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水流速度对饥饿期中华绒螯蟹亲蟹能量代谢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蟹放流时的生态需求特征,利用Loligo systems装置测定饥饿期亲蟹的耗氧率和饥饿状态下最大耐流速度,并对不同水流速度处理1h后测定亲蟹的肌肉、肝胰腺和鳃组织的琥珀酸脱氢酶(SDH)、丙酮酸激酶(PK)和己糖激酶(HK)活性.结果显示:在饥饿4 d后,亲蟹耗氧率趋于稳定,不同水流速度下亲蟹耗氧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亲蟹最大耐流速度为40 cm/s.肌肉和鳃中SDH活性在20 cm/s和30 cm/s水流速度下明显高于静止组;肌肉中PK和HK活性以及肝胰腺中PK活性在各流速组明显高于静水组.因此,在亲蟹人工放流时可选择水流速度较慢且食物充足的水域进行放流,减少自身能量的消耗,有效提高存活率.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水流 饥饿 耗氧率 能量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风中心区域亮温空间扰动特征研究及台风定位应用

自然灾害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台风是一种复杂且灾害性强的天气系统,实现对台风的快速、准确定位能够为台风路径预报和台风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对于有眼台风相关算法较为成熟且精度较高,但对于无眼台风定位算法精度不高.根据风应力散度,旋度与顺风方向海表面温度梯度和侧风方向海表温度梯度的扰动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提出了一种亮温扰动算法,该方法首先计算远红外亮温梯度的散度、旋度,再使用散度和旋度计算扰动值,通过计算和分析台风中心区域亮温扰动特征得知,台风眼区理论总亮温扰动量为零,可以通过最小扰动值像素位置来进行台风中心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8个像素的半径范围内利用最小扰动值进行台风定位,定位结果与最优路径数据集比较,平均误差均小于12 km,在3个像素以内,能够准确地定位台风中心,为台风预报和定强提供帮助.

关键词: 台风 亮温扰动 风云四号A星 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裂腹鱼类系统进化及高原适应性研究进展

湖泊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裂腹鱼类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群鲤科鱼类,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由原始的鲃亚科鱼类逐渐演化为适应于寒冷、高海拔和急流等恶劣环境的一个自然类群,其共同特征是肛门和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列特化的鳞片(臀鳞),具有生长缓慢、性成熟晚、寿命较长、繁殖力低等生活史特征.裂腹鱼类是四倍体起源,多倍体化事件在其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裂腹鱼类特殊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遗传结构和生活史对策使其成为研究多倍体鱼类和高原适应机制的重要材料,并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合分类学、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遗传学和生物学等领域,重点从考古学和系统学等多角度对裂腹鱼类的起源与进化进行论述,基于转录组学阐述裂腹鱼类高原适应的分子机制,较为全面地总结了高原多倍体鱼类的系统进化及极端环境适应.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裂腹鱼类 生物地理学 系统进化 高原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远洋渔船机舱火灾场景下的船员逃生仿真研究

中国航海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我国远洋渔船数量的不断增多,事故数量也呈上升趋势,火灾事故所造成的各类损失排在所有事故的首位。为研究远洋渔船机舱火灾场景下船员的逃生问题,提高船员的逃生效率。项目组建立船舶火灾安全评判标准;引入专业的火灾仿真软件PyroSim对某远洋渔船机舱火灾进行仿真研究,得到可用安全逃生时间(ASET);利用人员应急疏散软件Pathfinder对船员逃生过程进行可行、有效的优化,得到必须安全逃生时间(RSET);对比两组时间评判船员能否安全逃生。研究结果表明:船员的ASET为154 s,增加斜梯后船员的RSET为144 s,即经过优化后,船员在机舱发生火灾时可安全撤离。该结果对控制火灾的蔓延、制定消防策略和规划人员安全疏散通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远洋渔船 船舶机舱 火灾仿真 船员逃生仿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氧胁迫对大菱鲆血液学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及鳃组织影响的性别差异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在低氧胁迫下的生理反应是否具有性别差异,本研究选取规格相似的雌性[(169.95±13.55)g]和雄性[(170.08±19.02)g]大菱鲆,明确了其临界氧分压(critical oxygen tension,Pcrit)下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分析了低氧胁迫和恢复正常溶解氧条件下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气体交换率、呼吸频率和鳃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雌雄大菱鲆在Pcrit时溶解氧浓度分别为(3.34± 0.23)mg/L和(3.22±0.17)mg/L,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低氧胁迫6 h后,雌雄大菱鲆血浆皮质醇(cortisol,COR)浓度,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雌性大菱鲆白细胞数目(white blood cell,WBC)均显著升高(P<0.05),且CAT、GSH-Px活性和MDA含量变化出现显著性别差异(P<0.05),COR浓度、CAT与GSH-Px活性及MDA含量变化均与时间和性别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低氧胁迫6 h后,雌雄大菱鲆的气体交换率、呼吸频率、鳃小片长度、间距和周长显著增加,而鳃小片宽度显著减小(P<0.05),雌雄大菱鲆鳃小片末端杵状和基质增生变化显著增多(P<0.05),但无显著性别差异.恢复正常溶解氧12h后,上述各项检测指标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P>0.05).本研究表明,在低氧胁迫条件下,雌雄大菱鲆在血浆CAT、GSH-Px活性和MDA含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大菱鲆通过提高肝脏抗氧化酶活性来缓解机体因低氧胁迫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同时增加了呼吸频率和气体交换率,并伴随着鳃组织形态学变化来提升机体对氧气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从而增强其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且雄性大菱鲆较雌性更耐低氧.

