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20万羽蛋鸡规模化生产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

农业工程学报 199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我国规模化蛋鸡生产的总体水平现状以及对禽蛋需求的增加,设计基于数据库、专家系统和自动化监控技术的规模化蛋鸡场生产管理系统,探索建设养鸡生产网络信息系统的技术和方法。在已有系统基础上,将科学计算、数据分析、绘图处理、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监控技术集成于一体,为提高我国规模化蛋鸡企业生产水平、科学饲养与鸡病防治,提供早期预测和专家咨询,为管理人员提供蛋鸡生产动态管理及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自动化,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蛋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论亚洲栽培粳稻的起源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物考古学方法在苏州阳澄湖畔的草鞋山遗址发掘出距今6000年前的古稻田,以此为追根求源的理论依据,论证了亚洲栽培粳稻的起源;探查分析研究与考古发掘出的这一古稻田比日本福冈县板付遗址发掘出的古稻田早3500年左右,证实了稻作起始于中国;亚洲栽培稻种的演化也并非是由籼型野生稻进化为栽培籼稻,再由籼稻进化成粳稻的一元论之说。

关键词: 栽培粳稻;稻作起源;古稻田;生物考古学;植物蛋白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香粳新品种——苏香粳1号

江苏农业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香粳1号”原编号为“S015”,由太湖地区农科所于1988年从“新香糯3007”/“单125”的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1991年该所鉴定结果,苏香粳1号单产达10200kg/hm2,较对照“秀水04”增产7.5%;1996年苏州市优质稻品种比较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dvances of Mammalian Embryo Biotechnology in China

江苏农业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虽然动物胚胎移植在上世纪末首次获得成功,但在1950年之前并未被引起重视。该领域中95%以上的文献是近30年发表的。70年代以来不仅在实验室研究此类技术,而且已将其应用于家畜的改良和生产。尤其是在北美,已建立了许多商业性的胚胎移植机构。中国的胚胎移植研究及其发展较晚,首次胚胎移植成功的记录是在1973年。结合卵母细胞和胚胎体外操作,使这一技术衍生出了更多的新技术。近10余年来,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受精、显微授精、卵母细胞激活与孤雌发育、胚胎分割、细胞核移植、胚胎性别鉴定、卵母细胞和胚胎保存以及转基因动物等方面,中国已得到迅速发展。这些配子和胚胎的体外显微操作技术已形成了系统的胚胎工程学。文章将对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作一简要论述。

关键词: 哺乳动物;胚胎;体外显微操作;生物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组轮状病毒研究动态

江苏农业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概述了有关A组轮状病毒的病原特性、基因组结构、病毒蛋白、诊断、血清分型、基因工程等方面国内外研究情况。A组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是引起婴幼儿和多种幼龄动物严重胃肠炎的重要病原之一。基因组由11个片段的双股RNA组成,分别编码11种病毒蛋白(6种结构蛋白和5种非结构蛋白)。轮状病毒的诊断方法有多种,其中电镜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核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3种方法最为常用。轮状病毒有两套血清学分类系统,目前已知至少有14个G型、18个P型。当前人们已将VP4、VP7在大肠杆菌、痘病毒、腺病毒、杆状病毒中表达成功。

关键词: A组轮状病毒;研究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营养水平对三个地方品种鸡生长性能及屠体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饲养试验、屠宰测定和肉质分析的方法比较了3种不同营养水平饲粮对地方品种鸡(“泰和鸡”、“黑羽乌骨鸡”、“中型黄鸡”)生长性能和肉质的影响。各品种鸡被随机分成3组(Ⅰ、Ⅱ、Ⅲ),分别饲喂高、中、低3种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饲粮。结果表明,含较高能量和蛋白质的Ⅰ组饲粮可提高黑羽乌骨鸡的增重速度,在4周龄前尤其明显;泰和鸡4周龄体重Ⅰ组、Ⅱ组显著高于Ⅲ组(P<0.05);中型黄鸡的增重以饲喂中等营养水平日粮的Ⅱ组稍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3个品种试验鸡的饲料转化率都以使用高营养水平的Ⅰ组日粮最优,单位增重耗料最少、单位增重花费的饲料成本也最低。饲粮营养水平对肉质有一定影响,低能低蛋白饲粮组鸡的肉质优于高能高蛋白日粮组鸡,各组试验鸡的肉质测定值均在优质鸡肉质标准范围之内。

