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蓝耐寒性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找出与结球甘蓝耐寒性关系密切的指标,对6个耐寒性不同的甘蓝品种进行控制条件下不同温度处理,测定了与耐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人工模拟气候条件下的冷害指数可以鉴定甘蓝耐寒性;5℃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和萌发指数、10℃条件下种子的活力指数可作为甘蓝芽期耐寒性鉴定指标;5℃处理3 d甘蓝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及5℃处理6 d时的脯氨酸含量可作为甘蓝苗期耐寒性鉴定指标。上述指标可为耐寒性结球甘蓝的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叶黄素软胶囊抗氧化功能人体试食试验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受试者按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随机分为试食组和对照组以双盲法进行试验,研究叶黄素软胶囊的抗氧化功能。试验结果表明:服用叶黄素软胶囊的受试者的MDA平均水平比试验前明显下降(P<0.01),试食组MDA平均水平和MDA下降百分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后服用叶黄素软胶囊的受试者的SOD平均活力比试验前明显上升(P<0.01),试食组SOD平均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食组SOD升高百分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后服用叶黄素软胶囊的受试者的GSH-Px平均活力与试验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食组GSH-Px平均活力和GSH-Px升高百分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和试食样品组试验前后未见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说明叶黄素软胶囊对人体具有抗氧化功能,且对肌体健康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 人体试验 叶黄素 抗氧化 MDA SOD GSH-Px


滩涂池塘生态系统的光合能量利用及其影响因子
《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江苏沿海滩涂不同养殖模式下初级生产力特征、能量利用率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滩涂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存在垂直分布、日变化和季节的动态变化,这种变化与太阳辐射强度有直接的关系。滩涂养殖水体净初级生产量平均值为(7.58±2.52)gO2/(m.2d),只占毛产量的55.41%,太阳能转化为鲢、鳙鱼产量的生态效率为0.020%~0.029%,这些指标低于我国高产养殖塘,鱼塘生态系统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浮游植物生物量、透明度、N/P值、Mg2+浓度等因素显著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多元逐步回归表明浮游植物叶绿素含量和到达水体表面的太阳辐射强度是初级生产力的最主要因子,其回归方程为:Pg=0.0785Cha+0.0577Iλ0+1.346;n=22,FCha>FIλ0>F0.1,而盐度、Na+、Cl-浓度影响不显著。


不同贮藏温度对黑宝石李果实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不同低温(5.0℃、2.0℃、0℃和-0.7℃)贮藏对黑宝石李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对李果实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贮藏至30 d时,5.0℃处理果实的硬度显著低于2.0℃、0℃和-0.7℃处理,后3个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此时5.0℃处理果实的腐烂率为4.17%,而2.0℃、0℃和-0.7℃处理果实的腐烂率均为0;然而在贮藏45 d至75 d时,2.0℃和0℃处理果实出现腐烂症状,两者间腐烂率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5.0℃处理,同期这两个处理的果实硬度也明显下降;-0.7℃处理果实在整个贮藏过程中未出现腐烂症状,且贮藏至75 d时仍保持果实较高的硬度和总糖含量;但4个低温处理对李果实TA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综合考虑不同贮藏温度对黑宝石李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可将-0.7℃作为黑宝石李果实较适宜的贮藏温度。


星载雷达在多云多雨地区水稻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星载雷达在水稻遥感监测中的应用与研究。从水稻制图、水稻参数反演和水稻估产3个方面探讨了雷达遥感在水稻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针对当前研究的瓶颈,对多参数雷达数据在水稻遥感监测中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棉田烟粉虱成虫空间分布型与序贯抽样技术
《江苏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烟粉虱成虫在长江下游的江苏沿江棉区不同棉田(Bt棉和常规棉)的种群空间分布型,指导田间取样,本研究应用5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方法(Iwao回归法及Taylor幂法则),于2008年测定和分析了烟粉虱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烟粉虱成虫种群不论在Bt棉田还是在常规棉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均一致,8月1日之前和10月3日以后,烟粉虱成虫在3个不同品种棉田中都呈均匀分布;8月1日至10月3日期间,符合聚集分布的检验标准。本文还探讨了影响其聚集的原因,并利用分布型参数确定了棉田烟粉虱成虫的理论序贯抽样数。


CERES-Rice模型区域应用中遗传参数升尺度的一种方法
《中国水稻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升CERES-Rice模型中遗传参数的空间尺度,以适应区域性研究需要,以江苏省为例,在具有不同水稻品种生态类型的4个稻区各选5~6个样点,以稻区为空间尺度,利用每个样点4年(2001-2004年)县级统计水稻单产资料及同期同地的气象和土壤资料,结合江苏省各地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资料,采用试错法对CERES-Rice中8个遗传参数,特别是4个与产量相关的遗传参数分别进行了调试与确定(方法1,简称稻区尺度调试法),并与传统的其他3种升尺度方法,即代表性品种单点调试法(方法2)、县级尺度调试法(方法3)和超大尺度调试法(方法4)的模拟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方法1的模拟效果较为理想,各稻区模拟产量与统计产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均方根差值均小于9%。而其他3种方法的模拟效果均明显不如方法1。研究提出的遗传参数升尺度方法不仅适用于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研究,也可为作物生长模型在其他区域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ASAR数据与水稻作物模型同化制作水稻产量分布图(英文)
《遥感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出了利用雷达数据进行水稻估产的技术方法,并以ASAR数据为例,探讨了雷达数据在水稻估产中的可行性。首先利用ASAR数据进行水稻制图,从各时相ASAR数据中提取水稻后向散射系数。随后,基于像元尺度,采用同化方法,以LAI为结合点,将水稻作物模型ORYZA2000与半经验水稻后向散射模型结合,建立嵌套模型模拟水稻后向散射系数。选择水稻出苗期和播种密度为参数优化对象,利用全局优化算法SCE-UA对ORYZA2000模型重新初始化,使模拟的水稻后向散射系数值与实测值误差最小,并由优化后的ORYZA2000模型计算每个像元的水稻产量,生成水稻产量分布图。结果表明,水稻产量分布图能够描绘研究区水稻实际产量的分布趋势,但由于采用潜在生长条件模拟,模拟的水稻平均产量比实测平均值高约13%,验证点的水稻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为11.2%。由于半经验水稻后向散射模型存在对LAI变化不够敏感和对水层的简化处理,增加了水稻估产的误差。但从总体上看,利用该方法进行区域水稻估产是可行的,并为多云多雨地区的水稻遥感监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