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定位施肥下潮土磷素盈亏及对无机磷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定位施肥下潮土磷素盈亏、各形态无机磷的变化及土壤磷素盈亏对无机磷的影响,为潮土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国家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以NK(不施磷肥)处理为对照,研究华北地区常见的4种施肥模式(NPK(单施化肥)、SNPK(秸秆还田)、MNPK(有机无机配施)、1.5MNPK(高量有机无机配施))下,土壤表观磷盈亏、累积磷盈亏、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变化,以及土壤磷素盈亏对各形态无机磷的影响。【结果】25年不施磷肥土壤磷始终处于亏缺状态,土壤磷累积亏缺431.8 kg·hm~(-2),4种施磷肥模式(NPK、SNPK、MNPK、1.5MNPK)25年土壤磷分别累积盈余291.2、398.4、1742.4、2 676.9 kg·hm~(-2)。长期不施磷肥,土壤无机磷以Ca_2-P减少最多,减少49.0%。试验前13年上述4种施肥模式土壤Ca_2-P增加1.2—5.4倍,平均增加1.26—5.73 mg·kg~(-1)·a~(-1),后12年单施化肥、秸秆还田和有机无机配施Ca_2-P增长速率降低99.2%—112.6%,高量有机无机配施土壤Ca_2-P年降低2.0 mg·kg~(-1),以上4种施肥模式土壤Ca_2-P相对含量25年增加1.0%—3.5%;连续25年施用磷肥,土壤Ca_8-P、Al-P、Fe-P分别增加1.4—6.5、1.8—3.3、1.1—2.2倍,平均增加4.69—19.81、1.67—3.10、1.23—2.37 mg·kg~(-1)·a~(-1),其相对含量分别增加8.4%—30.0%、3.3%—4.0%、1.8%—3.3%;Ca_(10)-P和O-P含量长期维持在350—410、100—160 mg·kg~(-1),但其相对含量分别减少11.4%—29.7%、3.1%—8.9%。25年不施磷肥,土壤每亏缺100 kg P·hm~(-2),Ca_2-P、Ca_8-P、Al-P、Fe-P、Ca_(10)-P、O-P分别减少1.2、2.7、1.1、1.5、0.8、7.5 mg·kg-1。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模式土壤每累积盈余100 kg P·hm~(-2),Ca_2-P、Ca_8-P、Al-P、Fe-P、Ca_(10)-P、O-P分别增加3.9—5.0、21.5—21.6、6.5—7.4、4.8—5.6、4.0—7.5、2.4—7.2 mg·kg-1。有机无机配施模式(MNPK、1.5MNPK)土壤每累积盈余100 kg P·hm~(-2),Ca_2-P、Ca_8-P、Al-P、Fe-P、Ca_(10)-P、O-P分别增加1.8—2.8、14.2—16.4、2.5—3.2、1.9—2.6、-0.2—1.2、0.3—1.9 mg·kg-1。【结论】长期施用磷肥能够提高潮土磷盈余量,提高土壤Ca_2-P、Ca_8-P、Al-P、Fe-P含量及其占总无机磷的相对含量,其中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提高程度高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潮土盈余相同磷量时,土壤无机磷以Ca_8-P增量最多,其次是Al-P、Fe-P;单施化肥土壤Ca_2-P、Ca_8-P、Al-P、Fe-P增加量高于秸秆还田和有机无机配施模式。


麦田新型除草剂砜吡草唑的除草活性
《植物保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草严重影响小麦的丰产丰收,而使用除草剂是麦田杂草防除中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砜吡草唑是新型广谱、高活性的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明确砜吡草唑对麦田杂草的除草活性是该药剂在麦田应用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其对麦田常见杂草的杀草谱及除草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砜吡草唑土壤处理对麦田禾本科杂草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雀麦Bromus japonicus、棒头草Polypogon fugax、蜡烛草Phleum paniculatum,阔叶杂草大巢菜Vicia sativa、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麦家公Lithospermum arvense、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但对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和野燕麦Avena fatua的防除效果略差。在推荐剂量180 g/hm~2下,对鹅观草、多花黑麦草、雀麦、棒头草、蜡烛草、大巢菜、播娘蒿、麦家公、泽漆的株抑制率和鲜重抑制率均可达到90%以上。而对节节麦和野燕麦的ED_(90)分别为209.54和886.43 g/hm~2,高于砜吡草唑的田间推荐剂量。砜吡草唑具有广泛的杀草谱及较高的除草活性,可作为小麦田杂草化学防除的重要候选药剂。


