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环境因子对3种不同作业类型鲣CPUE的影响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鲣(Katsuwonus pelamis)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世界金枪鱼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资源丰度受多种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为探明降水对不同鲣群体资源分布及变动的影响机制,利用2017—2019年毛里塔尼亚海域双拖渔业数据、2018—2020年中西太平洋围网渔业数据和2010—2020年美洲热带金枪鱼委员会网站记录的延绳钓渔业数据,结合降水、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和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等环境数据,通过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分析鲣的3种不同作业方式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时空分布及其与降水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月份对双拖和延绳钓作业方式鲣CPUE的影响显著(P<0.05);纬度对3种鲣作业方式的CPUE均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降水对双拖和围网作业方式鲣CPUE分别存在极其显著性(P<0.001)和显著性(P<0.05)影响,且影响趋势较为一致,即这2种作业方式中高CPUE出现在较为适宜的降水范围内,然而降水对鲣的延绳钓CPUE的影响并不显著;SSS和SST对鲣的3种作业方式CPUE影响显著(P<0.05)。因此,在今后分析环境因子对渔业CPUE的影响效果时,建议将降水放入常规海洋环境因子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素复合抗菌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生物污染导致的各类食源性疾病频繁爆发,不仅威胁公众健康,还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将天然生物抗菌剂应用于食品包装中制备复合抗菌膜,可以阻止微生物繁殖,增加食品货架期。该文通过京尼平将抗菌肽乳酸链球菌素和壳聚糖交联制备复合抗菌膜,并对其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和抗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抗菌膜中,随着京尼平和壳聚糖质量比的增加,抗菌膜颜色加深,孔隙增大,孔隙数量增加;随着京尼平含量增加到5.00%,抗菌膜的溶胀率从(425.71±2.80)%下降至(134.79±10.38)%,拉伸强度先从(58.65±1.21) MPa增加至(144.42±1.71) MPa再下降至(67.68±5.34)MPa,断裂伸长率从(7.29±0.49)%降低至(2.89±0.41)%;另外,抗菌实验结果表明,与未交联抗菌肽的壳聚糖膜相比,该复合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交联剂对琼胶/海藻酸钠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琼胶和海藻酸钠是从海藻中提取的亲水性胶体,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生物降解性。为提高琼胶/海藻酸钠复合膜的应用性能,以琼胶、海藻酸钠为成膜基料,甘油为增塑剂,阿魏酸、单宁酸、柠檬酸和丁二酸为交联剂,采用溶液浇筑法制备了琼胶/海藻酸钠复合膜,通过测定复合膜的机械性能、耐水性、阻湿性、不透明度、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微观结构,研究了4种交联剂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交联剂均显著提高了复合膜的拉伸强度、耐水性和阻湿性(P<0.05),但显著降低了膜的透明度(P<0.05),且当阿魏酸和单宁酸添加量为5%、柠檬酸和丁二酸为10%时,交联剂对复合膜的改善作用最好。4种交联剂中,柠檬酸交联膜的性能最好,当添加量为10%时,其拉伸强度为46.98 MPa,断裂伸长率为17.87%,水溶性为24.17%,溶胀率为38%,水蒸气透过率为0.51 g·mm·(m~2·h·kPa)-1。FTIR分析显示,柠檬酸和丁二酸通过与琼胶和海藻酸钠分子中的羟基(-OH)发生酯化反应,改善复合膜的性能,阿魏酸和单宁酸通过与琼胶和海藻酸钠形成分子间氢键实现交联。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琼胶和海藻酸钠的相容性良好,交联剂可使复合膜截面更加致密、光滑。因此,适量添加4种交联剂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琼胶/海藻酸钠复合膜的理化性能,为包装薄膜的制备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皮酱加工过程中脂质氧化及抗氧化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总脂、酸价(acid value,AV)、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总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和丙二醛含量为指标,研究虾皮酱加工过程中的脂质变化.进一步,以AV和POV为评价指标,研究迷迭香、乙二胺四乙酸二钠(dis-odium EDTA,EDTA-2Na)和维生素E(vitamin E,VE)抗虾皮酱脂质氧化的效果.结果表明,虾皮酱制备过程中配料的稀释作用显著降低物料的总脂含量、甘油三酯含量、胆固醇含量和酸价(P<0.05);炒制导致物料的甘油三酯含量和过氧化值显著降低(P<0.05),而胆固醇含量、丙二醛含量和酸价显著升高(P<0.05);杀菌导致物料的酸价显著升高(P<0.05),而对过氧化值的影响不显著(P>0.05).以物料的AV和POV为响应值,各抗氧化剂对响应值影响程度大小为迷迭香>VE>EDTA-2Na.以1 kg物料为基准,最优复配抗氧化剂的配方为迷迭香0.150 g、EDTA-2Na 0.037 g、VE 0.200 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口灌给药恩诺沙星在斑节对虾体内的药动学和组织中的消除规律研究
