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氨氮对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引进种F1代幼鱼急性毒性及生理变化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急性氨氮胁迫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北方亚种引进种F1 代幼鱼的生理适应性,以体质量(12.51±0.91)g的幼鱼为对象,进行氨氮胁迫试验.氨氮对其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引进种F1 代幼鱼 24、48、72、96 h的总氨氮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3.66、29.86、26.98 和25.08 mg/L,安全浓度为2.51 mg/L.通过18 mg/L浓度的氨氮溶液对其进行 96h的急性胁迫实验,结果显示:氨氮胁迫后鳃组织中Na+/K+-ATP酶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出现降低升高交替的现象,在12h时达到最低值,48 h时达到最高值;肝和鳃组织中hsp70 mRNA表达量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都在胁迫 6h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肝组织下降速度快于鳃组织.48~96 h胁迫组肝和鳃组织hsp70 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脑组织中hsp70 mRNA表达量在 0h时表达量最高,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持续下降,在胁迫6h时就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氨氮会引起大口黑鲈加州原种产生应激损伤,因此在实际养殖中要及时监测水体中氨氮浓度,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关键词: 大口黑鲈加州原种 氨氮胁迫 急性毒性 Na+/K+-ATP hsp7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NA条形码基因和核基因的美丽小条鳅隐存多样性研究

淡水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华南地区美丽小条鳅(Micronemacheilus pulcher)的隐存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格局,同时为美丽小条鳅的精准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理论背景知识,本研究采集了华南地区多个水系19个地理群体共计102尾美丽小条鳅样本,测定了所有样本的DNA条形码标准基因(线粒体COI基因)与部分样本的糖基转移酶基因(Glyt基因),综合了系统发育分析、遗传距离估算、等位基因网状图分析、物种有效性界定等方法,基于COI基因的系统发育结果显示,美丽小条鳅存在两个主要谱系(I和Ⅱ),谱系Ⅰ主要由珠江水系、漠阳江水系、南流江水系群体构成,谱系Ⅱ由海南岛的陵水河水系和南渡江水系群体组成。另外,研究发现谱系Ⅰ可以细分为三个严格地理分布的子谱系(Ⅰ-1,Ⅰ-2和Ⅰ-3),其中子谱系Ⅰ-1由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和南流江水系的群体组成,子谱系Ⅰ-2和Ⅰ-3分别由珠江水系的东江群体和漠阳江水系群体组成;谱系Ⅱ可以分为子谱系Ⅱ-1和Ⅱ-2,分别由陵水河水系群体和南渡江水系群体组成。遗传距离估算发现谱系Ⅰ和Ⅱ之间的遗传距离达到5.83%,谱系Ⅱ的两个子谱系之间的遗传距离到达2.92%,大于2%的DNA条形码物种鉴定阈值。基于Glyt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未获得严格的谱系分化,但是等位基因网状图支持大陆群体和海南岛群体以及海南岛的陵水河水系群体和南渡江水系群体的进化独立性。基于COI基因的ABGD(automatic barcode gap discovery)和PTP(poisson tree process)分析和联合两个基因的BPP(bayesian phylogenetics and phylogeography)分析均支持谱系Ⅰ、子谱系Ⅱ-1和子谱系Ⅱ-2为三个独立物种,表明美丽小条鳅至少包含三个隐存种。研究结果表明美丽小条鳅的多样性可能被低估,亟需使用形态度量学、更高覆盖度的和多种类型的分子标记来全面系统揭示其隐藏的遗传多样性,为美丽小条鳅全面精准的管理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 美丽小条鳅(Micronemacheilus pulcher) DNA条形码 COI Glyt 隐存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格局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浮游动物是河流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尚缺乏对长江干流宏观尺度浮游动物的全面调查。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长江干流约5 000 km江段设置51个调查站位,并于每年鱼类繁殖期(3—6月)、育肥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各开展1次调查,系统调查分析了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种类: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共187种,其中原生动物56种、轮虫59种、枝角类34种、桡足类38种;三峡库区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丰富的水域(87种),其余分别为金沙江(59种)、长江上游(68种)、长江中游(54种)、长江下游(56种)。鱼类繁殖期是浮游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季节,分别为金沙江(45种)、长江上游(56种)、三峡库区(47种)、长江中游(41种)、长江下游(32种)。(2)密度: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12~644.40个/L,中游、下游密度显著高于上游;密度高值一般出现在繁殖期,低值一般出现在鱼类育肥期。(3)生物量: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231.78×10-5~45 638.57×10-5 mg/L,中游、下游和金沙江明显高于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4)优势种: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恩茨筒壳虫、淡水麻铃虫、普通表壳虫,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桡足类广布中剑水蚤、特异荡镖水蚤,无节幼体等。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呈现典型河流特征,种类和数量较贫乏,群落以轮虫和原生动物等小型个体为主,河流中、下游丰度高于上游,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水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时空格局 长江干流 金沙江 三峡库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胁迫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的比较转录组分析