利用混池重测序鉴定萨福克绵羊超数排卵关键调控基因
《畜牧兽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对萨福克绵羊超数排卵处理基础上,通过基因组混池重测序鉴定影响超数排卵效果的关键调控基因.本研究对93头年龄在2~3岁之间、健康状况良好的萨福克供体绵羊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后,选取超数排卵效果良好(获得的胚胎数大于等于15枚)的30头个体组建高产群体,同时选取超数排卵效果不良(获得的胚胎数小于等于9枚)的30头个体组建低产群体.对2个群体进行基因组混池重测序,并对2个群体中发现的SNPs进行选择消除分析和基因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超数排卵获得头均总胚胎数为(12.55±7.97)枚,头均可用胚胎数为(7.76±7.43)枚.构建的高产群体和低产群体平均可用胚胎分别为(14.97±8.38)枚和(2.27±2.10)枚.在高产群体和低产群体中分别检出20 189 224和20 396 751个SNPs,对这些SNPs进行选择消除分析和基因富集分析表明,共有11个候选基因能够影响萨福克绵羊超数排卵过程,其中7个基因属于HOXA基因家族,2个基因尚未被验证功能,剩余2个基因分别为DPH6和AKAP6.总体来讲,基于对萨福克绵羊超数排卵高产群体和低产群体的基因组混池重测序,共筛选得到11个关键调控基因,进一步验证HOXA基因家族、DPH6和AKAP6基因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将有助于解释家畜超数排卵调控机制.
关键词: 萨福克绵羊 超数排卵 基因组混池 重测序 调控基因


小麦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禾谷镰刀菌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小麦几丁质酶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基因结构、保守基序、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及禾谷镰刀菌胁迫下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几丁质酶基因在小麦应答各种生物胁迫中的作用和在抗病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从小麦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59个几丁质酶基因,分布在21条染色体上;小麦几丁质酶基因家族成员分为5类,隶属于GH-18和GH-19两个亚家族.GH-18亚家族包括Ⅲ、Ⅴ类,分别含有34、48个基因;GH-19亚家族包括Ⅰ、Ⅱ、Ⅳ类,分别包含52、13、12个基因.同一亚家族的成员聚类在同一分支上,并且具有相似的外显子-内含子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在被禾谷镰刀菌侵染后,4个小麦品系中几丁质酶基因家族一些成员的表达均显著上调.
关键词: 小麦 几丁质酶基因家族 全基因组鉴定 禾谷镰刀菌 表达模式


