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海涂围垦区不同耐盐树种根际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养分分布特征

土壤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温州宋埠围垦区的滨海潮滩盐土为研究对象,种植泌盐乔木-柽柳(Tamarix chinensis)、拒盐灌木-厚叶石斑木(Rhaphiolepis umbellata)和拒盐乔木-白榆(Ulmus pumila),分析植树2 a后各树种根际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养分分布特征.与裸地相比,柽柳、厚叶石斑木和白榆根际土壤pH分别下降0.14、0.43、0.39,电导率分别下降80%、70%、72%.裸地土壤粒径均小于0.053 mm,各树种根际土壤形成的微团聚体(0.25~0.053 mm)占土壤总质量的5.0%~5.9%,大团聚体(2~0.25 mm)占比小于1%.相比粉+黏团聚体(<0.053 mm),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游离铁含量分别呈现上升和下降趋势,表明微团聚体形成可能是一个脱铁富碳过程.与裸地相比,各树种根际土壤全氮和碱解氮显著增加,而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各树种根际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以白榆最高(分别为1.20 g·kg–1和42.6 mg·kg–1),且微团聚体中全氮和碱解氮显著高于粉+黏团聚体.综上所述,植树2a后,各树种根际土壤盐碱度显著下降,且形成团聚体,表明柽柳、厚叶石斑木和白榆适宜作为浙南围垦区的改良树种.其中,白榆根际形成的团聚体数量多,富集碳、氮养分效果好,为首选树种.

关键词: 盐土改良 耐盐植物 根际 土壤团聚体 土壤养分 白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枸头'橙针刺和枝的转录组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柑橘枝干多具针刺,造成树冠管理困难,增加果实机械伤害,给果实采收也带来不便,对生产不利.但是,目前柑橘针刺发育和调控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也无相关报道.本研究以'枸头'橙(Citrus aurantium L. cv.'Goutou'Cheng)为研究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 X Ten对针刺和枝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测序数据初步分析后共筛选到5 44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含上调表达基因2 881个、下调表达基因2 560个.GO富集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生物过程(3 170个基因)、代谢过程(2 396个基因)、单生物过程(1 742个基因)、氧化还原酶活性(520个基因)和结合活性(359个基因)等.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富集程度比较显著的通路包括: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271个基因)、植物激素信号转导(73个基因)和苯丙素生物合成(55个基因)路径.其中,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次生代谢物合成的差异可能是针刺和枝的发育不同的重要因素,也暗示着次生代谢物合成路径可能在针刺发育过程起关键调控作用.本研究对枸头橙针刺和枝进行转录组测序并比较分析,为后期筛选柑橘针刺发育调控的关键基因和深入研究其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科学基础.

关键词: '枸头'橙 针刺 转录组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禽场恶臭VOCs的产生及防控技术进展

环境工程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场排放的恶臭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中恶臭气体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臭阈值较低,对畜禽场实际臭气贡献较大,危害人类和动物的身心健康以及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重点介绍了畜禽场恶臭VOCs的主要成分、产生机制和危害,并系统论述了畜禽场恶臭VOCs源头减排和末端处理防控技术的现状和研究进展,总结了先进减排技术VOCs的降解效率等相关实验结果.

关键词: 畜禽场 恶臭 挥发性有机物 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浙江实践-以浙江农艺师学院为例

浙江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素质农民培育是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关键举措.在梳理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国首家农艺师学院——浙江农艺师学院为例,总结了浙江农艺师学院的创建背景、创新实践、办学成效,并由此提炼出构建多元融合的培育体系、创新需求导向的培育模式、完善定向扶持的培育政策等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 高素质农民培育 国际经验 创新实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菌肽LL-37对患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功能

