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典型粪污处理模式下规模养猪场农牧结合规模配置研究Ⅱ.粪污直接厌氧发酵处理模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粪污直接厌氧发酵模式是当前我国畜禽粪污处理的另一种主要模式。研究粪污直接厌氧发酵模式下规模养猪场农牧结合适宜规模配置对于减少畜禽粪便污染、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存栏万头猪场为例,采用分步逐级计算的方法估算典型粪便处理模式——粪污直接厌氧发酵模式下,规模养猪场废弃物完全消纳的不同种植模式农田匹配面积,并研究了基于作物养分需求的不同种植模式农田畜禽粪便承载量,以期为畜牧业废弃物减排、农牧结合生态模式建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粪污直接厌氧发酵处理模式,以沼渣和沼液全部在农田安全消纳为目标,万头猪场需要配置的最少农田面积分别为粮油作物地272.5~285.4 hm2,或茄果类蔬菜地149.4~188.2 hm2,或果树苗木地599.4~1 248.8 hm2;该模式下粮油作物地、茄果类蔬菜地、果树苗木地每公顷分别可承载35~37头、53~67头、8~17头存栏猪排放粪便的发酵沼渣和沼液。规模养猪场应根据猪养殖数量及其周边农田面积,选择适宜的粪污处理模式及种植作物类型,因地制宜,合理调控。为了确保作物养分需求,所有作物种植模式沼液施用后还需要补充一定量的化肥。本文中9种模式均需补充钾肥,其中,辣椒-黄瓜模式钾肥补充量最高,占其需求量的48.0%;黄瓜-蕃茄模式其次,占其需求量的34.4%;粮油作物、梨和茶叶还需同时补充氮肥,补充量为51.2~193.7 kg·hm-2;茄果类蔬菜、葡萄和桃则需要补充13.8~108.8 kg·hm-2的磷肥。

关键词: 规模养猪场 沼渣 沼液 安全消纳 农牧规模配置 粪污直接厌氧发酵处理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低谷蛋白创新种质的选育和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蛋白是水稻种子中含量最高的贮藏蛋白,占种子总蛋白的70%以上,是稻米蛋白中可供人体吸收的主要成分。低谷蛋白稻米可以满足肾脏病人和并发肾脏机能损害的糖尿病患者在蛋白代谢方面的特殊需求,因此培育适合肾脏病人食用的低谷蛋白品种已成为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本研究通过引进日本低谷蛋白品种LGC-1,于2009年配置其与江苏高产优质粳稻武育粳3号的杂交组合,经过6代自交和农艺性状筛选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于2013年选育出3个低谷蛋白新品系。经分子标记检测、种子总蛋白SDS-PAGE分析和谷蛋白含量测定表明,这3个品系谷蛋白含量均降至LGC-1水平,显著低于普通推广品种,且农艺性状表现优异,为水稻低谷蛋白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优良的新种质。

关键词: 水稻 低谷蛋白 品种创新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Deltacoronavirus 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Deltacoronavirus(PDCo V)是2014年在美国检测出的一种新型猪冠状病毒,能够引起感染猪出现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等症状。为及时评估该病毒在我国猪群中的感染和流行情况,本研究根据Gen Bank中登录的PDCo V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在我国首次建立了PDCo V的RT-PCR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仅对PDCo V核酸具有特异性扩增,对其它猪主要病毒核酸的扩增均呈阴性,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对PDCo V最低检测限为4.05×103拷贝/μL,敏感性较高;采用该方法对2014年~2015年我国华东地区猪场的526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DCo V总阳性率为4.75%(25/526),其中腹泻样品中阳性率为25.76%(17/66),表明我国猪群中存在PDCo V感染。本研究建立的RT-PCR方法可以作为临床检测PDCo V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 猪Deltacoronavirus RT-PCR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Ipomoea trifida(2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甘薯野生资源中获取抗逆基因,提取Ipomoea trifida组培苗总RNA,经反转录获得第一链c DNA,使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I.trifida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编码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组织特异性表达研究。经测序表明,所获得的序列长约769 bp,包含753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此序列编码250个氨基酸,蛋白大小约为27.6 k Da,等电点为5.42,有大范围亲水区,推测在细胞质中起到抗氧化作用;进化发育系统分析表明,It APX和Ib APX最为接近;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It APX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I.trifida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克隆为甘薯抗逆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关键词: 甘薯 Ipomoea trifida APX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小飞蓬内生毒死蜱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初探

农药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离筛选具有毒死蜱降解特性的植物内生菌,从农药厂废液池旁采集小飞蓬植物样本,经表面消毒后研磨提取植物汁液,通过以毒死蜱作为单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MSM)进行连续5代培养筛选,获得一株植物内生细菌XFP-gy,经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 DNA同源性比对分析,初步鉴定该菌属阪崎克罗诺杆菌属(Cronobacter sp.)。将菌株XFP-gy在以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为单一碳源的MSM中培养,至第6天时达生长高峰,第9天时毒死蜱的降解率为77.28%。在M SM培养基中补充牛肉膏和蛋白胨(加富培养基)可以促进菌株XFP-gy的生长,并将其对毒死蜱第5天的降解率由69.59%提高到98.0%。菌株XFP-gy降解毒死蜱的最佳培养条件为30℃和p H 7.0,在此条件下,增加培养液中原始接菌量,降低底物毒死蜱的初始质量浓度,可明显提高XFP-gy对毒死蜱的降解效率,当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原始接菌量为2%时,至第9天时在培养液中未检出毒死蜱残留。

