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棉花黄萎病菌液体培养过程中有关pH值问题初探

江苏农业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就棉花黄萎病菌液体培养过程中有关pH值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H值为4.8~5.0的查皮克培养基不但高压蒸气灭菌后不会产生沉淀,而且是比较适宜于黄萎病菌发挥正常产毒功能的培养基。另外,pH值在4.8~6.8范围内的查皮克培养基培养黄萎病菌15~21天后,其粗滤液pH值表现为上升趋势,并且在该pH值范围内,黄萎病菌的产毒量与培养基pH值不存在直接联系。文章最后对黄萎病菌在液体培养过程中培养基pH值变化的可能机制作了讨论。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菌;液体培养;pH值;查皮克培养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薄荷离体培养、无性系变异与经济性状改良的初步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薄荷品种“73-8”幼嫩茎段为外植体,在添加不同比例NAA和BA的B5培养基上进行细胞脱分化、植株再生和微繁殖。73-8的愈伤诱导率约90%,植株再生频率约5%,共获150个无性系。田间观察表明,无性系在单株鲜重、开花期、分枝数和落叶对数等农艺性状上存在广泛变异,在出油率和含脑量上亦有较大变异,同时出现一些较好株系。头刀最高出油率比对照(原始73-8)提高近3倍,二刀最高出油率比对照提高27.77%;头刀最高含脑量比对照提高10.86%,二刀最高比对照提高8.16%。

关键词: 薄荷;离体培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经济性状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PU-30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效果与作用

作物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4PU-30喷施抽穗后10天的杂交水稻植株,可显著延缓叶片衰老,表现为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的降解明显减缓。同时,明显抑制衰老期间叶片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和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物丙二醛(MDA)增加,表明4PU-30延缓叶片衰老与调节活性氧代谢有关。4PU-30还能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果糖1,6-二磷酸酯酶(FBPase)活性,促进籽粒灌浆和干物质积累,增加粒重和产量。

关键词: 4PU-30 活性氧清除剂 光合速率 干物质积累 杂交水稻叶片衰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茎尖分生组织在微粒轰击法基因转化中的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棉花茎尖分生组织易于再生成完整植株的特点,结合使用基因枪轰击法将CPTI基因导入棉花茎尖分生组织。经过再生、筛选等培养过程已获得若干卡那霉素抗性株。棉花品种、棉株茎尖的发育天数及茎尖附带的下胚轴长度等对转化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筛选的起始时间、培养基的转换时间及卡那霉素的浓度梯度等因素对筛选效果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 棉花茎尖分生组织;基因转化;微粒轰击;植株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虫基因的构建及转基因抗虫棉的研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虫基因的构建及转基因抗虫棉的研制进展黄骏麒(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ConstructionofInsect┐resistantGenesandResearchProgressofInsect┐resistantCoto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稻机动细胞硅酸体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地描述水稻叶片机动细胞硅酸体的形态特征及其在籼、粳亚种间的差异,对来自我国的52个地方品种和65个改良品种以及来自亚洲各国的97个地方品种硅酸体的长、宽、厚和形状系数b/a4个形态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硅酸体的4个形态性状可以简单地用第1和第2两个主成分表示,并把这两个主成分分别定义为“大小因子”和“形状因子”。两个主成分对4个形态性状总变异的贡献率为84.10%~89.52%,其中47.55%~71.94%的变异来自硅酸体的大小因子。同时,大小因子和形状因子恰好可以用于描述机动细胞硅酸体形态在籼、粳亚种间的变异,根据主成分进行籼粳判别的效率可达85%~90%。3组水稻样本的分析结果趋势一致,表明用主成分进行籼粳判别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

关键词: 栽培稻;机动细胞;硅酸体;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籼粳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株型结构及其理想型研究Ⅲ.若干高产品种的株型及冠层结构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近期育成的若干高产品种(系),研究前期营养生长基础、花期前后株型演变及成熟期冠层结构差异。干物质积累量宁杂1号始终占优势,92—7—58前期弱后期强,宁油10号和荣选长势一直较弱。宁杂1号干物质的分配较为合理,各生育期生长中心的转移较快,宁油10号营养物质利用率高。总光合面积指数,宁杂1号亦占优势,其最大值出现在花后期。成熟期宁杂1号结角层分布偏上,92—7—58偏下,而宁油10号较分散。宁杂1号属于多枝多角、小粒、高产的优势型品种,宁油10号属于少枝少角、大粒、多粒、高产的经济型品种,油菜育种以选育优势型和经济型品种为宜。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高产品种,株型,冠层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毒支原体人工发病封闭模型的建立

江苏农业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透明塑料隔离器中,分别制造30~100mg/L的氨环境,观察其对SPF“来杭鸡”的应激反应,结果氨浓度在85mg/L以上时,鸡群发生严重伤害,而氨浓度在50mg/L以下时则缺乏明显应激。氨环境作应激因素,对30日龄无特定病原SPF鸡以鸡毒支原体强毒株作人工发病,12天后检查气囊病变,发病率为75%(3/4);以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支病毒(IBV)弱毒诱导,人工感染发病率为50%(2/4);经NDV、IBV弱毒诱导和70mg/L的氨应激的联合作用,MG人工感染的致病率达100%(7/7)。由此在隔离器内初步建立了鸡毒支原体人工发病的封闭模型。

关键词: 鸡毒支原体;模型;氨;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飞虱对甲胺磷和噻嗪酮代谢抗性的生化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者分析了褐飞虱对噻嗪酮、甲胺磷的代谢抗药性。室内生物测定显示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性与虫体酯酶活力升高有关,而对噻嗪酮的抗性则主要是由于多功能氧化酶活力的提高。褐飞虱的个体酯酶活力测定表明,甲胺磷抗性群体中的酶活力中等以上的个体频率明显增加,达26.08%,比对照种群提高14.65%;噻嗪酮抗性群体显示相似趋势,但酶活力中等以上的个体频率增幅较小,为20.74%,比对照提高9.31%。说明褐飞虱对这两种药剂的代谢抗性机制存在差异。

关键词: 褐飞虱 甲胺磷 噻嗪酮 代谢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外光B辐射增强对小白菜膜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白菜品种矮脚黄生长在光照培养室内,在以0.0、13.0kJm-2d-1(模拟臭氧浓度下降20%时的UV-B强度)的紫外光B(UV-B280~320nm)进行4d与7d的照射处理,研究UV-B对小白菜叶片内的类黄酮和膜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UV-B辐射诱导了小白菜叶片内吸收UV的类黄酮化合物的积累。同时UV-B辐射降低小白菜叶片内抗坏血酸的含量,13.0kJm-2d-1的UV-B辐射显著抑制了小白菜叶片内过氧化氢酶和SOD酶的活性。同时UV-B辐射导致小白菜叶片内丙二醛的积累。UV-B辐射对以上生化指标的影响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深。上述结果表明,UV-B辐射加深了小白菜的膜脂质过氧化作用,而吸收UV的类黄酮的积累并不能完全缓解UV-B的伤害。

关键词: 小白菜,紫外光B类黄酮,抗坏血酸,膜脂质过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