海洋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甲壳类幼体应对饥饿胁迫的分子机理,以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为研究对象,设置正常投喂组和饥饿组,处理3d后对不同组别的拟穴青蟹大眼幼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De novo组装后共获得79581 个unigene,平均长度 1065.44 bp.Nr数据库共注释20061 个unigene.DESeq分析筛选出5621 个差异表达基因,饥饿组相比对照组2641 个上调、2980 个下调.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表明,共254 条GO Term显著富集(矫正后的P值小于0.05).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表明,共60 条KEGG pathway显著富集(矫正后的P值小于0.05).基于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了一系列与饥饿胁迫相关的代谢通路,如DNA复制、细胞凋亡、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研究表明,饥饿胁迫干扰了拟穴青蟹大眼幼体的细胞分裂和凋亡,影响了体内的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研究结果可为拟穴青蟹苗种的健康培育提供理论参考,并丰富拟穴青蟹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数据.

关键词: 拟穴青蟹 大眼幼体 饥饿 转录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杂交鲟幼鱼代谢酶、抗氧化和肠道结构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姜黄素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和形体指标、血清生化、代谢酶活性、抗氧化功能和肠道结构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25 g/kg、0.05 g/kg、0.1 g/kg和0.2 g/kg的姜黄素配制成5种饲料,投喂初始体重(16.24±0.11)g的杂交鲟幼鱼.实验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血清总胆固醇(TG)含量在姜黄素添加量为0.2 g/kg时显著降低(P<0.05).肝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0.05 g/kg姜黄素组明显降低,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在0.05 g/kg、0.1 g/kg、0.2 g/kg添加量时活性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蛋白酶和淀粉酶分别在0.05 g/kg和0.1 g/kg姜黄素组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在0.025 g/kg时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0.025 g/kg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姜黄素的添加,杂交鲟幼鱼肠道结构有所改善.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姜黄素能改善杂交鲟幼鱼的健康状态,对鱼体具有降脂、护肝、促进消化和提高抗氧化能力等作用,姜黄素的建议添加量为0.025~0.05g/kg.

关键词: 杂交鲟 姜黄素 代谢酶 抗氧化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壳色和性别栉孔扇贝群体的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优化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选育中的亲贝选择策略,以长岛海域栉孔扇贝浅红和棕黄两个壳色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壳长(X1)、壳宽(X2)、壳高(X3)、前耳长(X4)、绞合线长(X5)、绞合线宽(X6)6个形态性状,以及湿重(Y)、软体重(Z)和闭壳肌重(W)3个重量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两种壳色群体整体及其雌雄群体与重量性状显著相关的形态性状,分别构建栉孔扇贝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间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闭壳肌重的变异系数最高(0.30);棕黄雄性群体壳宽与闭壳肌重不相关,其余群体6个形态性状与3个重量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浅红群体、浅红雄性群体、浅红雌性群体、棕黄群体、棕黄雄性群体、棕黄雌性群体中对湿重(Y)、软体重(Z)直接影响程度最大的形态性状均为壳长,壳长对湿重的通径系数依次为0.602、0.645、0.580、0.527、0.752、0.343,壳长对软体重的通径系数依次为0.677、0.664、0.770、0.566、0.793、0.688;浅红群体、浅红雄性群体、浅红雌性群体、棕黄群体及棕黄雄性群体对闭壳肌重直接影响程度最大的形态性状为壳长,壳长对闭壳肌重通径系数依次为0.726、0.751、0.717、0.534、0.488,而棕黄雌性群体对闭壳肌重直接影响程度最大的形态性状为壳宽,壳宽对闭壳肌重的通径系数为0.425。浅红群体中作用显著的形态性状对闭壳肌重的直接影响程度显著高于棕黄群体,棕黄群体对闭壳肌重作用显著的形态性状存在雌雄差异。各实验群体决定系数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结论认为,在栉孔扇贝选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选育目标,挑选不同壳色的雌雄亲本应参考的形态性状不同,重点以壳长为主要选择性状,同时关注其他形态性状的协同选择。

关键词: 栉孔扇贝 壳色 相关性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湖入湖河流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及渔产潜力估算

