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四季凤仙的矮化处理研究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植物生长阻滞剂矮壮素和紫外线照射对四季凤仙植株矮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矮壮素和紫外线照射对四季凤仙株高都有明显的矮化作用,并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其矮化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处理。随着矮壮素浓度的增加,其矮化效果更加明显,并且长势良好,能正常地开花。

关键词: 四季凤仙 矮壮素 紫外线照射 矮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ILLING技术及其在农作物中的应用现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摘要:TILLING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文章简要介绍了TILLING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技术要点及其特点,并总结了TILLING技术在麦类、玉米及水稻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TILLING技术 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 应用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光保护剂的筛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摘要:以2龄初的甘蓝夜蛾幼虫为供试虫,通过生物测定确定荧光素钠、活性碳、黑色素3种物质对MbNPV的光保护作用。结果表明:0.1%的黑色素对MbNPV的光保护作用最强,紫外光照20、40、60 min后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关键词: 光保护剂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甘蓝夜蛾 生物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蚜虫胁迫下两种栽培模式大豆生理指标及光谱特征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垄三栽培(70cm垄三行栽培,每公顷保苗30万株)和窄行密植栽培(45cm窄行密植栽培,每公顷保苗45万株)中,利用植物光谱仪测定受害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变化。结果表明,大豆蚜虫危害程度可以在大豆叶片的光谱中得到响应,且近红外区比可见光区更明显。大豆植株受蚜虫危害后,其株高、SPAD(单株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和地上部干重均有所下降。不同时期两种栽培模式下受大豆蚜虫危害的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其株高和叶面积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SPAD值表现略有不同,垄三栽培模式下,受虫害植株与正常植株间差异显著;密植栽培模式下,正常植株的SPAD值极显著高于受虫害植株。地上部干物重在垄三栽培模式下,正常植株与虫害植株不存在显著差异;密植模式下,虫害植株干物重显著低于正常植株。

关键词: 蚜虫 光谱反射率 叶绿素 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苍耳子油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氧化稳定性

贵州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提取苍耳子油溶剂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正交试验对苍耳子油的溶剂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比较了4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苍耳子油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苍耳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5 h、提取温度65℃、料液比1∶13(g∶mL),在此条件下苍耳子出油率为19.71%。4种方法所提苍耳子油的氧化稳定性大小依次为:超临界CO2萃取>乙酸乙酯提取>超声波辅助乙酸乙酯提取>微波辅助乙酸乙酯提取。

关键词: 苍耳子 提取 氧化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作物种植技术支持系统设计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摘要:为给农户提供自定制农技知识和服务需要,采用web及p2p技术、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和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结合的开发方式,依据农户所购买的种子基本信息,以时间为线索建立与农户同步进行农业生产指导的技术保障功能支持系统,以帮助广大农民增产增收。

关键词: 农作物 web及p2p技术 支持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酒泉、通辽、绥化3地同时进行了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行距是影响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播种第2年30 cm行距的种子产量显著高于50 cm,70 cm和90 cm行距处理;播种量对种子产量没有显著影响;3地间种子产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通辽地区产量最高为1368.4 kg.hm-2,酒泉次之是1005.2 kg.hm-2,绥化最低为284.8 kg.hm-2。行距对无芒雀麦生殖枝数/m2和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对无芒雀麦产量组分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无芒雀麦 行距 播种量 种子产量 产量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生物胁迫诱导的GmMYB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作物学报 2011 CSCD

摘要:本研究室根据一段抗逆的EST序列,从栽培大豆东农42中克隆到4个开放阅读框均是外显子和内含子间隔构成的R2R3-MYB基因,其中Gm02g01300、Gm03g38040和Gm10g01340与已公布的Williams82基因组序列完全一致,Gm19g40650第375位的单核苷酸突变导致多肽链第125位的氨基酸发生置换(GAG375→GAC375,E125→D125)。以人工气候箱内模拟非生物胁迫(盐、碱、干旱和低温)处理栽培大豆东农42芽期,选择适宜时间点,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R2R3-MYB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都存在明显波动,呈诱导后短暂上调或下调两种表达模式...

关键词: 非生物胁迫 GmMYB 芽期 表达分析

黑龙江省农作制要素演变规律分析

耕作与栽培 2011

摘要:分析了1952—2008年间黑龙江省农作制要素演变规律,认为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重新建立轮作体系,延伸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作制,提高机械化作业的规模和程度是黑龙江省现代农作制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黑龙江 农作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肥力影响

大豆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肥力影响,采用无肥、常规肥、有机肥、常规施肥+生物肥4种肥料处理,分别于大豆播种前、苗期、花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对大豆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肥料的施用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目及土壤肥力,其中有机肥处理与常规肥+生物肥处理在大豆各生育时期可明显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目;与无肥处理相比,常规肥、有机肥及常规肥+生物肥处理提高了土壤肥力。

关键词: 大豆 肥料 土壤微生物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