《海洋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指导恩诺沙星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细菌性疾病防治中的科学合理应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在海水(盐度33)水温为(28.0±1.0)℃下,斑节对虾口灌恩诺沙星(剂量30 mg·kg-1)后,体内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给药后斑节对虾血淋巴恩诺沙星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关系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恩诺沙星在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中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 h、2 h和2 h,药物峰浓度(Cmax)分别为17.82 mg·L-1、5.02 mg·kg-1和96.75 mg·kg-1。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中恩诺沙星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17.12 h、72.31 h和37.78 h,总体清除率(CLz)分别为0.11 L·(h·kg)-1、0.21 kg·(h·kg)-1和0.02 kg·(h·kg)-1,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187.34 mg·(L·h)-1、132.15 mg·(kg·h)-1和1 298.32 mg·(kg·h)-1,可见恩诺沙星在斑节对虾体内吸收、分布迅速,消除较快。3种组织中均能检测到恩诺沙星的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含量均较低。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中环丙沙星峰浓度(Cmax)分别为1.07 mg·L-1、0.77 mg·kg-1和1.40 mg·kg-1,环丙沙星与恩诺沙星曲线下面积比值(AUCCIP/AUCENR)分别为10.04%、20.73%和2.81%,可见在斑节对虾体内恩诺沙星起主要药效作用。以Cmax/MIC、AUC/MIC评价恩诺沙星在斑节对虾体内的药效作用,30 mg·kg-1剂量给药,对弧菌引起的斑节对虾细菌性疾病具有良好药效。应用WT1.4软件推算恩诺沙星在斑节对虾体内休药期为372.5 h(约16 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背角无齿蚌和背瘤丽蚌中20种元素的积累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保护我国淡水贝类,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检测了资源量锐减的我国特有物种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和国家重点保护的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中必需元素(常量元素:Na、Mg、K、Ca;微量元素:Cr、Mn、Fe、Co、Ni、Cu、Zn、Se、Mo)和非必需/有毒元素(Al、As、Sr、Cd、Ba、Tl、Pb)的含量,进而进行元素积累相关性分析及积累评价。结果显示:背角无齿蚌中必需元素Se和Mo含量显著高于背瘤丽蚌,而Na、K和Cr含量显著低于背瘤丽蚌(P<0.05);背角无齿蚌中非必需/有毒元素Al、As、Sr、Cd含量显著高于背瘤丽蚌(P<0.05)。背角无齿蚌和背瘤丽蚌中分别有37对和34对元素之间显著相关,其中,Mg-Mo、CaMn、Ca-Zn、Mn-Zn、Ca-Sr和Mo-Sr在两种蚌中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Mg-Al和Fe-Tl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背角无齿蚌和背瘤丽蚌的元素积累指数(EAI)分别为3.7和3.2;两种蚌中无机As、Cd和Pb的残留量指数(RI)为0.2~39.1,背角无齿蚌中Cd的RI显著高于背瘤丽蚌(P<0.05)。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的元素积累能力总体强于背瘤丽蚌,它们的资源量受到Cd、Pb、As、Al和Tl等元素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上游3种鲌的营养生态位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中上游鲌属鱼类种群动态和种间营养关系,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对来自长江中上游3个区域的达氏鲌(Culter dabryi)、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和营养生态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3种鲌的δ13C值在各区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δ15N值仅在上游江段差异显著(P<0.05),表明三者间食物来源和营养级位置存在空间上的差异。多营养生态位指标结果显示,在长江中上游,蒙古鲌的食物来源更为广泛,占据的营养生态位空间总量较大,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蒙古鲌的生态位宽度大于达氏鲌和翘嘴鲌,这可能与蒙古鲌独特的摄食器官有关。3种鲌在长江中上游各江段的食性竞争存在差异,其中,蒙古鲌与翘嘴鲌、达氏鲌的重叠度相对较高,而翘嘴鲌与达氏鲌之间重叠度较低甚至无重叠,表明在长江中上游水域,蒙古鲌由于对不同饵料资源的利用能力强而易与其他两者出现食性竞争,而翘嘴鲌与达氏鲌因对各自优势饵料的摄食偏好性强,在食物资源维度上出现了一定的生态位分化。