水生态学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探究青海湖及其入湖河流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时空分布,根据底栖动物现存量估算渔产潜力,可为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增殖放流和种群持续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青海湖5条主要入湖河流(黑马河、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在青海湖裸鲤洄游前期、中期和后期对18个断面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共记录底栖动物101种(属),隶属于5门7纲9目44科。空间分布上,黑马河种类最多,有56种(属),哈尔盖河最少仅27种(属),且EPT(蜉蝣目、襀翅目和毛翅目)自上游至下游呈减少趋势;密度和生物量均以泉吉河最高(544个/m~2,4.77 g/m~2),生物多样性各指数以黑马河最高。时间尺度上,青海湖裸鲤洄游前期、中期和后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无明显变化,但密度和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生物多样性各指数呈降低趋势。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为底质类型、海拔高度、水温、浊度和电导率(P?0.05)。基于大型底栖动物估算的渔产潜力以布哈河最高(285 129 kg),其次是泉吉河(20 694 kg)和沙柳河(18 857 kg),与青海湖裸鲤密度及产卵场空间分布较为一致,这与亲鱼洄游产卵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源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 底栖动物 时空分布 渔产潜力 青海湖裸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海浪模拟的30万t级养殖工船单点锚泊系统设计的理论计算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深远海养殖工船是一种可移动的海上养殖平台,借助新型锚泊系统,用于深远海鱼类养殖,能够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水产品质量、躲避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袭,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养殖业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是离岸养殖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养殖工船的锚泊系统既不同于传统运输船舶临时锚泊系统,也不同于海洋工程的定位锚泊系统,并且与养殖工船的运营安全和成本控制密切相关,因此,对超大型养殖工船锚泊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分析非常必要.本研究基于30万t级超大型养殖工船项目,开展单点锚泊系统设计及优化.通过WRF模式和三维变分同化系统(3DVAR)进行近岸风场模拟,利用高分辨率的风场模式连续模拟30年序列的锚地区域的风速年最大极值,基于Weibull型分布推算不同重现期的风速极值,并利用风场模式进行30年的波浪预报,采用有限体积三维全动力海流模型(FVCOM)进行水位和海流分析;借助Orcaflex软件开展船体与锚泊系统的时域耦合动力分析,输入海浪模拟结果,开展养殖工船锚泊系统分析,理论计算得到合适的锚链参数.结果表明:针对30万t级养殖工船,选取直径122 mm船用3级有档锚链,长度440 m,能够在6级海况下进行锚泊养殖作业,锚链张力安全系数大于1.67,是安全可行的,为深远海养殖工船锚泊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养殖工船 海浪模拟 锚泊优化 理论计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曲霉Aspergillus niger NJ49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海洋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南极真菌的资源应用潜力,对一株南极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次级代谢产物分离及结构鉴定.经ITS rDNA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鉴定该菌株为曲霉属真菌,命名为Aspergillus niger NJ49.综合运用Sephadex LH-20和G25凝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南极磷虾共附生微生物曲霉属真菌A.niger NJ49的发酵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利用核磁、质谱等现代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南极曲霉A.niger NJ49中分离鉴定出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p-Val-Val(1)、Phe-Val-Val(2)、cyclo-(His,Leu)(3)、cyclo-(Pro,Arg)(4)、(3S,12aS)-3-(Isopropyl)-2,3,6,7,12,12a-hexahydro-pyrazino[1',2':1,6]-pyrido[3,4-b]-indole-1,4-dione(5)、cyclo-(Pro,Phe)(6)、cyclo-(Val,Phe)(7)、cyclo-(Pro,Tyr)(8)、cyclo-(Pro,Val)(9)、Phe-Val(10)、sclerin(11)、对羟基苯乙胺(12),其中化合物3、化合物9和化合物11为首次从南极曲霉属真菌中获得.研究结果可加深对南极海洋微生物资源的了解,丰富南极曲霉属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库.

关键词: 南极真菌 曲霉 次级代谢产物 结构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脂南极磷虾蛋白质提取条件优化

渔业现代化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脱脂南极磷虾蛋白质(Defatted Antarctic Krill Protein, DAKP)最佳提取条件,提高脱脂南极磷虾粉附加值。以脱脂南极磷虾粉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其蛋白质,以蛋白质得率为指标,对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NaOH百分比浓度4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并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分析与优化。结果显示: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DAKP实际最佳的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69℃、提取时间65 min、料液比1∶15、NaOH百分比浓度2.2%,通过验证试验得出此提取条件下实际蛋白质得率为31.93%±0.35%,与理论值32.32%相对误差为1.19%±1.01%。研究表明,该回归模型预测准确,可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有利于提高脱脂南极磷虾粉附加值,推动南极磷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脱脂南极磷虾粉 蛋白质 碱溶酸沉法 响应面法 提取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