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cry1Ab/cry2Aj和g10evo-epsps基因玉米双抗12-5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非靶标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转基因作物(如转Bt基因玉米(Zea mays))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面.由于家蚕(Bombyx mori)与转Bt基因玉米的靶标害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转Bt基因玉米有可能通过花粉飘落到邻近地块的桑叶上从而对家蚕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室内生测的方法评价了转cry1Ab/cry2Aj基因玉米'双抗12-5'花粉对家蚕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潜在影响.实验采用在桑(Morus alba)叶上涂抹不同浓度的转基因玉米'双抗12-5'或其非转基因对照玉米花粉饲喂家蚕.结果表明,当桑叶上转基因玉米'双抗12-5'花粉达40 g/L(10000粒/cm2)时,家蚕的存活率显著下降,并在喂食8 d后全部死亡,而0.4 g/L(100粒/cm2)和4 g/L(1000粒/cm2)花粉处理对家蚕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与无花粉处理和非转基因亲本对照花粉处理相比,0.4 g/L和4 g/L转基因玉米花粉处理使各龄期家蚕的体重显著降低,发育历期显著延长,但对家蚕化蛹率、羽化率、茧重、蛹重、茧层重和产卵量无显著影响.对5龄期家蚕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检测显示转基因玉米'双抗12-5'处理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e,CAT)酶活性显著升高,且花粉浓度越高酶活性越高.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双抗12-5'在桑叶表面的分布达100粒/cm2时对家蚕的生长产生影响,并且密度越高影响越大,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受距离、天气条件、花期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桑叶上漂移沉积的玉米花粉数量达不到实验所用的密度,因此转Bt基因玉米的种植对家蚕养殖风险较低.本研究为评价转基因抗虫玉米对家蚕的潜在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GmWRKY70基因大豆的PCR检测及其T-DNA侧翼序列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转基因株系的PCR检测以及对T-DNA侧翼基因组序列的深入分析,可以充分了解转基因株系的特异性分子特征.本研究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的大豆(Glycine max)子叶转化方法,获得了3个转GmWRKY70基因的大豆株系.本研究对除草剂抗性基因(bialaphos resistance,Bar)、目标基因GmWRKY70以及载体构建特异性片段进行PCR检测,利用高效热不对称交错PCR(high-efficient 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Hi-TAIL PCR)对T-DNA侧翼序列进行整合位点分析.结果表明,3个转GmWRKY70基因的大豆株系均为阳性株系.T-DNA在43119699~43119712 bp之间反向整合到大豆染色体Chr07中.T-DNA整合导致大豆染色体Chr07插入位点12 bp缺失.对于引入的T-DNA,发现左边界(left border,LB)的80 bp序列和右边界(right border,RB)的22 bp序列被截短.在导入的LB端和大豆基因组DNA的整合位点上发现了两个碱基对的微同源性,而RB未发现同源性.本研究设计新的整合位点特异性引物,并验证这种转化事件,为促进分子辅助选择在育种计划中的应用提供了资料基础.
关键词: 大豆转基因株系 GmWRKY70 高效热不对称交错PCR(Hi-TAILPCR) T-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期补饲粉状精料和颗粒料对羔羊 生长性能及胃肠道发育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断奶前补饲粉状精料和颗粒料对羔羊生长性能及整个胃肠道发育的影响,为颗粒料在幼龄反刍动物上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试验选取18只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新生湖羊(公羔),在其12日龄时与母羊分离,饲喂按一定比例配置好的羊奶粉(羊奶粉:水=1:10).经过3 d适应期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n=9)和试验组(treatment group,n=9):对照组羔羊自由采食粉状精料,试验组羔羊自由采食颗粒料.两组羔羊每只每天均给予相同的奶粉量(600 mL·d-1),所有羔羊自由饮水.试验过程每天记录羔羊采食量,每周于晨饲前称量羔羊体重.羔羊42日龄时颈静脉采血后屠宰采样,称量胃肠道各部位重量,采集胃肠道各部位组织样品进行上皮形态测定.结果显示,与补饲粉状精料相比,补饲颗粒料显著增加羔羊第6周龄(P=0.047)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增加羔羊第4(P=0.030)和第5周龄(P=0.019)的平均日增重.早期补饲颗粒料显著增加第4(P=0.048)、5(P<0.001)和6周龄(P<0.001)的羔羊体重.与补饲粉状精料相比,补饲颗粒料对羔羊胃肠道重量和肠道长度无显著(P>0.05)影响;显著增加羔羊瘤胃乳头的长(P<0.001)、宽(P<0.001)和上皮吸收面积(P=0.038),但对瘤胃上皮乳头个数(P=0.230)无显著影响.通过HE染色观察胃肠道上皮结构,结果显示,与补饲粉状精料相比,补饲颗粒料显著增加了羔羊瘤胃上皮颗粒层厚度(P=0.027),但对瘤胃上皮角质层(P=0.577)、棘基层(P=0.153)和上皮总厚度无显著影响(P=0.486).补饲颗粒料显著增加了羔羊十二指肠绒毛高度(P<0.001)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P<0.001)、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10).