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拭子法筛选抗菌药物敏感菌种和最适培养基
《江苏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抑菌圈直径大小和最低检测限为衡量标准,筛选敏感菌种和最适培养基,为饲料与食品中抗菌药物残留的高通量快速检测提供参考。试验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63501、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erium)ACCC10245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CMCC(B)28001为测试菌,采用MH琼脂、培养基Ⅰ、抗生素检定用培养基(AM-5)为检测用培养基。结果表明,以枯草芽孢杆菌CMCC63501和MH琼脂为组合搭配时,除了氟苯尼考(2.0μg/ml)和泰乐菌素(0.4μg/ml)外,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红霉素和金霉素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最低检测限均低于中国规定的最高检测限量(MRL)。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红霉素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线性范围为0.05~0.80μg/ml、金霉素为0.075~2.00μg/ml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96 7、0.993 6、0.994 7、0.995 3。结果提示,对环丙沙星、思诺沙星、红霉素、金霉素4种抗菌药物的最敏感菌种是枯草芽孢杆菌CMCC63501,最适培养基为MH琼脂。对氟苯尼考和泰乐菌素的检测限未达到国家规定的MRL,CMCC63501和MH培养基组合尚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利用SSR标记和表型性状聚类分析食味优良粳稻多样性
《中国水稻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SSR分子标记、食味性状、农艺性状3种数据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域的食味表现优良的常规粳稻品种(系)进行了多样性分析。72对SSR引物在60份供试材料中检测到290个等位基因变异,以第5染色体上平均等位基因数目最多。大部分食味优良粳稻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600~0.924,检测的标记是以3~4个等位基因为主的SSR引物位点。利用SSR标记检测等位基因的材料分群结果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地域性,江苏省内大多材料可聚为一类,而其他少数及北方粳稻材料多与国外食味优异粳稻品种亲缘关系较近,与其系谱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以食味鉴定表型性状为依据,部分产地来源不同而食味优良的材料明显聚为一类,表明遗传基础是决定其食味的主要因素。农艺性状表现与材料来源有一致性,而与食味优良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
关键词: 粳稻 微卫星标记 聚类分析 表型性状 食味 遗传多样性


2种絮凝剂对水华蓝藻的去除能力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法研究常用无毒絮凝剂高岭土、海泡石绒对蓝藻水华的絮凝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海泡石绒和高岭土对蓝藻的沉降速率有差异,在1 m in内海泡石绒对蓝藻的沉降率就达到98%,而高岭土在沉降5 h后对蓝藻的沉降率才达到95%;海泡石绒和高岭土对不同直径的蓝藻团粒沉降能力的趋势较一致,相同投放量下,海泡石绒和高岭土对直径大于30μm的蓝藻团粒沉降率均超过90%,而对于直径小于30μm的蓝藻团粒,海泡石绒在8 g投放量时沉降率只达到78%,高岭土在8 g投放量时沉降率可超过95%。因此,在沉降时间上海泡石绒远快于高岭土;对直径大于30μm的蓝藻团粒,二者在沉降能力上区别不大;对于直径小于30μm的蓝藻团粒,高岭土的沉降能力大于海泡石绒。


大豆杂种产量和品质性状早世代优势和亲本配合力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黄淮地区一组优良大豆亲本早世代(F1~F3)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自交衰退表现,分析杂种早世代亲本产量与品质性状配合力的变化特点,为大豆杂种品种和家系品种选育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来自黄淮地区及美国的8个大豆重要亲本及其组配的28个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以中亲优势率、超亲优势率作为杂种优势的指标,以自交衰退率作为自交衰退的指标,采用DIALLEL-SAS05软件进行多世代数据的联合方差分析和配合力分析。【结果】(1)黄淮地区大豆亲本间产量性状普遍存在杂种优势和自交衰退现象,产量优势最大,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次之,百粒重无优势。F1杂种优势大的性状,其F2、F3自交衰退率一般也较大。生育期及品质性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杂种优势不明显,自交衰退也不明显。(2)大豆产量存在显著的一般配合力×世代和特殊配合力×世代的互作,杂种F1表现配合力高的亲本不一定在后代表现出高配合力。亲本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世代和特殊配合力×世代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由杂种一代的配合力预测杂种后代的可靠性较高。(3)亲本本身产量性状的的高低不能估计其一般配合力效应。但亲本本身蛋白质、脂肪含量的高低是估计其一般配合力效应的重要指标。【结论】黄淮地区大豆亲本间各性状中以产量的杂种优势最大,自交衰退率也较大,不宜直接利用杂种二代。杂种优势利用和杂种后代家系选育可能有不同的最佳亲本和组合。杂种早世代开始对籽粒蛋白质与脂肪含量进行定向选择,有利于及早提高后代的含量。


大豆资源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异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光合作用是决定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则是表示植物光合能力的常用指标。在盆栽条件下,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了162份大豆品种(系)R6时期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等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参数间的相关分析表明4个光合参数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参数的变异特点分析表明,4个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在品种(系)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变幅较大,且呈现典型的数量性状分布特点,育种潜力较大。以光合速率作为选择指标,筛选了15份优异种质,为今后高光效育种提供了基础材料。


猪抗病毒蛋白基因重组质粒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Bank中的猪抗病毒蛋白PKR、OAS/RNase L及Mx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经RT-PCR技术从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扩增和克隆了PKR、OAS/RNase L及Mx的101 bp核苷酸片段。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10倍系列稀释后作为标准模板,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了抗病毒蛋白PKR、OAS/RNase L及Mx标准曲线及其直线回归方程;该方法具有线性关系好,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高等特点;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可检测抗病毒蛋白PKR、OAS/RNase L及Mx mRNA水平。为猪体内抗病毒蛋白PKR、OAS/RNase L及Mx的mRNA水平的定量检测提供必要的技术。
关键词: 抗病毒蛋白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实时荧光定量PCR 重组质粒


小麦雌性育性遗传的分离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全面了解小麦雌性育性的遗传模式,选用普通小麦中6个育性及结实正常的品种与小麦雌性不育突变系XND126杂交构建6个组合,对6组合P1、P2、F1和F2充分授粉下的雌性育性进行3种育性表示方法的调查,利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4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其表型数据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雌性育性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联合控制,2对主基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不同生态型的组合所估算的主基因遗传率大小不同。并对小麦雌性育性遗传变异方式及其在育种实践中的"双向选择策略"进行了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