关键词: 地方品种鸡;饲粮营养水平;增重;屠体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4)C标记秸秆碳素在淹水土壤中的转化与平衡

江苏农业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密闭培养法,于30℃恒温箱中对14C标记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在淹水红壤及变性土中14C与12C间的转化与平衡进行了示踪研究。培养期为112天。结果表明:秸秆碳和土壤原有碳的分解以前期为快(尤其是淹水后3~7天),以后逐渐减慢,至112天时,秸秆碳在土壤中的分解达54.20%~55.40%,分解速率常数为6.69×10-3d-1~7.06×10-3d-1,半衰期为98~104天。不同秸秆碳在不同土壤中的分解差异不大,显示土壤类型和秸秆种类对秸秆的分解状况影响不明显。土壤原有碳矿化特征表明变性土中12CO2释放量始终大于红壤,虽然加秸秆处理土壤中存在着微弱的正激发和负激发(激发率小于5%),但这些处理都出现了秸秆碳的净积累。至112天时,土壤原有碳仅分解6.76%~8.33%,分解速率常数为(5.88~7.37)×10-4d-1,半衰期为2.58~3.23年。

关键词: ~(14)C标记秸秆;淹水土壤;碳素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虫啉防治稻飞虱等害虫的毒理和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1~1997年系统研究了吡虫啉防治稻飞虱、多种作物蚜虫、稻象甲、稻瘿蚊、梨木虱、柑桔潜叶蛾等30余种重要害虫及7种病毒病的毒理、应用策略和技术,在19个省(市、区)示范应用339.2万hm2,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6.94亿元,投入产出比达131,降低我国防治稻飞虱、蚜虫等用药量的80%~95%,并取得从毒理到应用技术多方面的创新。揭示了吡虫啉作用动力学过程中独特的正反馈机制,与害虫中枢神经受体低能态高度竞争性结合的热力学机制,显著的正温效关系,对家蚕无薰蒸毒性以及在植株中的内吸传导特性等。首创吡虫啉低量使用技术,为国外推荐量的1/10~1/6,发现其高效防治稻瘿蚊、二化螟、小猿叶虫、梨木虱、恶苗病等,发展吡虫啉应急防治稻飞虱高龄种群、种子处理综合防治水稻前中期多种病虫害等关键技术。

关键词: 吡虫啉;毒理;应用技术;害虫;病毒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东部样带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粮食生产对策的模拟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在两种CO2有效倍增气候变化情景下进行作物模拟试验以及应用有关农业气候指标进行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中国东部样带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粮食生产对策。在研究区域的北部与南部,分别采用UKMO和GISS情景进行作物模拟试验,作物模型采用的是在研究区域的23个样点经广泛检验的CERES模型系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粮食生产仍有回旋余地和多种适应性对策可供选择,包括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种植制度、调整品种布局、改善灌溉条件、引进和培育新品种、调整种植日期等。所有这些在模拟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为制定中国今后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战略与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东部样带;粮食生产;适应性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沿海地区棉田杂草草害分布及其发生规律

江苏农业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杂草群落和草害的数量研究方法,对江苏省沿海地区棉田杂草草害和群落的发生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定量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棉田杂草群落主要有两大类型:马唐+铁苋菜+狗尾草+刺儿菜杂草群落分布发生于旱连作棉田;稗+马唐+千金子+鳢肠杂草群落分布发生于水旱轮作棉田。这种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耕作制度的差异引起土壤水分含量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杂草群落结构所致。

关键词: 棉田杂草;杂草群落;草害发生规律;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