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30条记录
关于稻瘟病菌产孢问题的研究

植物保护 1984

摘要:上海郊区的地理环境条件,对稻瘟病菌产孢情况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供稻瘟病测报和防治参考。 供试材料 从1976—1983年郊区部份社队,在当家品种收获前采集典型穗颈瘟样品,保存于真空干燥器内。 试验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稻虱取食动态的研究

昆虫知识 1983

摘要: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水稻穗期暴发性害虫,它以口针刺入植株吸取液汁,导致水稻失绿、枯萎、甚至死亡。褐稻虱取食量的变动,关系到其数量消长,翅型分化,为害程度,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我们在1979年所进行的褐稻虱各虫态取食量测定研究的基础上,1980年又系统地进行褐稻虱不同虫态在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不同时期的取食变化,其结果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棉花叶色变化的探讨

中国棉花 1983

摘要: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共同作用,植株体内必然产生一系列有规律的生理变化和物质转化,并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相应的变化。叶片是棉株最主要的光合器官,是生长发育所需能量最重要的“源”,生理活动特别旺盛。所以“看叶诊断”对棉花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棉花一生中,叶片的颜色发生着深(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烯利对后季稻秧苗的生理效应

植物学报(英文版) 1983 北大核心

摘要:在后季稻秧苗五叶期喷浓度为1000ppm的乙烯利,有控制苗高和根长、促进秧苗粗壮的作用.喷药后秧苗乙烯释放量和脱落酸(ABA)的含量均比对照高,秧苗细胞伸长受到抑制,叶片面积缩小,株型矮小,叶色深绿;光合效率提高,同化产物在叶鞘内分配比例增高;出叶加快,根系的生长与活力虽暂时受到抑制,但在移植后都有所增强.这些都有利于改善秧苗素质和移植后的生长发育.对促进提早抽穗和增产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后季稻 可溶性糖 乙烯利处理 生理效应 喷药 根系活力 乙烯释放量 光合强度 秧苗生长 光合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沪1株在鸡胚肾细胞上繁殖及电镜形态观察

中国兽医杂志 1983

摘要:自从Harrison氏将组织细胞在体外人工培养成功后,组织培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毒实验研究。按照Lakere(1966)方法,我们应用本所1978年在上海松江县种鸡场分离适应鸡胚及鸡肾组织培养细胞的分离物,观察其生长繁殖规律,并在电子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软x射线摄影术在棉花科研上的应用

中国棉花 1983

摘要:软X射线通常是应用钼、铜等原子序数较低的金属元素作靶面材料,金属铍为窗口过滤板的软X射线管,应用较低的电压所发射的一种长波X射线。应用这种射线进行透视摄影,具有清晰度较高,层次分明,辨别力强等特点,所以近年来在许多学科中得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肥特性与水稻肥效及其增产原因的研究

土壤通报 1983

摘要:本试验于1979—1981年进行.在同质、同量和同期的条件下进行发酵试验和水稻肥效对比试验,目的在于通过提高有机肥的矿化度与有机、无机肥适当配合的途径来满足本地区双季稻早发、早熟、稳产和高产的要求.一、试验设计和方法(一)田间试验是本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三年来,先后在上海、松江、奉贤、嘉定、南汇等县的部分社队进行多重复的双季稻肥效对比,总面积约75亩,小区面积为0.25—0.30亩.试验的基本处理类型是:1.沼肥与堆沤肥(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地区油菜气象产量模式探讨

上海农业科技 1983

摘要:上海地区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3℃,10月至次年5月的温度和降水型式均呈“V”字规律,适宜栽种油菜。但是,由于海洋性气候影响,天气变化复杂,冬季强冷空气南下,春季连续阴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油菜的生长发育,导致减产。因此,分析油菜生育期间的有利和不利气候条件是十分必要的。鉴于对“丰”、“平”、“歉”年的气候条件影响尚无定量分析,故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探索,以找出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建立气象产量模式,为油菜稳产高产提供依据。模式的建立(一)产量资料的处理作物产量可视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的代数和。气象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简论应用~(15)N测定作物对氮素的利用率

土壤肥料 1983

摘要:施用化学氮肥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其品质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手段,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1981年,全世界生产了6270万吨肥料氮素(FAO,1982)。为了提高单位氮素的增产率和经济效益,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开展应用~(15)N研究氮肥的利用、损失、去向和提高肥效方面的农业化学工作。据美国TVA的统计(R.D.Hauck,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规律

上海农业科技 1983

摘要:本文在研究“7623”恢复系恢复基因遗传规律的基础上,发现[野栽]农垦四号不育系内具有两对显性抑制基因,专性抑制“7623”恢复系内两对恢复基因的育性恢复作用,使其Fl代表现不育,回交、测交后代均出现异乎寻常的分离现象。并发现[野栽]南早、中杆早不育系,[野败]二九南、肯苏罗斯不育系,[冈]朝阳一号不育系,[辽]7624不育系,分别具有其中一对专性抑制基因,使其F_2代和测交后代出现51:13或5:3的分离比例。估计这种抑制基因与细胞质无关,但正常细胞质掩盖了它对恢复基因的抑制作用。在各种农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