中的问题说明,蔬菜两个淡季恰是 】上海最热、最冷的季节。植物要在这两季节生长好,必须具有耐热与抗寒的生理习性。上海的情况是,炎热与严寒来临的前期,则是病(病毒病)、虫最严重的时期,此肘气候变幻多端,只靠育种,或只靠栽培技术,或单纯防病治虫都是无法获得高产稳产的。产量高的年份上市量超出需求60%,低的只能满足40%的需要,上下悬殊达4倍之多。可见,靠天吃菜的因素还是很显著。以大白菜为例,1978年气候适宜,结果生产过剩140万担,然而1979、 1982年气候异常,又分别损失40%和60%,其中减产因素多而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加以综合研究,改变原来就薄弱的技术力量且又各自为政的研究方式,集中力量,实行专业配套,使科研成果由于专业间的互相作用产生出更大的“溢出效应”,才能取得蔬菜科技上的重大突破,有效解决蔬菜淡季供应。 在国外有人提出进行蔬菜储藏保鲜,以均衡市场供应,这与我国的国情不符,第一是蔬菜售价的高低悬殊,第二是能源利用率相差很大,这两问题不解决,盲目建造冷库,制造气、空调设备,只会浪费大量资金。根据国情,现在重要的是开展蔬菜储藏生理的基础研究,有了应用基础理论,才能根据不同蔬菜品种选用不同的储藏技术。上海如何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应予慎重处之。 (巨)综合探讨蔬菜纵向、俄肉的“外挤”,设立菜区农民从事蔬菜粗加工研究课团B刻不客级。 提高蔬菜产量,是增加菜农经济收益的根本来源。随着蔬菜生产发展,大量新鲜蔬菜供应过剩和劳力、土地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解决这个矛盾,则有着深远的意义。 蔬菜的纵向“外挤”就是朝国外市场挤。目前影响上海蔬菜出口的技术问题有:石刁柏的茎枯病、嘉定大蒜的退化与咖啡豆象的危害、蚕豆象对蚕豆的危害、花椰菜的留种与速冻技术、番茄与青豆的品质等。如解决这些问题,必将大大增加蔬菜的出口量。 蔬菜的横向“外挤”就是发挥蔬菜的多种用途。蔬菜脑渍制品、蔬菜蜜饯、脱水鲜菜已大量被人们所应用。同时蔬菜的药用效果更不容忽视,据《本草纲目》记载,我国栽培的绝大部份蔬菜都可入药治病。如豆类蔬菜可增加食物中蛋白质,大蒜汁及大蒜提取油含有硫化物的混合物,对人类息高血脂症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再如番茄、甜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都对人体有很大的益处。如果我们积极开展分析测定各蔬菜品种中的有益成份,试制成含有各种矿物元素的强化食品或药剂,必将造福于人类,也是解决过剩蔬菜的一个经济措施。 上海蔬菜加工历史悠久,工艺水平很高,据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统计,该厂加工的蔬菜品种32个,但用上海生产品种只有14个。可见,上海生产加工蔬菜的潜力是很大的。由于蔬菜生产与加工流水作业发生的时间矛盾,大量鲜菜损耗不少,那么利用菜区解放出来的劳力进行粗加工和服务性加工,同样是一个增加收入的方法。作为蔬菜科技工作者,积极辅助菜农尽快富裕起来,实现菜农收人翻两番的目标,发展加工品种、出口品种和粗加工技术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下转第6页) (上接第10页) 当今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社会朝着更经济方向的进步结果是:农业中就业的人数比制造业中的就业人数趋于下降。接着,制造业相对比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也趋于下降”。这就是国内经济学者常提到的‘克拉克’规律。今天我们蔬菜科技工作者进行研究的意义也就在此,为使社会朝更高的阶段发,展,上海能不能也在蔬菜生产方面作些尝试吧。上海蔬菜市场调查及其对科技工作发展的探讨@杨瑞云$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姚文岳$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许启新$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施国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呋喃类药物和洁霉素对猪气喘病的实验疗效

江苏农业科学 1984

摘要:材料和方法药物:洁霉素系江苏省靖江葡萄糖厂生产,单位含量为805r/mg.呋喃类药物SIPI 433系医药工业研究院合成.这两种药 物由医药工业研究院提供,并经对致病性霉形体的抑制活性测定(表1).强毒接种物:猪气喘病济南株强毒肺悬液冻干物,经细菌检验为阴性.猪及实验感染:枫泾种60日龄公猪,X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生产力模式的探讨

中国油料 1984

摘要:上海郊区油菜单产高而不稳,年份之间波动很大。本文根据上海市农科院1959—1981年油菜产量资料,来剖析上海郊区油菜生产的环境条件,找出影响上海郊区油菜生产力的主要因子为:温度、光照、降水量、病害、倒伏。各因子在油菜不同生育阶段贡献效应不同,根据各因子的贡献量确定因子指数,建立油菜生产力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市农科院开办食用菌技术函授班

江西农业科技 1984

摘要:为了发展食用菌事业,发展商品生产,开辟勤劳致富途径,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和院情报研究室联合举办“食用菌技术函授班”。函授班学制一年,学习课程有食用菌分类、遗传育种、制种技术、草腐菌栽培、木腐菌栽培、药用菌栽培、病虫防治、加工贮藏等。每月发给学员铅印函授教材一册。并分片设点辅导。同时在《食用菌》杂志上开辟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