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基于体形指标的加州鲈选育技术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沉浮式养殖网箱自动化控制与管理系统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沉浮式养殖网箱沉浮时易造成网箱倾角过大和侧翻等问题,研究开发了沉浮式养殖网箱自动化控制与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基于PID控制技术,探究PID控制系统合适的参数,利用倾斜角度信号和控制算法来调节执行器,实现网箱倾斜角度的自动控制;研发了沉浮式养殖网箱自动化控制相应的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浮沉控制、饲喂控制、清洗网箱、GPS定位和摄像头清洗,以及水下摄像头监控、水质、流速、液位和压力等数据监测等.经过浮重比、沉浮时间、PID控制试验,结果显示:适宜的网箱浮重比为 1.2,浮筒进水口管径和直径比为 0.03,P、I、D参数值分别为 100、1000、0,并将沉浮式养殖网箱的各个模块的控制和信息集成到了一套系统中,全面改善了沉浮式养殖网箱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性能.本系统能够及时且稳定地进行控制输出,实现网箱平稳下沉和上浮,本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沉浮式养殖网箱 自动化控制 管理系统 PID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青素对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对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设计了3种等氮等脂饲料,通过添加加丽素粉红(含10%虾青素),使饲料中虾青素含量分别为587.46、1 073.29和1 574.57 mg/kg,依次记为低虾青素组、中虾青素组和高虾青素组。然后选择大小均匀、体格健壮的雌雄亲虾各108尾,随机分别分为9个养殖池中,每组3个重复,每池12尾雌虾或雄虾。试验期16周,其中前12周投喂试验饲料,后4周试验饲料和鱿鱼混合投喂。结果表明:1)高虾青素组雌虾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中虾青素组雌虾增重率和末重显著高于高虾青素组(P<0.05),低虾青素组雄虾增重率和末重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2)3个组亲虾性腺指数、产卵量以及血清性激素含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中虾青素组雌虾卵巢卵黄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高虾青素组(P<0.05),与低虾青素组无显著差异(P>0.05);低虾青素组无节幼体数量和受精卵孵化率均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低虾青素组蚤状幼体数量显著低于中虾青素组(P<0.05),中虾青素组幼体变态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低虾青素组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高虾青素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4)高虾青素组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低虾青素组血清核因子-κB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高虾青素组血清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0含量随虾青素添加水平提高而显著升高(P<0.05),且3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凡纳滨对虾亲虾饲料中添加适量虾青素能够提高亲虾的抗氧化能力和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卵巢卵黄蛋白含量、受精卵孵化率、幼体变态率以及无节幼体和蚤状幼体数量,从而提高亲虾的繁殖性能。

关键词: 虾青素 凡纳滨对虾亲虾 繁殖性能 抗氧化能力 免疫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繁殖状况,于2022年4—5月在该江段采用底层采卵网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鱼卵使用解剖镜观察分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至少有20种鱼类在江安段繁殖,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1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监测期间,S1和S2位点出现4次产卵高峰,S3位点出现5次产卵高峰,估算通过江安段的鱼卵总径流量为3.94×10~8粒。冗余分析显示,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流速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类产卵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江安段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鱼类早期资源规模较大,但多样性较为贫乏,长江鲟、胭脂鱼以及岩原鲤并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同时,流量的增减对鱼类的自然繁殖活动有刺激作用。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增殖放流,并开展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生态调度研究,以满足长江上游鱼类繁殖需求。

关键词: 鱼类早期资源 环境因子 长江上游 江安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眼双锯鱼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

南方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眼双锯鱼(Amphiprion ephippium)早期发育特征,并为其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对其仔、稚、幼鱼的形态和生长特征进行了连续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7.0±0.5)℃下,大眼双锯鱼受精卵经约184 h孵化,0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 dah)仔鱼全长4.472~6.152 mm,身体半透明,鳍膜明显,卵黄囊仅小部分残留,并已开口摄食;7 dah全长5.213~12.985 mm,鳍膜消失,各鳍发育基本完成,头部开始出现纹带,进入稚鱼期,身体中部纹带开始出现,头部纹带形成;23 dah全长大于7.652 mm,身体被鳞,身体中部纹带向腹部延伸,各鳍颜色变为黄色,躯干部以红色素和黄色素为主,进入幼鱼期;28 dah幼鱼中部第二纹带完全形成,其后纹带开始从中部逐步消失;130 dah幼鱼中部纹带完全消失;160 dah幼鱼头部纹带完全消失,此时幼鱼外形、体色与成鱼基本相同。大眼双锯鱼仔、稚、幼鱼生长随日龄的增长呈现先慢后快再慢的生长趋势,大眼双锯鱼胚后发育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头部和身体中部白色纹带的形成与消失。

关键词: 大眼双锯鱼 仔、稚鱼 生长发育 纹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季黄海渔业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平均温度的时空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使渔业资源有向两极移动的趋势,导致渔业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生物量随纬度的变化,后者表现为生物量平均温度(mean temperature of the biomass, MTB)的改变。为充分了解黄海渔业资源多样性、生物量及MTB的长期时空动态,本研究基于2000、2009和2018年每年秋季(10月)底拖网调查数据,选择生物量占比超过0.05%的种类作为黄海渔业资源的表征种类,结合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遥感数据,对黄海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重要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时空分布及其与SST的关系,生物量及MTB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和2018年的表征种类分别为39、37和46种。2009年丰度的绝对优势种占比最高,而2000年丰度的绝对优势种占比最低。生物量占比方面,鱼类各年份占比均高于70%,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甲壳类占比由11.45%增至25%以上,头足类占比最小(<1%)且不断下降。在生物多样性指数时空分布方面,Berger-Parker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趋势相反,且未发现经向或纬向的变化趋势;Margalef丰富度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海域。SST与生物多样性指数间无显著线性关系(P>0.05)。MTB呈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且在34°N附近变化明显,黄海深水区低于近岸;MTB最小值出现在黄海北部,最大值出现在调查海域南端。