关键词: 营养生态位 鲌 长江中上游 稳定同位素分析 凶猛性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种"金虎石斑鱼"与棕点石斑鱼卵巢发育及性类固醇激素水平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杂交种“金虎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pinephelus tukula ♂)和母本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的卵巢发育和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变化,对10、18、24、36月龄的金虎石斑鱼和棕点石斑鱼进行了卵巢组织切片,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中的雌二醇(E2)、11-酮基睾酮(11-KT)、睾酮(T)、孕酮(P)含量。结果显示,杂交种金虎石斑鱼卵巢正常发育,没有出现卵母细胞萎缩、退化的现象,且36月龄时金虎石斑鱼卵巢发育至Ⅲ期早期,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体积明显增大,核仁多位于核膜外侧。棕点石斑鱼卵巢发育较快,36月龄时卵巢已发育至Ⅲ期末期,卵母细胞与核体积进一步增大。卵膜外又形成了一层滤泡膜,形成双层滤泡膜结构。金虎石斑鱼与棕点石斑鱼血清中E2、11-KT、P的水平变化趋势相似,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24月龄时达到最大,但棕点石斑鱼高于金虎石斑鱼。金虎石斑鱼血清中T的水平与其他性类固醇激素变化一致:在24月龄时达到最大,在36月龄时显著下降,而棕点石斑鱼血清中T在36月龄时依然维持和24月龄相似的高水平。棕点石斑鱼血清中E2、T、P的水平在24月龄时显著高于金虎石斑鱼(P<0.05)。结果表明,杂交种金虎石斑鱼在36月龄前的卵巢可正常发育,但较同期母本棕点石斑鱼卵巢发育慢,金虎石斑鱼各发育时期血清中E2、11-KT、P、T水平略低于或显著低于棕点石斑鱼。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种金虎石斑鱼在细胞学上具有良好的育性基础,可为石斑鱼杂交种性腺发育及可育性研究提供细胞和血清学基础。
关键词: 金虎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杂交 卵巢发育 性类固醇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研究历程及展望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海是众多渔业生物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也是优良渔场,支撑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世代发生量和"海上粮仓"的可持续产出.近海渔业贡献了 80%~90%海洋捕捞产量,在保障水产品供给、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近海渔业资源为切入点,我国科研人员围绕"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科技问题,系统开展了一系列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支撑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科学养护与管理.渔业资源研究重点与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渔业发展休戚相关,本文结合不同时期国家渔业发展战略,系统回顾了 1950 年代以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研究 4 个发展阶段(起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综合研究阶段和新发展阶段)的特点、研究重点、调查装备及平台建设情况等;梳理了我国在近海渔业资源数量变动与渔场探查、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技术研发、科学规范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体系形成和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等研究进展和代表性成果,及其对我国近海渔业发展、管理与资源养护政策调整的支撑作用;明确了未来渔业资源研究要注重多学科研究和综合性调查,深入解析渔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机制和机理,结合经济、社会等因素研发新的渔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模式,实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支撑资源养护型近海捕捞业实施和渔业高质量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