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233条记录
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苏杂6号对棉铃虫的抗性效果分析

中国棉花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从3个方面分析了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苏杂6号对棉铃虫的抗性效果。结果显示:(1)苏杂6号的蕾铃被害率显著低于非抗虫棉对照苏棉12号,在田间对棉铃虫表现良好的抗虫效果。(2)ELISA检测显示,4个不同时期叶片中Cry1A杀虫蛋白的表达量存在差异,按时序分别为669.2、528.4、354.6及289.4ng.g-1;其它组织杀虫毒蛋白的含量较低,蕾为181.3ng.g-1,花为117.8ng.g-1,铃为346.5ng.g-1。(3)调查棉花生长发育4个不同时期的棉铃虫的校正死亡率:国产抗虫棉GK22依次为99.6%、99.6%、89.6%、86.7%;美国抗虫棉109B依次为100%、99.6%、92.2%、88.9%;非抗虫对照苏棉12号依次为9.6%、9.2%、7.6%、6.4%,而苏杂6号依次为100%、98.2%、100%、95.7%,显示出良好的抗性稳定性。纯合度的生物测定显示,苏杂6号的抗虫性纯合度高达100%。

关键词: 转Bt基因杂交棉 苏杂6号 棉铃虫 抗性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主成分分析法在李果实贮藏特性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明确李果实采后贮藏的特点及该方法的应用特性。以‘安哥诺’李果实为试验材料,进行常温贮藏,测定贮藏过程果实生理和品质指标的变化特点。原始的指标可划分为4个主成分因子。第一、二、三和四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52.774%、23.154%、15.025%、7.987%,累计贡献率为98.941%。硬度、可滴定酸和Vc含量与果实的耐贮性呈正相关,SSC、总糖、腐烂指数、呼吸速率及乙烯释放量与果实的耐贮性呈负相关。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表明,贮藏0~4天期间,李果实进行的是后熟过程,这一期间果实的品质较好;贮藏4~10天期间,果实进入衰老阶段,贮藏至10天时,果实失去价值。可见,主成分分析法可用于评判采后李果实的贮藏特性及最佳贮藏寿命。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贮藏特性 李果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A分子标记在甘薯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蔬菜、工业原料作物及新型能源作物。DNA分子标记技术,近年来在甘薯育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DNA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以及这一技术在甘薯的起源、进化、分类、遗传图谱构建、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品种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甘薯 遗传育种 DNA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区域棉稻轮作周期的遥感估算和统计分析方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评估大地理区域内作物轮作水平是农业生产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借助统计学分析方法,在解译连续两年作物卫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构建统计分析模型,计算农作物的统计轮作周期、评估农作物统计轮作水平。对江苏省兴化市初步研究表明,该市棉稻轮作周期为2.09年,与传统的轮作周期相比较,统计轮作周期和水平更能反映大地理区域作物轮作的现状。

关键词: 作物轮作 卫星遥感 统计轮作水平 周期 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梨品种对黑斑病抗性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两种方法,研究16个梨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梨品种对黑斑病的感染程度不同,无论是田间自然发病还是人工接种鉴定,华酥、黄花、早美酥、丰水抗性均最强;爱宕、金水2号抗性最弱。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一些表现为高抗、中抗、感病的品种,在人工接种黑斑病孢子悬浮液后,分别表现为抗病、感病、高感,说明自然选择压不同,品种的抗性表现也随之不同。不同梨品种在接种病菌后,对病菌的抗扩展能力也不同,华酥、黄花、早美酥、丰水抗扩展能力最强,富源黄、爱宕、金水2号、七月酥抗扩展能力最弱。

关键词: 梨黑斑病 抗性 自然发病 人工接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葫芦去除不同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能力的比较