关键词: 植物内生菌 阪崎克罗诺杆菌属 生物降解 分离鉴定 毒死蜱 降解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乙酰乳酸合酶突变体S638N的酶学特性及其对ALS类除草剂的抗性

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对油菜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基因Bn ALS1R克隆与功能验证基础上,为比较抗性基因编码的乙酰乳酸合酶突变体S638N酶学特性及其对ALS类除草剂抗性与野生型的差异,构建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S638N和野生型的重组融合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S638N和野生型均能表达出约74 k D的特异性重组蛋白。纯化目的蛋白,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测定S638N和野生型的酶活性。结果显示,温度和pH对突变酶活性的影响与野生型相同,表现为先升后降,在37℃、pH 7.0条件下催化活性均最高。同时,该突变酶的酶学动力学参数Km和Vmax与野生型没有显著差异,其对3个辅助因子的响应曲线也与野生型类似,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辅助因子均使突变酶S638N基本都没有活性。然而,突变酶S638N对IMI类除草剂抗性显著高于野生型,而对Su类除草剂敏感性和野生型相同。因此,突变酶S638N具有对IMI类除草剂的专一抗性,但未改变酶学反应特征。

关键词: 油菜 咪唑啉酮类除草剂 乙酰乳酸合酶 S638N 除草剂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莓酒渣花色苷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蓝莓酒渣中花色苷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及花色苷的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建立了花色苷提取的二次项数学模型,测定了其抗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蓝莓酒渣花色苷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时间50 min、液料比33 m L∶1 g、提取温度65℃,在此条件下,蓝莓酒渣花色苷的提取率为6.092 mg/g,所提酒渣花色苷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0.16 mg/m L花色苷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81.7%,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达220.89 U/L,对羟自由基的抑制率为82.40%。

关键词: 蓝莓酒渣 花色苷 超声波辅助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拱棚西瓜—水稻轮作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2015

摘要:设施蔬菜生产中,连作障碍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其中西瓜连作障碍尤为突出。西瓜连作病害可导致植株生长发育迟缓、抗病力降低、果实变小、品质变差,严重时大面积死亡,甚至绝收。目前对西瓜连作障碍的控制主要有3种方法:一是土壤处理,但使用化学药剂处理对环境污染严重;二是生物防治,生物菌剂发挥作用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效果不稳定;三是农业防治,嫁接换根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连作障碍,但砧木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1~2014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及毒力变化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2014年从江苏省五大水稻种植区采集1 219份水稻稻瘟病标样,分离得到634株单孢菌株,研究分析了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及毒力变化情况。种群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稻瘟病菌共有5群19个生理小种,各水稻栽培区的种群分布差异较大,连云港、徐州和南通稻区,小种类群较为复杂,均出现了5群10个小种,南京、淮安和扬州地区稻瘟病菌种群组成相对简单,其中南京地区出现了4群5个小种,淮安和扬州地区,仅出现3群5个小种和3群4个小种;在分离得到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中,ZG1种群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优势小种。毒力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稻瘟病菌对已知抗性基因Pi-k、Pi-ks、Pi-b和Pi-t的毒力频率较高,对Pi-ta、Pi-ta2、Pi-z和Pi-zt的毒力频率较低,说明Pi-ta、Pi-ta2等抗性基因在江苏省水稻育种上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Pi-k、Pi-ks等抗性基因已不适合在江苏省水稻抗病育种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种群分布 毒力频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3个番茄种植基地枯萎病菌种群数量监测及生防菌B1619的控病效果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生防细菌B1619对番茄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离鉴定了江苏省铜山、溱潼和沭阳3个番茄种植基地枯萎病菌的种类,检测了番茄全生育期土壤中枯萎病菌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枯萎病菌分别属于镰刀菌属的3个种,它们出现的平均频率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74.5%;茄病镰刀菌F.solani为21.3;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为4.2%。尖孢镰刀菌是引起番茄枯萎病的优势种群。3个番茄种植基地番茄全生育期枯萎病菌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基本一致,番茄枯萎病菌数量在番茄定殖后迅速繁殖,盛果期达到最大值,采收后数量开始下降。在番茄定植时用生防菌B1619处理土壤后,枯萎病菌的数量明显比未处理过的对照低,在盛果期枯萎病菌的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43%,说明生防菌B1619对番茄枯萎病菌的生长繁殖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3个番茄种植基地开展了生防菌B1619防控番茄枯萎病田间试验示范,结果显示,用生防菌B1619处理土壤后,铜山基地的番茄枯萎病发病率为1.5%(对照17.8%);溱潼基地没有发病;沭阳基地的发病率为0.1%(对照52.3%)。生防菌B1619具有开发成防治设施茄科蔬菜枯萎病生物杀菌剂的潜力。

关键词: 番茄枯萎病菌 尖孢镰刀菌,种群数量变化 生防菌B1619 控病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