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辣(甜)椒从苗期到成株期对黄瓜花叶病毒(泰国分离物)抗性评价(英文)
《江苏农业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评价14个来自中国和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泰国区域中心(ARC/AVRDC)的辣(甜)椒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对黄瓜花叶病毒(泰国分离物)的抗性。用DAC-ELISA检测病毒。苗期,VC16a表现高抗,其余13个辣(甜)椒品种病率为66.7%~100%,均归为感病品种。成株期,“VC16a”和“苏椒14号”2个辣椒品种表现抗病,病率均为8.33%;“苏椒2号”、“Bangchang”及“苏椒5号”表现中感,病率分别为33.33%、41.67%和50.00%;其余9个品种病率为58.33%~91.67%,表现为感病。14个辣(甜)椒品种用黄瓜花叶病毒(泰国分离物)接种后主要表现有6种症状:脉明,褪绿,斑驳,花叶,矮化和坏死。由于品种差异,苗期症状比较严重的苏椒14号和苏椒5号在成株期症状大为减轻,特别是抽出的新叶几乎没有病毒症状,而甜椒“Californiawonder”则相反,苗期植株表现重花叶,成株期出现了矮化、系统坏死的植株。还揭示了同一品种不同植株的不同症状、严重度与ELISA值之间的量化相关性。
关键词: 辣(甜)椒;黄瓜花叶病毒(泰国分离物);抗病性评价


石油污染对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的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中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土壤中不同石油污染量对氮矿化及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对土壤中有机氮的矿化没有显著影响,但减缓了硝化反应的进程。土壤经过10d的培养,在未污染的土壤中硝化细菌数量由1.6×103增加到1.6×106,而在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上,硝化细菌数量仅增加到6.3×104;增加试验前土壤硝化菌数量为2.6×106,加油培养10d后,硝化细菌数量下降了近90%。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氮素,矿化反应,硝化反应


棉铃虫寄主间“源—库”关系及棉田防治压力值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江苏淮南、淮北棉区棉铃虫寄主种类调查、适合性程度测定与不同代次棉铃虫寄主演替规律研究,明确了棉铃虫在棉区内众多寄主间“源—库”转换关系主要受寄主本身适合性程度与面积比例的影响。而棉铃虫在适宜与较适宜栽培寄主上的消长动态基本代表了整个棉区棉铃虫寄主间“源—库”转换关系。为量化寄主间“源—库”关系与优化棉铃虫防治决策,建立了寄主适合性综合指数、区域性综合容量指数与棉田棉铃虫防治压力值分析方法与估测模型。测定结果表明,淮北棉区棉田2~4代棉铃虫防治压力值分别为78.02%、22.04%与22.34%;而淮南棉区棉田2~4代棉铃虫压力值分别为64.02%、57.69%与84.10%。
关键词: 棉铃虫 寄主间“源-库”关系 适合性综合指数 综合容量指数 防治压力值


绿黄隆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
《江苏农业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玉米主根长水培生测法研究绿黄隆在土壤中的吸附性。结果表明,绿黄隆在供试的3种土壤中吸附性皆较弱,且吸附性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减弱。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吸附系数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粘性和阳离子交换量无关。绿黄隆淋溶性与吸附性相反。绿黄隆在3种土壤中的淋溶性皆较强。在酸性太湖水稻土中,淋溶深度为14~16cm,而在碱性高砂土和砂姜黑土中淋溶深度为24~26cm和26~28cm。绿黄隆淋溶的最大浓度深度为0~16cm,位于耕层土壤。回归分析表明,绿黄隆在3种土壤中吸附系数与淋溶的最大浓度深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9930*)。
关键词: 绿黄隆;吸附;淋溶;土壤


绿黄隆在三种土壤中的降解
《江苏农业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内,采用改进的玉米根长生测方法,定期测定一定温、湿度条件下绿黄隆在3种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对降解时间和残留剂量进行回归分析,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指数方程C=C0e-kt,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半衰期t1/2=ln2/k。实验结果表明,在25℃、25%温、湿度条件下,绿黄隆在太湖水稻土中降解最快,半衰期为1.6周;其次是砂姜黑土,半衰期为2.5周;高砂土中降解最慢,半衰期为13.3周。分析认为,土壤pH值和微生物量是影响绿黄隆降解的主要因素。高温灭菌土壤测得绿黄隆在砂姜黑土的灭菌土和未灭菌土中,半衰期分别为26.5周和2.1周;太湖水稻土的灭菌和未灭菌土中,半衰期分别为5.0周和0.9周。从而进一步证实,绿黄隆在太湖水稻土中以非酶水解和微生物活动共同降解,在碱性砂姜黑土中主要以微生物降解。探讨了绿黄隆在3种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建议长江流域碱性沙质土壤农区慎用或禁用绿黄隆。
关键词: 绿黄隆;降解;半衰期;土壤