小麦穗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穗部性状是小麦重要的产量性状,在小麦产量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开展小麦穗部性状遗传研究、分析其遗传机制,对制定高产育种策略、提高育种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以主茎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小穗粒数为指标,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来自母本品冬34与父本BARRAN及其衍生的F7:8、F8:9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穗部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与遗传参数估计,以确定控制各性状的基因数目,估计遗传效应值及遗传率。【结果】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是B-2-1(PG-AI),符合2对连锁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穗长的多基因遗传率是90.64%,小穗数的多基因遗传率是89.52%,穗长的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9.39%,小穗数的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10.50%;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是G-1(MX3-AI-A),符合3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多基因+加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是69.39%,多基因遗传率是29.94%,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2.18%。控制穗粒数的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和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数值相等,同是4.56,具有正向效应。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与加性效应和第1对主基因×第2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相同,均是-1.64,且为负向效应。加性和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与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加性×第3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相等,均是-6.02。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3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18,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15,表现为较低的正向遗传效应;小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是H-1(4MG-AI),符合4个主基因+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是81.50%。第1至4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22、0.18、-0.20和0.24,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170,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240,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20,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与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加性×第4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绝对值相同,效应相反,前者值是0.03,后者值是-0.03。加性和第3对主基因×第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06。【结论】小麦穗部性状以多基因遗传效应为主,符合数量遗传特征,易受环境影响。小穗粒数存在着主基因遗传特性,主基因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小,小穗粒数可作为有效改良穗部性状早期选择的直接指标,实现单株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河南省葡萄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河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精准把握河南省葡萄产业发展状况,从生产现状(产量、面积、区域分布、品种结构、产值、生产组织形式、加工情况)、市场状况(市场需求、供应品种、价格走势、市场预测)、主要问题和对策、产业发展趋势方面入手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来,河南省葡萄产量和面积持续上升,种植区域遍布河南省各市县,栽培模式及标准化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不可忽略的是,河南省葡萄产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区划不合理,品种结构较为单一,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种植区域分散,产业集中不明显,劳动力紧缺等.只有坚持"品种市场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省工化、资源节约化、果品安全化"原则,注重品牌发展,力争三产融合,才能充分发挥河南省的区域优势,全面推进果品生产由传统"数量型效益"向"质量型效益"转变,推动河南省葡萄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大豆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食品与机械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备免疫学特性良好的大豆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unitz trypsin inhibitor,KTI)单克隆抗体,以50 μg/只的免疫剂量将KTI免疫BALB/c小鼠,利用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鉴定多抗血清效价和敏感性,选择血清效价和敏感性较优的小鼠进行细胞融合,多次筛选得到稳定分泌KTI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mAb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 表明,1号小鼠经免疫后效价最高且敏感性最好,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57.33 ng/mL,经细胞融合筛选得到4E6-E9阳性杂交瘤细胞株,所制备的抗体效价达到1∶1 638 400,亚型为IgG1型,亲和常数为1.45×108 L/mol,IC50为28.39 ng/mL,且特异性强.说明试验所制备的mAb免疫学特性良好,能够为建立灵敏、特异的KTI免疫学检测方法提供良好的抗体保障.
关键词: 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单克隆抗体 免疫学特性


基地蔬菜中农药残留构成分析
《农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基地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构成,提出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对策建议.[方法]按照NY/T 761-2008、GB/T 20769-2008的方法,对郑州市2013-2017年生产基地1811批次蔬菜样品中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等3大类56种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百菌清、毒死蜱检出率较高,氧乐果、毒死蜱超标频次较高;鳞茎类蔬菜合格率较低,叶类蔬菜检出率较高;农药残留检出率和超标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5447),杀虫剂和杀菌剂检出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6935).[结论]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重点加强检出率和超标率较高的农药品种的安全使用培训和检出率和超标率较高的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指导.


河南省葡萄需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河南省1960—2015年的17个基本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和作物系数法计算了河南省葡萄需水量;并利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葡萄生育期需水量和不同月份需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60—2015年,河南省葡萄生育期平均需水量为451.71 mm。56 a来,除4月份葡萄需水量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外,其他月份的需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6月、7月和8月的需水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葡萄生育期需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豫西葡萄生育期平均需水量最高,为460.82 mm,豫南葡萄生育期平均需水量最低,为438.15 mm。对影响河南省葡萄生育期需水量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与葡萄生育期需水量有极显著正相关性,平均相对湿度与生育期需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
关键词: 河南省 葡萄 Penman-Monteith公式 作物需水量 气象因子


饲料分解对不同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饲料残饵对不同养殖水体生态因子的影响,采用水族缸模拟法,研究15 d内未投放饲料残饵的草鱼(C1)、罗非鱼(C2)和乌鳢(C3)养殖水体与投放饲料残饵的草鱼(T1)、罗非鱼(T2)和乌鳢(T3)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显示,C1、C2和C3组水体溶解氧含量与pH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试验结束时,C1、C2和C3组浮游植物密度较试验初分别升高43.50%、36.12%和27.57%,多样性指数分别升高5.76%、8.01%和5.63%,水环境稳定.T1、T2和T3组水体可培养细菌数量与溶解氧含量、pH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总磷、氨氮、硝酸盐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试验结束时,T1、T2和T3组浮游植物密度分别是试验初的11.54倍、9.57倍和8.68倍,多样性指数较试验初分别下降18.11%、12.71%和4.35%,T1和T2组微囊藻为优势种群,而T3组针杆藻为优势种群.综上,无饲料残饵时,不同养殖水体浮游植物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会上升,水体环境稳定.存在饲料残饵时,不同养殖水体浮游植物密度升高的同时,多样性指数均下降,水体环境趋向富营养化.不同养殖水体水质指标变化的差异与水体微生物密切相关,而浮游植物组成的变化则可能与水体pH值的变化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