补饲颗粒料显著降低了空肠隐窝深度(P=0.010)、对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有增加的趋势(P=0.087),但对空肠绒毛高度无显著影响(P=0.258).补饲颗粒料显著增加了回肠绒毛高度(P<0.001)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P=0.002),但对回肠隐窝深度(P=0.761)无显著影响.两组羔羊盲肠上皮(P=0.266)和结肠上皮(P=0.526)厚度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与补饲粉状精料相比,补饲颗粒料显著促进了羔羊瘤胃上皮和小肠上皮的发育,但对后肠上皮的发育无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主栽盆栽百合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浙江省主栽的18份盆栽百合种质资源的21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变异水平评价、相关性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盆栽百合品种间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在品种间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各个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VST在96.50%~99.17%之间,平均值为97.95%,群体间平均表型变异约占总变异的97%,表明品种间的变异是盆栽百合品种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品种内的变异对百合品种表型性状变异影响不大.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9.14%,性状离散程度低;不同品种之间性状多样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数量性状中指数最高为花序长(3.689),质量性状中指数最高为花瓣主色(1.76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盆栽百合的整株花型与营养生长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性状正相关明显大于负相关.表型聚类结果表明,表型性状聚类分析结果与相关性分析一致,18份种质资源被划分为5个居群,基本按花朵表现型而聚类划分.本研究确定表型数据是百合较为合理的评判指标,为盆栽百合育种资源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NP标记定位瓠瓜果形相关性状QTLs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圆形的瓠瓜[Lagenaria siceraria (Mol.) Standl.]材料'J104'和长颈瓶形的'PS30'杂交获得的F2分离群体(204个单株)为作图群体,利用KASP技术进行SNP分子标记分型,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定位瓠瓜果形相关性状QTLs.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2个连锁群和68个SNP标记,总长度达826.30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2.03 c M.结合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共检测出24个果形相关性状的QTLs,分布在第5、第6、第8、第9、第11和第12连锁群上,其中果实周长(perimeter, Pe)共检测到3个QTLs (Pe6.1, Pe9.1和Pe12.1),果实横轴线长度(width mid-height, WM-h)、果实纵轴线长度(width mid-height, HM-w)和果实长度(maximum height, MH)分别只检测到一个QTL,贡献率分别为10.93%、19.61%和22.22%.沿果形曲线长度(curved height, CH),果实趋于椭圆(ellipsoid, El),果实趋于矩形(rectangular, Re)和倒卵形(obovoid, Ob)分别检测到2、6、5、5个QTLs.分析发现本研究检测到的QTLs中存在多个位点的高度重合,因此推测可能存在一因多效或者紧密连锁的基因.本研究结果为瓠瓜果形相关性状QTLs的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对揭示瓠瓜复杂果形的遗传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瓠瓜[Lagenaria siceraria(Mol.)Standl.] 果形 SNP 遗传连锁图谱 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相变蓄冷材料的制备及对香菇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发相变温度适宜、相变潜热高、热性能参数稳定的低温复合相变蓄冷材料,研究了氯化钾、甘氨酸、高吸水树脂(superabsorbent ploymer,SAP)3种材料复合的相变蓄冷材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以相变潜热为响应值,优化出最佳成分质量分数(氯化钾2%、甘氨酸1.37%、SAP 3.37%),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冻融循环测试以及探究了对香菇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菇贮藏实验中保温箱内的温度差异说明了研发型复合相变蓄冷材料较市售材料有更高的潜热,且冻融循环20次后的研发型复合相变蓄冷材料无相分离现象,温湿度记录仪对冻融前后冻结曲线的记录结果表明研发型复合相变蓄冷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而且在室温25℃条件下,研发型复合相变蓄冷材料较市售蓄冷材料可以更好地保持香菇色泽和较低的质量损失率,抑制膜脂过氧化代谢,延缓香菇衰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InDel标记构建甘蓝型油菜的分子身份证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甘蓝型油菜品种数量的增多和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仅根据农艺性状对品种进行鉴别的难度逐渐增大.