光抑制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叶片的PSⅡ光化学效率和CO_2交换特性的差异
《中国水稻科学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了光抑制条件下两个水稻品种叶片的PSⅡ电子传递活性、D1蛋白量、叶绿素荧光Fv/Fm、净光合(PN)和光呼吸(PR)速率、碳酸酐酶(CA)、PEPC和RuBP羧化/加氧酶活性的变化,并对RuBP羧化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经光抑制处理后,耐光抑制品种02428较对光抑制敏感品种3037中D1蛋白净降解少、PSⅡ活性和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高,光抑制较轻;RuBP羧化/加氧酶活性和RuBP羧化酶的Km(CO2)和Vmax(CO2)值没有变化,且在品种间无差异。CA和PEPC活性出现诱导增高,尤以品种02428中活性诱导的幅度更高。CO2交换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在PN降低的同时,Pa/PN比值明显增加,品种3037的PR/PN比值比02428的更大。在水稻耐光抑制特性上,D1蛋白、CA和PEPC可能分别对PSⅡ光化学效率和CO2交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大豆抗花叶病品种类型、抗源开发与利用及鉴定配套技术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大豆抗病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抗源材料的挖掘、品种抗病性类型的利用及有关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大豆高产、优质、抗病育种提供依据。现已取得可喜的进展:1.分析了中国10个省(区)大豆产区病毒病源的主要组成和危害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了大豆抗病育种的主...


牛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研究
《中国兽医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安徽、河南两地黄牛犊腹泻粪样中分离出了3株能在MA-104细胞上稳定繁殖、继代的轮状病毒(标号为BRV007、BRV014及HN-7)。中和试验表明,该3株黄牛分离毒与北京奶牛毒BRV6555及国外参考毒株NCDV之间抗原性无差异,同属轮状病毒血清6型(或牛轮状病毒血清1型),在亚组抗原特异性上均为第Ⅰ亚组。用BRV014高代次(50代以上)细胞培养物(TCID50=10-6.5)于孕母牛产前3个月和1个月经肌肉免疫注射2次,可明显提高母牛初乳中的轮状病毒抗体,在产后20d,抗体滴度仍能维持在1∶64;临床观察,免疫母牛所产犊牛的腹泻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83.8%。
关键词: 牛,轮状病毒,腹泻


“九五”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初步明确了影响白背飞虱、稻瘟病、白叶枯病、稻螟等大发生的关键因子。研制出以神经网络、地统计、轨迹分析等方法与GIS相结合的水稻重要病虫害中长期预警系统,1997年在部分区域进行褐飞虱、白背飞虱、白叶枯病等病虫害发生实况试报,结果与实际相符。监测出国内主要稻区褐飞虱、稻瘟病菌、白叶枯病菌的种型动态,明确了褐飞虱生物型的变异规律:致害力在抗性品种上由弱变强,在感虫品种上由强变弱。评价、筛选出抗稻瘟病品种48个,抗源208份,抗白叶枯病品种3个,抗源33份;抗褐飞虱品种7个,抗源69份和抗白背飞虱品种2个,抗稻瘿蚊品种1个。研制出水稻种衣剂、B-916微生物制剂、“健秧宝”种子处理剂等高效低毒,实用性强的新药剂,并已在实验区大面积示范推广。研究了稻田生态中重要天敌的控害作用和中性昆虫的主要种类,并提出了保护利用天敌的措施;修订褐飞虱防治指标2项,初步制定出区域性病虫害综防集成配套技术。
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的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棉纤维分化和发育的几个重要阶段测定胚珠及纤维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细胞分裂素(ZRs)3类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发现:开花前3天(即棉纤维细胞起始时期)IAA和ZRs的含量相当高;花后5~15天(即纤维伸长高峰期)GA3的含量处于快速增长期;花后15~35天(即次生细胞壁加厚期)IAA的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胚珠中各内源激素的含量显著高于纤维中的含量。由此可知,棉纤维的分化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共同作用;GA3促进纤维的伸长,ZRs抑制纤维的伸长;促进纤维次生壁形成的重要因素是IAA。
关键词: 棉纤维;发育;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