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庙岛群岛海域夏季东亚江豚分布与集群特征

海洋环境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是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级。在重点海域开展东亚江豚生态本底调查(如种群分布、集群特征等),对于制定濒危鲸类保护和管理措施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采用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对夏季庙岛群岛海域东亚江豚的分布和集群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发现,夏季东亚江豚在该水域呈不均匀分布,其分布密度整体上为从西至东降低。其中,砣矶岛至南北隍城岛一线以西区域是密度最高的水域,这一区域也是人类活动干扰程度最低的区域。此外,东亚江豚集群模式主要以小群体为主,93.55%的群体由1~2头个体组成。本研究填补了近些年庙岛群岛海域东亚江豚分布与集群特征本底信息的空白,为探究黄渤海水域东亚江豚的种群分布与集群特征、栖息地选择偏好和影响因素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东亚江豚保护政策的制订与实践提供了科学支撑。

关键词: 被动声学调查 东亚江豚 分布 集群 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益生菌对生物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污染问题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其持续暴露会带来严重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问题.这些污染物具有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生物体和环境中存在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毒性以及较强的长距离迁移的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积累会引起生物体的氧化应激和免疫损伤,破坏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结构,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益生菌能够维持宿主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与稳定,有效提高生物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细胞的活性.益生菌已被证明能够减少宿主体内污染物的积累、提高宿主的免疫功能和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降低污染物引起的毒性作用.因此,本文综述了益生菌对生物体内持久性污染物和重金属毒性的调节作用,旨在为污染物的消减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 益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脉红螺Rapana venosa变态过程中自噬与凋亡研究

海洋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噬与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主要形式,参与昆虫与两栖类动物的变态,并在旧器官的退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软体动物变态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变态过程中自噬与凋亡的表达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药理学手段对脉红螺幼虫变态时期的自噬与凋亡进行了诱导和抑制.组织细胞学结果显示,在变态开始后,脉红螺幼虫面盘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发生遵循严格的时序性关系,自噬的发生先于凋亡的发生;分子表达定位结果显示自噬与凋亡首先发生在脉红螺幼虫面盘的纤毛细胞中;对脉红螺变态时期进行自噬与凋亡的诱导和抑制后发现,面盘细胞中高水平的自噬会诱导凋亡发生,高水平的凋亡则会抑制自噬的表达.除此之外,脉红螺变态时期自噬与凋亡的诱导有助于脉红螺完成变态.这说明在脉红螺幼虫变态过程中,自噬对面盘进行充分利用后会诱导凋亡产生,自噬与凋亡协同作用使面盘退化.该结果有助于软体动物变态机制的研究,为自噬与凋亡在软体动物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见解.

关键词: 自噬 凋亡 脉红螺 变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生理响应及转录组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通过测定内脏团中毒素的蓄积含量、氧化应激酶活性及其基因转录调控变化,探究栉孔扇贝暴露于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PSTs)的初期应激响应机制。结果显示,PSTs在内脏团中迅速蓄积,实验第6天时毒素含量最高,实验第30天时毒素残留量高达62.4%;PSTs引发栉孔扇贝体内脂质过氧化,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著应激(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组织病变,发现空泡化、染色质聚集和核质固缩等结构损伤。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细胞凋亡和谷胱甘肽代谢解毒通路显著应激上调,映射ALOX5、Af GST-σ11、caspase-8及Bax 4个关键转录因子。综上可知,除抗氧化应激外,栉孔扇贝可激活特征性细胞凋亡和以谷胱甘肽解毒代谢反应抵抗PSTs毒性作用。本研究可为深入探索栉孔扇贝应激与代谢PSTs的特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栉孔扇贝 生理响应 细胞凋亡 转录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潜山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反演实验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形态拓展孔隙、裂隙并存理论描述了介质中孔隙与多形态裂隙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现已被用于岩石的孔隙结构反演.利用实验室加压条件下干燥和流体饱和岩石的纵、横波速测量数据,联合反演了潜山储层岩石的孔隙纵横比谱.反演结果表明:随着有效压力的增加,裂隙元素的纵横比减小,小纵横比裂隙的闭合降低了裂隙密度,导致低压段的弹性波速度显著增大.同时,在双对数刻度下,孔隙度与孔隙纵横比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孔隙结构指数随总孔隙度单调增加,此关系可用于判别潜山储层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不仅为潜山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分析方法提供了实验验证,而且给出了一种潜山储层有效性的辅助判别方法.