为准确快速地区分油菜品种,本研究从186个InDel标记中筛选出19个InDel标记,这19个In Del标记来自甘蓝型油菜的不同染色体上,并且每个InDel标记在品种(系)间均只有2种等位变异;通过对19个In Del标记在品种中的等位变异进行数字化赋值,构建了76份甘蓝型品种(系)和2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的分子标记身份证.利用InDel标记构建甘蓝型油菜分子身份证的操作简便可行,并且品种(系)的标记信息数据更加简洁直观,有助于油菜品种资源的有效区分和利用,可以在油菜品种的纯合度鉴定、真实性鉴定和品种权益保护等方面提供帮助.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分子身份证 InDel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用大豆蔗糖合酶基因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蔗糖含量是影响菜用大豆甜味的主要因素.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 SUS)是调控蔗糖代谢的关键酶之一,在作物品质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深入了解菜用大豆蔗糖代谢相关GmSUSs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本研究从基因组水平对GmSUSs进行了基因成员鉴定、蛋白理化特性、保守结构域、进化关系、基因结构、启动子元件组成、组织表达模式及激素和胁迫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到11个GmSUSs编码蔗糖合酶.蛋白多序列比对显示所有GmSUSs均含有保守的特征结构域:Sucrosesynth和Glycostransf1.进化分析显示GmSUSs主要划分为3个分支.组织表达分析显示不同GmSUSs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具有明显差异.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GmSUSs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内激素和胁迫应答元件组成各异.进一步,qRT-PCR分析显示激素(ABA, ACC和NAA)和胁迫(低温,高温和干旱)处理诱导GmSUS11基因表达.以上实验结果为菜用大豆GmSUSs基因功能解析及蔗糖代谢途径改造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数字合作社:产销融合的农业智能系统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产销信息不对称,缺乏资金、知识和经验是小规模农户发展的障碍.作为互助性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的经营受气候、市场和农户水平等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何贯通产销信息,并基于需求精细核算成本和组织生产,是合作社经营的重要内容.本文借鉴工业领域数字双胞胎的思想,基于平行智能系统的描述、预测和引导,提出合作社数字四胞胎(数字合作社)的构想,服务合作社规划、准备、生产和评估的各个环节.同时对数字合作社的整体方案、系统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等进行了描述,并对数字合作社的用户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数字合作社系统框架包括数据感知、决策支持和决策实施,其核心智能技术包括作物建模、动态规划、区块链技术、机器学习等.以有机水稻种植为例,简述了合作社成本分析、种植规划、远程种植可视化等过程,模拟水稻定制种植的场景,以此说明数字合作社的部分功能.数字合作社的概念可为面向合作社的信息系统开发提供方向.鉴于目前以小农经济为主、合作社为主要经营主体的现状,数字合作社系统有助于提升从业者的经营能力,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提升农业物理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 数字合作社 农业智能系统 数字四胞胎 智能技术 产销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水产药物对宽体金线蛭幼苗的急性毒性研究
《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25.0±1.5)℃、pH 7.2~7.8、溶解氧(6.0±0.5)mg/L条件下,将体质量(0.062±0.006)g的宽体金线蛭幼蛭置于10 cm×10 cm×5 cm的80目网袋中,网袋浸于40 cm×50 cm×30 cm的塑料水箱中并固定,采用半静水式试验方法研究硫酸铜、聚维酮碘、高锰酸钾和辛硫磷对宽体金线蛭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硫酸铜、聚维酮碘、高锰酸钾和辛硫磷对宽体金线蛭幼苗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579、78.173、3.956、0.978 mg/L;48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389、67.898、3.327、0.836 mg/L;72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280、62.747、2.703、0.611 mg/L;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241、56.058、2.313、0.493 mg/L;其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53、15.367、0.706、0.183 mg/L.对照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毒性分类标准,硫酸铜和辛硫磷对宽体金线蛭幼苗属高毒物,高锰酸钾属中毒物,而聚维酮碘属低毒物.
关键词: 宽体金线蛭 水产药物 急性毒性 半致死质量浓度 安全质量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