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系)耐盐性筛选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4个高世代小麦品系和连麦2号为材料,采用小麦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抗盐鉴定的方法,比较各品种(系)在不同浓度NaC l条件下的耐盐性差异,包括发芽率、芽长、根数和根长等多项指标。结果表明:高浓度盐分下,小麦根长和根数耐盐指数明显降低,低浓度盐胁迫下部分品系的根数出现增加现象;系统聚类分析和发芽率比较表明发芽率是一项耐盐筛选的理想指标;供试品系中连75028耐盐性最强,连75037、连05082-4次之,连05050-14、连05078-3、连75017、连05114-3、连05096-1、连05049-4、连05075-2和连麦2号耐盐性相对较差。


高低芥酸油菜品种发育籽粒脂肪酸积累模式的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蓝型油菜低芥酸品种秦油7号和高芥酸品种中油821为材料,对油菜籽粒发育过程中主要脂肪酸的积累模式进行研究,并分析高低芥酸品种间脂肪酸积累的差异及各种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据7种主要脂肪酸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积累模式,可将它们分成两类:一类为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其积累主要集中在种子发育早期;而油酸、二十碳烯酸和芥酸可归为另一类,其积累主要集中在种子发育后期。两个品种在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油酸以及油份积累模式上基本一致,但在油酸、二十碳烯酸和芥酸的积累量上差异较大。


微囊藻毒素对油菜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秦优9号油菜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藻毒素(MC)对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并对MC-LR和-RR在幼苗体内的积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仅5000ng/mLMC处理的油菜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显著低于对照和其余浓度处理,而其他处理及对照间无显著差异;在高浓度(1000~5000ng/mL)MC处理下,幼苗出现植株矮化、叶片呈黄褐色、叶面积减小,以及主根变短、变粗且根系呈现黄褐色等毒害症状;叶绿素含量随着藻毒素浓度的递增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MC对SOD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但对POD的活性具有促进作用,CAT活性随MC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单位鲜重幼苗体内MC-LR和-RR含量随MC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MC-LR和-RR的积累率随MC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研究发现,高浓度微囊藻毒素能显著抑制油菜幼苗生长,同时显著改变其体内保护酶活性,且MC可被油菜植株吸收并在其体内积累.


吡蚜酮与异丙威复配对褐飞虱的增效作用和田间防治
《农药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室内生测结果表明:吡蚜酮与异丙威质量比为1﹕2,对褐飞虱3龄若虫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其LC50值为11.01mg/L,共毒系数为166.65,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按此配比加工成30%吡蚜·异丙威WP(有效成分:吡蚜酮10%、异丙威20%)。田间防治结果表明:该混剂对褐飞虱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d,30%吡蚜·异丙威WP450~600g/hm2对褐飞虱若虫的防治效果为90.83%~94.94%,药后21d,30%吡蚜·异丙威WP450~600g/hm2对褐飞虱若虫的防治效果仍有87.60%~89.32%,均好于对照药剂吡蚜酮、异丙威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从防效和经济的角度考虑,30%吡蚜·异丙威WP推荐剂量为450g/hm2,防治适期宜在褐飞虱若虫高峰期。


不同pH降雨淋溶对原状水稻土土壤酸化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原状土柱定时定量淋溶的方法,用pH为2.5,4.5和6.5的模拟降雨淋溶了太湖地区典型的水稻土-黄泥土,淋溶量为5 L/柱,研究原状土柱土壤淋溶后酸碱性变化及盐基离子的淋洗规律。结果显示,不同pH降雨淋溶后,土壤仍处在初级缓冲体系,即阳离子缓冲体系,但大量的盐基离子被淋溶出土体,淋出液的pH都在7.4以上,各淋溶处理淋出量最大的是Ca2+,淋出率最高的则为Mg2+,Na+和K+淋出量明显小于前两者,K+淋出量则最小,各处理间的各盐基离子的淋出量随淋溶液pH的降低而上升。淋溶后的土柱土壤pH和酸碱缓冲容量都出现下降,与淋溶前土壤相比,pH 2.5的处理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土壤pH下降0.65,0.30个单位;pH 4.5的模拟降水处理降幅分别为0.42,0.04个单位;pH 6.5的模拟降水降幅为0.08,0.15个单位,各处理20-40 cm土层的pH则受模拟降雨的影响较小;同时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了初级缓冲体系下各处理土壤的酸碱缓冲容量,结果显示0-10 cm土层,土壤酸碱缓冲容量降幅最大,和试验前处理土壤对应的土层相比,pH2.5,4.5,6.5的降雨处理降幅分别为31.83%,19.58%,15.59%;各pH 2.5,4.5,6.5的降雨处理10-20 cm土层降幅分别为23.93%,14.73%,7.17%,而各降雨处理20-40 cm土层降幅都小于5%。研究表明,虽然模拟半年度不同pH降雨淋溶处理下,大量盐基离子从土体表层被置换淋洗,导致表层土壤pH的降低,相比之下,不同pH的模拟降雨对土壤的酸化作用随pH的降低而上升。虽然淋溶后各处理土壤仍处在初级缓冲体系,但其表层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下降必将加速土壤的进一步酸化。


高产优质多抗中粳糯新品种淮糯12号的选育与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淮糯12号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用9516/淮9508选育出来的迟熟中粳糯新品种,2008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米质优,抗病性较好,高抗条纹叶枯病,适宜于苏中及江淮稻区推广。


小麦育种亲本材料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目前中国小麦育种亲本材料间的遗传关系,为育种工作提供有益信息,利用74对SSR引物对103份小麦主要亲本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298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等位位点数在2~14之间,平均为4.03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020~0.899,平均为0.429。品种(系)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369~0.948,平均值为0.636。74对SSR标记能将103份小麦品种(系)分为五大类。聚类分析结果与品种系谱来源及地域比较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