关键词: 大菱鲆 低氧胁迫 血液生理生化 抗氧化能力 鳃组织形态 性别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区拖网渔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拖网是南海区海洋渔业生产最重要的渔具,拖网渔业在南海区海洋渔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南海区拖网渔船数量从1986年的6 730艘增长至2003年的14 599艘,随后减少,2010年后基本维持在9 000艘左右;其总吨位在212 864~876 045 t波动,呈显著上升趋势;而总功率从1986年的440 438 kW上升至2005年的1 735 173 kW,之后呈下降趋势。1986—2020年单船平均吨位和功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拖网渔船产量在59.24×10~4~181.66×10~4 t之间波动,占南海区总捕捞产量的38.35%~62.96%,呈逐年下降趋势;单位功率和单位吨位的产量分别在0.72~1.40 t和1.18~3.90 t之间波动,1999年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根据8种重要经济鱼类幼鱼占比统计结果,1992—2020年底拖网渔获物中幼鱼生物量占比均值为24.35%~84.28%,数量占比均值为40.09%~89.84%,其中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幼鱼比例最高。鉴于拖网渔业选择性不强,对幼鱼资源及海洋环境影响较大,建议逐步压减拖网渔船规模,严格执行网目尺寸和可捕规格制度,引导渔民使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作业方式,以利于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拖网渔业 南海区 捕捞 幼鱼 发展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健康高效培育大宗淡水鱼乌仔技术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培育好优质健壮的大宗淡水鱼乌仔(全长2~3厘米)是关键,关系到苗种是否能较好满足淡水增养殖生产企业保供稳供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笔者根据产业调研情况结合近年来养殖实践,总结了新时代池塘健康高效培育大宗淡水鱼乌仔技术,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ycleGAN和注意力增强迁移学习的小样本鱼类识别

农业机械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围绕水产养殖水下目标精准识别的产业发展需求,针对小样本目标识别精度低、模型算法场景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循环对抗网络(Cycle constraint adversarial network, CycleGAN)样本扩增和注意力增强迁移学习的小样本养殖鱼类识别方法。利用水下采样装备收集实际养殖场景和可控养殖场景大黄鱼图像,并以可控场景图像作为辅助样本集。利用CycleGAN为基础框架实现辅助样本到实际养殖场景图像的迁移,并提出一种基于最大平均差异(Maximum mean discrepancy, MMD)的迁移模型损失函数优化方法。在迁移学习阶段使用ResNet50为基础框架,并引入SK-Net(Selective kernel network)注意力机制优化模型对不同感受野目标的感知能力,提升模型对无约束鱼类目标的识别精度。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效提升了小样本鱼类目标的识别能力,鱼类识别召回率达到94.33%,平均精度均值达到96.67%,为鱼类行为跟踪和表型测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大黄鱼识别 循环对抗网络 注意力增强 SK-Net 迁移学习 注意力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耳石几何形态测量学的长江安徽江段刀鲚群体识别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安徽江段刀鲚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尝试识别不同群体,研究选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手段,对不同年份采于长江安徽安庆、铜陵江段长颌鲚和短颌鲚2种生态表型的5个群体刀鲚矢耳石形态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12个地标点,将其坐标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经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使其耳石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显示,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地标点中多为Ⅱ类地标点,其贡献率为69.48%,说明Ⅱ类地标点是耳石形态差异的主要来源.5个群体刀鲚判别分析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5.6%,表明这些刀鲚群体耳石形态的差异总体显著.这种差异显著性尤其存在于长颌鲚与短颌鲚生态表型间及长颌鲚和短颌鲚不同群体间,显示出刀鲚不同生态表型分化及其群体间差异性已可体现在耳石的形态特征上.上述发现可为长江十年禁渔前后安徽江段刀鲚群体组成和群体差异性的客观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耳石 地标点 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 群体 长江安徽江段 刀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鱿鱼胴体肉热加工特性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加热漂烫温度下2种鱿鱼热加工特性的变化,将鱼块中心温度加热到50、60、70、80、90、98℃,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蒸煮损失、色泽、质构、水分分布、SDS-PAGE和微观结构等指标探究不同加热温度对2种鱿鱼胴体肉品质的影响,并分析了可溶蛋白含量与鱼肉品质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阐述鱿鱼胴体肉加热过程中品质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DSC显示2种鱿鱼在40~45℃和74~78℃有2个变性温度带,结合SDS-PAGE和扫描电镜结果可知,70℃后,鱿鱼肉蛋白基本变性。随着温度的升高,2种鱿鱼的蒸煮损失、L*、b*、白度值、弹性呈上升趋势;硬度、咀嚼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同加热温度,秘鲁鱿鱼的蒸煮损失、a*值、硬度和咀嚼性显著高于北太平洋鱿鱼(P<0.05);2种鱿鱼的L*、白度值和弹性总体上无显著差异(P>0.05)。水分分布表明,与北太平洋鱿鱼相比,秘鲁鱿鱼持水性更差。

关键词: 加热温度 北太平洋鱿鱼 秘鲁鱿鱼 品质 热加工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