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水杨酸对高温胁迫下甘蓝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外源水杨酸对高温胁迫下甘蓝幼苗耐热性的影响,以甘蓝品种启夏和苏甘25号为试验材料,对甘蓝叶片喷施质量浓度为7.5 mg/L和15 mg/L的水杨酸溶液,以喷施清水为对照,连续喷施4 d后置于高温(昼42℃/夜30℃)和常温(昼22℃/夜15℃)下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生长指标方面,水杨酸可显著促进甘蓝幼苗的根的生长,提高植株的根冠比和启夏的干鲜质量和G值;在生理指标方面,外源水杨酸可以显著提高因高温胁迫而降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因高温而显著升高的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电导率。综合来看,水杨酸可以有效地提高甘蓝幼苗的抗热性,浓度以15 mg/L效果较佳。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田试验,设置人工撒播、条播、穴播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扬麦19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位面积茎蘖数撒播最大,条播其次,穴播最小。不同播种方式小麦的最高分蘖数撒播最大,穴播最小,小麦的茎蘖成穗率撒播要明显小于条播和穴播。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叶面积指数,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叶面积指数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不同播种方式小麦产量,条播小麦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撒播和穴播增加3.0%和9.1%。条播使小麦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条播显著增加了小麦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对条播小麦产量增加的作用相对较小。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经济系数,条播小麦略低于撒播小麦和穴播小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总体而言,生育前期撒播小麦茎蘖发生快,叶面积指数高,群体相对较大;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群体结构更加合理,生长速度加快,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累积量大,最终产量显著增加。


江苏高粱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高粱是中国第五大粮食作物,是典型的耐旱、耐盐碱作物,是中国主要适合的酿造作物。江苏酒厂众多,对高粱需求量大。同时又有大量的海边滩涂和内地丘陵等边际土地发展高粱种植。为了江苏高粱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江苏省发展高粱产业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拓宽高粱利用的可能方向。


发酵床垫料特性与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酵床垫料的特性研究及其资源化利用是当前发酵床养殖技术体系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分析了垫料的构成特性,养殖过程中垫料养分含量的变化,同时对发酵床垫料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发酵床垫料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态发酵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水稻对稻曲病致病菌株Pi-1抗病位点检测及效应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为了鉴定水稻对稻曲病的抗病基因,利用157个家系组成的大关稻(japonica)/IR28(indica)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采用人工接种方法 ,以发病病情指数作为表型值。2012和2013年,接种鉴定亲本及RILs对水稻稻曲病致病菌株Pi-1的抗性。利用QTL Cartographer分析软件,对水稻抗Pi-1菌株基因进行检测分析。两年共检测到7个QTL,分别为位于第2、7、8、11和12染色体上的q Fsr2a、q Fsr2b、q Fsr7、q Fsr8a、q Fsr8b、q Fsr11、q Fsr12,单个位点的贡献率介于8.5%~17.2%之间。其中,2012年检测到q Fsr2a、q Fsr2b、q Fsr8a、q Fsr11等4个位点;2013年检测到q Fsr7、q Fsr8b、q Fsr11、q Fsr12等4个位点。q Fsr11在两年中均被检测到,对性状的解释率为13.5%和17.2%,作用效应使病情指数下降9.9%和14.3%,提高了抗病性。根据抗性位点加性效应方向,q Fsr2a、q Fsr8a、q Fsr8b、q Fsr11和q Fsr12等位点是来自于亲本IR28的增效等位基因,而位点q Fsr2b和q Fsr7的抗性效应方向相反,是来自于大关稻。稳定遗传的抗病位点q Fsr11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得以应用。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水稻米糠油含量的QTL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由于减少了个体间遗传背景的干扰,已经成为鉴定复杂性状QTL的新型遗传材料。本研究以9311为受体、日本晴为供体的119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为试验材料,借助近红外广谱分析技术,对米糠油含量进行了测定,通过差异显著性测验及代换作图,鉴定了置换片段上米糠油相关的QTL。以P≤0.001为阈值,共检测到4个米糠油相关的QTLs,其加性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0.91%~1.48%,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范围为3.96%~6.46%。


不同猪发酵床垫料内腐殖质变化特性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果树枝、菌糠、中药渣、发酵猪粪垫料以及稻壳/木屑不同配比垫料内腐殖质及其组分含量,研究育肥猪一个生长周期内猪发酵床垫料中腐殖质及其主要组分胡敏酸、富里酸的形态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初始中药渣垫料内胡敏酸与富里酸总碳量及富里酸含量最高,初始菌糠垫料内胡敏酸含量、胡/富比及胡敏酸E4/E6比值最高。在育肥猪一个生长周期内,除中药渣垫料外,包括稻壳/木屑不同配比的其他垫料内胡敏酸与富里酸总量表现为前三个月增加而后降低,富里酸表现为前两个月增加而后下降;除菌糠垫料外,包括稻壳/木屑不同配比的其他垫料胡敏酸均表现为持续增加,所有垫料内胡敏酸E4/E6值均下降。饲养三批猪的稻壳/木屑垫料内腐殖质及其不同组分含量以及胡敏酸E4/E6值均相对较低。中药渣、菌糠、果树枝与发酵猪粪垫料同一取样时期垫料内胡敏酸与富里酸总量、胡敏酸以及富里酸含量差异显著,稻壳/木屑垫料不同配比同一取样时期垫料内胡敏酸与富里酸总量、胡敏酸以及富里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垫料间胡敏酸E4/E6差异显著,表现为发酵猪粪>果树枝>菌糠>中药渣(初始期除外),稻壳/木屑配比为60/40时胡敏酸E4/E6值较低。


采前套袋微环境变化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套袋微环境变化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机制,筛选适合晚熟桃套袋的无纺布果袋,以晚熟桃品种‘夕空’为材料,以不套袋为对照,研究了采前白、黑、蓝、紫色无纺布袋内微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与湿度日变化曲线呈相反的趋势。白天不同处理的温度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出现在中午12:00之后;湿度变化则呈"V"型。套袋微环境中的平均温度和湿度均较对照升高。采前不同处理袋内微环境变化存在差异,对桃果实品质形成的影响各异。套袋果实的亮度值(L)均较对照显著提高,而果皮中花色素苷(Ant)含量显著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带皮果实硬度和去皮果实硬度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套黑色无纺布袋并在采前拆袋的果实红色饱和度(a)、色饱和度(C)、a/b比值(b为黄色饱和度)和果皮中Ant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采前拆袋并未显著改善‘夕空’桃的外观品质。紫色无纺布套袋处理的果实a值和a/b比值、果皮中Ant含量、果肉中总糖含量及糖酸比都较低。白色与蓝色无纺布套袋处理的果实相比较,单果重、果皮中Ant含量、C值、果肉中总糖含量及糖酸比差异不显著,但具有较高的a值和a/b比值。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白色无纺布果袋对晚熟桃套袋较为适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