关键词: 黄海 渔业生物 多样性 时空分布 生物量平均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MsIL-2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细菌感染的应答特征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是共同γ链细胞因子家族的成员,在抵御多种炎症性和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IL-21在抵御病原菌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功能,本研究克隆了大口黑鲈MsIL-21基因(GenBank No.XP_038555572.1)的ORF,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MsIL-21的ORF全长为441 bp,编码146个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MsIL-21具有IL-21蛋白的典型结构,包括4组α-螺旋和4个半胱氨酸残基.同源性分析发现,MsIL-21与欧洲海鲈(Dicentrarchus labrax)IL-21的亲缘关系最近.qPCR分析表明,MsIL-21在健康大口黑鲈组织中普遍表达,在肝脏中表达最高.经过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鰤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感染后,MsIL-21在肝脏、头肾和脾脏中表达均上调.采用病原类似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和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I:C))刺激头肾白细胞均可诱导MsIL-21的表达.通过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和纯化了MsIL-21蛋白.MsIL-21蛋白刺激头肾白细胞可诱导IL-10、IL-22、IL-1β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表达.综上,本研究初步证明MsIL-21可能参与抵御病原菌感染,进一步丰富了鱼类IL-21的功能研究.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1 (IL-21) 大口黑鲈 维氏气单胞菌 鰤诺卡氏菌 免疫防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对巨藻在我国适生情况的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展新养殖对象及异地栽培需首先掌握物种的生态适应性。有关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在我国海区适应性的研究甚少,海区养殖效果不理想,我国巨藻养殖业发展欠佳。本研究采用MaxEnt构建了巨藻的物种分布模型,当特征组合为乘积型特征(productfeatures)、二次型特征(quadratic features)和片段化特征(hinge features),正则化参数为0.8时,模型预测性能最佳;综合考虑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及对模型的贡献率,筛选出6项环境因子用于模型构建,其中,光强与温度对巨藻自然分布的影响最大,在光强不低于2μmol/(m2·s)、年均温度范围10.5~17.0℃条件下,巨藻的适生概率较高。采用所构模型结合ArcGIS预测巨藻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黄渤海,约占该海域面积的13.17%,其中,边缘适生区为5.46%,低适生区为2.85%,中适生区为1.20%,高适生区为3.66%,表明辽东湾、渤海湾是巨藻引种养殖和藻场建设的适宜海域。

关键词: 巨藻 MaxEnt ArcGIS 适生区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瓯江鼋人工辅助繁育研究

浙江林业科技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瓯江鼋Pelochelys cantorii的繁殖生物学特性,2021 年 10 月—2022 年 12 月,在浙江省青田县,以2015 年救护的一对鼋为研究对象,开展鼋人工辅助繁育研究.结果表明,2022 年 7-8 月,雌鼋成功产卵 3 窝,每窝产29~44枚卵,共116 枚,其中受精102枚,受精率为88.10%;鼋卵圆形,刚性,平均质量为16.54±0.89 g·枚-1,卵径3.16±0.18 cm;成功孵出稚鼋86 只,孵化率为84.89%,平均孵化期为57.43±4.28 d;刚孵出稚鼋平均体质量为13.67±1.13 g,稚鼋以活鱼苗为饵料,在温室内养殖近100 d,平均体质量达172.21±38.96 g,养殖成活率为 100%.本研究在浙江首次将野外获得的野生鼋在人工辅助条件下实现子一代的成功繁育,对丰富瓯江水系的鼋资源水平,维持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促进浙江省鼋野外种群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瓯江 产卵 孵化 繁育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万山群岛秋季鱼类营养级及营养生态位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万山群岛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特征,构建万山群岛渔业生物简要食物网,于2021年秋季(9月)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万山群岛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结构特征,并计算了其营养结构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万山群岛海域鱼类δ13C值变化范围为-21.23‰(鲻Mugil cephalus)~-14.00‰(黑边布氏鲾Eubleekeria splendens),均值为(-16.96±0.41)‰,δ15N 值变化范围为 9.93‰(卵形鲳鲹 Trachinotus ovatus)~14.83‰(截尾白姑鱼 Pennahia anea),均值为(12.52±0.34)‰,鱼类的营养级变化范围为2.54~3.98,平均营养级为3.30.鱼类的δ13C变幅(CR)为7.23,δ15N变幅(NR)为4.90,凸多边形总面积(TA)为23.64,矫正后的标准椭圆面积(SEAc)为3.73,平均离心距离(CD)为1.30,平均最邻近距离(MNND)和平均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均为0.24.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可将万山群岛的鱼类划分为3个类群,分别是浮游食性鱼类4种(3.57%)、底栖食性鱼类7种(6.25%)和低级肉食性鱼类101种(90.18%).Bayesian混合模型计算万山群岛海域鱼类的食物主要来源于浮游动物(zooplankton),其贡献率为62.54%,其次是藻类贡献率为25.28%.本研究初步构建了万山群岛鱼类连续营养谱,对掌握万山群岛海域食物网与营养结构特征有重要意义,可为万山群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 万山群岛 珠江口 营养生态位 营养级 食物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