江苏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模拟试验方法,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期间比较研究了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对4种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和去除能力。结果显示,水葫芦在4种富营养化水体中均可正常生长,全年的平均生物量增长率为0.096~0.262 kg/(m2.d),且明显受温度的影响。经过21 d的净化,水葫芦对4种富营养化水体氮、磷均表现出良好的净化效果。4种富营养化水体的TN(总氮)、NH4+-N(铵态氨)、TP(总磷)平均浓度分别由初始的2.06~20.08 mg/L、0.27~10.98 mg/L和0.14~1.43 mg/L降至0.27~8.87 mg/L、0.06~0.71 mg/L和0.03~0.47 mg/L。水葫芦对TN的平均去除率随初始TN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对TP的去除率则相反;水葫芦对4种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的TN、NH4+-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82%~86.55%、78.15%~93.54%和76.01%~92.53%。水葫芦对TN、NH4+-N、TP的单位面积负荷去除速率则均随水体初始氮、磷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平均分别为84.69~533.70 mg/(m2.d)、12.94~478.70 mg/(m2.d)和5.01~63.06 mg/(m2.d)。

关键词: 水葫芦 富营养化水体 去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ENVISAT ASAR数据的水稻估产方案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多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多云多雨地区,使雷达遥感成为水稻遥感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提出应用多时相、多极化ENVISAT ASAR数据进行区域水稻估产的方案.首先利用ASAR数据进行水稻制图,提取水稻种植分布图和多时相水稻后向散射系数.随后,基于像元尺度,采用同化估产方法,以LAI为结合点,将水稻作物模型ORYZA2000与半经验水稻后向散射模型结合,建立嵌套模型模拟多时相水稻后向散射系数.对ORYZA2000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选择水稻出苗期和播种密度为参数优化对象.利用全局优化算法SCE-UA对优化参数进行重新初始化,以使模拟的水稻后向散射系数与实测值误差最小,并利用优化后的ORYZA2000模型计算每个像元的水稻产量,生成区域的水稻产量分布图.最后,使用2006年在中国兴化地区进行的水稻同步试验数据对该方案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由于采用潜在生长条件模拟,模拟的水稻产量明显高于实测产量,其平均值比实际情形高约13,根均方误差达到1133kg/hm2,但获取的水稻产量分布图能够描绘研究区水稻实际产量的分布趋势.由此可见,该方案为多云多雨地区的水稻遥感监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水稻产量图 作物模型 数据同化 优化算法 遥感分类 ASA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蛇床子素水乳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在江苏省宿迁市陆集镇进行了1%蛇床子素水乳剂对防治黄瓜霜霉病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使用浓度增加,其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也增加。1%蛇床子素水乳剂一次药后300、400、5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79.6%、59.5%和40.1%,优于对照药剂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的防效(38.5%);1%蛇床子素水乳剂二次药后300、400、5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71.0%、54.3%和50.0%,对照药剂防效为58.1%;1%蛇床子素水乳剂三次药后300、400、5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42.3%、39.8%和23.6%,对照药剂防效为44.7%,说明试验药剂的速效性较对照药剂好,而持效期较对照药剂差。

关键词: 蛇床子素 黄瓜霜霉病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粳稻品种成熟胚诱导过程愈伤组织超微结构的比较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种粳稻成熟胚为外植体,接种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8+30 g/L蔗糖+10 g/L琼脂+5 g/L山梨醇+2 mg/L 2,4-D+0.3 mg/L 6-BA),记录其愈伤组织的出愈率,统计分析表明其出愈率有显著差异,并分别取接种15 d、22 d、29 d和36 d时不同材料的愈伤组织观察其不同诱导天数下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3种水稻材料在相同的诱导时间下细胞的发育阶段不同:扬辐粳7号的愈伤组织的细胞发育较快,较早的进入了成熟阶段;而武育粳3号愈伤组织的细胞则发育较慢,较长时间仍然处于分生阶段;苏沪香粳则发育更慢.由此推测,不同粳稻出愈率和分化的高低主要与愈伤组织细胞发育速度的快慢、生理功能的强弱、以及其衰老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粳稻 成熟胚 愈伤组织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热过程中肉嫩度变化的研究

食品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肉在加热处理过程中嫩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肉的剪切力值总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0~100℃剪切力值不断上升,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剪切力值开始下降,同时蒸煮损失随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加。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加热过程中肉蛋白的热变性,其中肌原纤维蛋白和结缔组织蛋白的热变性是影响肉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加热 嫩度 结缔组织 肌原纤维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