关键词: 岩石物理 裂隙密度 裂隙纵横比 孔隙分布谱 实验室测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镜蛤连云港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

水产科技情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给日本镜蛤(Dosinia japonica)连云港群体人工选育提供理论测度数据,于 2020 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地区随机选取 104 枚野生日本镜蛤,对其壳高(SH)、壳长(SL)、壳宽(SW)、壳顶至壳前长(a)、壳顶至壳后长(b)、韧带长(c)等 6 个形态性状指标和湿体质量(W)、软体部质量(WM)等 2 个体质量性状指标进行了测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日本镜蛤的各个形态性状和体质量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壳高、壳宽与湿体质量和壳高、壳长与软体部质量的相关系数值均显著高于其他性状与之的相关系数值;壳宽对湿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壳高对软体部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壳宽、壳高分别是决定湿体质量和软体部质量的重要形态性状;形态性状对湿体质量和软体部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W=-225.836+1.480SH+1.025SL+ 4.920SW(R2 =0.867)和WM=-26.473+0.348SL+0.507SW(R2=0.358).

关键词: 日本镜蛤 形态性状 体质量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鳍马面鲀与许氏平鲉杀鲑气单胞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8年和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一养殖场工厂化养殖的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发病死亡,主要症状为嘴部溃疡、红肿和出血。从发病鱼内脏中均可分离到大量形态一致的优势菌,分别命名为2018TS-1和2019SS-1,分离菌株经16S rRNA测序、生理生化鉴定和vap A基因分析确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masoucida)。人工感染结果显示,2018TS-1和2019SS-1分别能引起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的死亡,被感染鱼呈嘴部红肿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其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78×105和0.89×10~5 CFU/尾。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国内工厂化养殖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病例,是目前人工养殖绿鳍马面鲀的首个疾病报道,也是继大西洋鲑(Salmo salar)、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等品种后,在山东省海水养殖鱼类中再次发现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感染。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的感染宿主范围,也为绿鳍马面鲀和许氏平鲉养殖的病害防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许氏平鲉 细菌鉴定 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人工集鱼装置(FADs)的集鱼特性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鱼类在人工集鱼装置(FADs)周围的集群特性,基于2021年我国金枪鱼围网船在中西太平洋的回声探测浮标数据,对FADs投放后鱼类首次到达FADs的时间以及聚集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探究.利用U检验和H检验分析了鱼类首次到达FADs时间的差异性,利用广义加性混合模型(GAMMs)分析了金枪鱼类聚集生物量随FADs海上漂流时间和漂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①鱼类首次到达FADs的时间为(8.9±9.0)d,其中金枪鱼类为(3.8±4.2)d,非金枪鱼类为(16.0±8.9)d;②金枪鱼类在不同水下长度FADs下的首次到达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而非金枪鱼类无显著差异;③金枪鱼类在FADs周围的聚集生物量随FADs海上漂流时间呈现动态变化,约在其投放后第25天到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④金枪鱼聚集生物量随着FADs漂流速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⑤随机效应表明,水下长度为80 m的FADs下金枪鱼类聚集生物量一般最高,其次是60 m,90 m最低.研究表明,FADs投放后金枪鱼类往往先于非金枪鱼类到达,其首次到达时间与FADs的水下长度有关;具有较浅水下长度和缓慢漂流速度的FADs类型更易于吸引金枪鱼类在其周围聚集,同时,FADs投放后金枪鱼类逐渐聚集,生物量约在1个月时达到峰值,这可能反映了FADs投放后的最佳捕捞时机.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随附鱼群在FADs周围的行为模式,为设计开发高效生态友好型FADs、优化投网策略及制定针对随附鱼群的养护管理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金枪鱼 围网 人工集鱼装置 随附鱼群 广义加性混合模型(GAM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水产养殖装备发展现状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产养殖装备是高效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技术支撑.基于养殖装备、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多学科协同发力的智慧水产养殖模式已成为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与重要抓手,这也对水产养殖现有装备及其相关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智能化要求.本文梳理了池塘、工厂化、网箱、筏式和底播养殖等 5 种主要养殖方式装备发展现状,从数字化和智能化角度分析了环境监测、对象感知、饲料投喂、分级计数等养殖环节中常用装备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制约我国水产养殖智能装备与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水产养殖装备与技术发展的新思路,旨在实现我国从水产养殖大国向水产养殖强国的历史转变.

关键词: 水产养殖 装备 机械化 自动化 智能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镜检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铜锈环棱螺胃含物分析

淡水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养殖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采用镜检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胃含物情况。结果显示:铜锈环棱螺的摄食率为86.87%,其胃含物以浮游植物和碎屑为主,其中胃内主要的食物成分是小球藻(Chlorella)和裸藻(Euglena),后肠中则以隐藻和颤藻为主;铜锈环棱螺胃内微生物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等23门和盐单胞菌属(Halomonas)、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肉杆菌属(Carnobacterium)等88属组成,其中真菌类群主要由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等5门和马拉色氏霉菌属(Malassezia)、曲霉菌属(Aspergillus)、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50属组成。研究结果可为铜锈环棱螺饵料生物学和生态食物网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开展其人工养殖提供基础生物学基础。

关键词: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胃含物 高通量测序 显微镜镜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