中国食品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在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基础上,探究抗菌肽LL-37对患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选取4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正常饮水)、DSS组(饮用3%DSS水)、DL组(饮用3%DSS水+腹腔注射LL-37)和LL组(腹腔注射LL-37).试验为期8 d,期间评估小鼠疾病活动指数.用HE染色结肠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法分析免疫细胞炎性浸润程度;ELISA及尤斯室法检测肠道通透性;ELISA法分析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变化;荧光定量PCR法分析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腹腔注射LL-37[5 mg/(kg·d)]能够明显缓解结肠炎小鼠体重降低、腹泻以及肠道出血等症状,降低模型小鼠疾病活动指数;同时,LL-37还明显改善患肠炎小鼠结肠组织形态破坏、炎性细胞浸润和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分泌(P<0.05),缓解结肠组织3种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水平的降低(P<0.05)和通透性的增加(P<0.05).上述结果揭示LL-37通过降低结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和增强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缓解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增加,实现对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LL-37 肠黏膜屏障 炎性细胞因子 紧密连接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和采收时期对油蔬两用型油菜菜薹维生素合成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施氮量和采收时期对油蔬两用型油菜薹维生素含量的影响,以富硒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施氮量(120、180和240 kg·hm-2)和4个采收时期(以株高20、30、40和50 cm表示),分析了油菜薹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含量的变化;比较了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抗坏血酸氧化酶(AAO)、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并分析了维生素家族基因在菜薹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薹还原型维生素C(AsA)含量降低;氧化型维生素C(DHA)含量在株高20 cm采收时增加,但在30 cm及以上株高采收时则降低;维生素E和维生素B6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维生素B1含量增加;维生素C合成关键酶GalLDH活性先略增加后降低;AAO和DHAR活性增加,APX和MDHAR活性则整体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且施氮量增加后,维生素家族各基因在株高30和40 cm采收的菜薹中主要表现为正向调控,而在株高20和50 cm采收的菜薹中主要表现为负向调控.就采收时期而言,菜薹中的维生素含量在株高30~40 cm时高于其他时期;在同一施氮量下,随着菜薹采收株高的增加,维生素家族基因的表达量主要呈上调模式.综合分析可知,GalLDH活性的降低以及AAO/DHAR和APX/MDHAR代谢平衡是增施氮肥导致菜薹维生素C含量降低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油蔬两用型油菜薹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氮肥 采收时期 油菜薹 维生素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一份甘薯种质资源的可溶性糖含量测定与差异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PLC-ELSD法测定植物可溶性糖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大等优点.为了了解甘薯品种的可溶性糖组分和糖化特点,对11份甘薯重要种质资源的生薯和熟薯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甘薯的生薯和熟薯均含有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试验群体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8.41 mg·g-1和123.05 mg·g-1.在生薯可溶性糖中,蔗糖含量最高,占可溶性糖的45%左右,麦芽糖含量最低,仅占可溶性糖的10%左右.在熟薯可溶性糖中,麦芽糖含量最高,其中约90%来源于蒸熟过程中淀粉的转化,增量可占熟薯可溶性糖的50%以上.熟薯中的果糖、葡萄糖、蔗糖主要来源于生薯可溶性糖,在甘薯蒸熟过程中变化较小.因此,甘薯的熟薯可溶性糖含量高低是由麦芽糖含量决定的.浙薯13蒸熟糖化效果好,熟薯可溶性糖和麦芽糖含量分别为179.64 mg·g-1和138.44 mg·g-1,均显著高于其余10个品种.红皮白心是一个生薯高糖品种,生薯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均居参试品种之首.

关键词: 甘薯 种质资源 可溶性糖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芥菜研究进展

浙江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芥菜产品类型多样,生产和加工技术先进.浙江省是我国芥菜的主产区之一,10个以上的芥菜变种均有种植.茎瘤芥和分蘖芥种植历史悠久,是浙江省最重要的两种芥菜,加工产品榨菜和雪菜享誉世界.长期以来,芥菜倍受浙江省蔬菜研究者们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本文对芥菜基础研究、遗传育种与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芥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芥菜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芥菜 基因组 遗传 育种 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无损检测澳洲坚果含水率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澳洲坚果(Macadamia ternifolia F. Muell.)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变化规律,测定其干燥过程中的含水率,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干燥过程中澳洲坚果的水分态及其分布,建立含水率与低场核磁总信号幅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澳洲坚果的干燥速率越大,达到恒质量的时间越短,但是比较干燥后澳洲坚果的品质发现变温干燥方式(30℃2 d→38℃2 d→45℃至结束)相对较好;在干燥过程中,自由水、半结合水的含量逐渐降低,结合水的含量先下降后有所上升;干燥过程中澳洲坚果内水分分布不均匀,水分由内向外扩散;拟合得到澳洲坚果含水率与低场核磁总信号幅度的线性关系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904,经检验该曲线预测性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为5.89%),结果表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作澳洲坚果含水率的快速无损检测。

关键词: 干燥 含水率 澳洲坚果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水分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黄叶早衰突变体osyes1的生理特性和基因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叶片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最重要的器官。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光合作用、叶绿素合成代谢和叶绿体发育的重要材料。【方法】利用~(60)Co辐射诱变中籼恢复系自选1号,获得黄叶早衰突变体osyes1。幼苗期对突变体和野生型进行外源H_2O_2处理。抽穗期对突变体和野生型叶片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活性氧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测定以及透射电镜观察。成熟期考查突变体和野生型的主要农艺性状。以osyes1/02428的F2群体中的隐性单株为作图群体,利用图位克隆方法定位OsYES1基因。【结果】osyes1的突变性状始于3~4叶期,水稻抽穗后,所有叶片均表现为黄叶衰老症状,致使突变体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及结实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对照。与野生型对照相比,突变体幼苗对外源H2O2更敏感。生理分析表明,孕穗期野生型倒3叶的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倒2叶和剑叶,而突变体的含量则极显著低于野生型且依次极显著降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丙二醛、H_2O_2和O_2~-含量极显著增加,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相反。遗传分析表明,osyes1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OsYES1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体短臂的RM21353与RM21384之间,物理距离为708 kb。【结论】由于osyes1叶片过早黄化衰老导致与产量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显著下降。OsYES1基因定位在第7染色体两个SSR标记(RM21353和RM21384)之间的708 kb的物理区间内。

关键词: 水稻 osyes1 黄叶早衰 生理分析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