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人工合成小麦抗白粉病未知基因的SSR标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YAV-2/TEZ//A.SQ(895)是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获得的抗白粉病人工合成小麦。本研究利用人工合成小麦YAV-2/TEZ//A.SQ(895)与感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系品资50098杂交和自交获得的F2代群体及F3家系,在温室条件下鉴定群体的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抗白粉病基因为显性单基因遗传。利用647对小麦SSR引物进行了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该白粉病抗性基因与2A染色体的6个SSR标记连锁,与标记Xcfa2086的遗传距离最近,为11.8c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不同垄向栽培增产效果研究初探
《农学学报 》 2011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垄向方位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通过对东-西垄向、南-北垄向、西南-东北垄向、东南-西北垄向耕作条件下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垄向栽培叶面积指数花期各处理均在7.0以上,结荚期西南—东北垄向的叶面积指数最高为6.52,干物质积累花期时西南—东北垄向最高为18.38g,结荚期西南—东北垄向最高为30.98g,叶绿素含量变化差异不明显,西南—东北垄向的产量最高为2746.0kg/hm2,较其他垄向平均增产22.51kg/hm2。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西南—东北垄向栽培方式对大豆高产的获得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新品种龙育9号的选育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玉米新品种龙育9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选育的,组合为T056×T123。该品种属于早熟玉米品种,具有产量高、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等优点。在适应区青贮生育日数117 d,需≥10℃活动积温2 300℃左右,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下限、第三积温带上限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拿大玉米群体与我国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关系分析
《玉米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20个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4个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代表自交系按照NCⅡ设计组配80个测交组合,2006、2007年进行田间鉴定试验,研究引进群体与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EP1、EP9、EP14、EP15、EP16和EP17群体单株产量等综合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较好;EP1、EP8和EP19群体属于塘四平头群,EP12、EP14、EP15和EP22属于Reid群,EP17、EP20、EP21和EP23属于Lancaster群,EP3、EP6、EP7、EP9、EP10、EP11、EP13、EP16和EP18属于旅大红骨群;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旅大红骨类群的杂种优势最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持久良性运行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为了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强化服务网络建设,绥棱县推行了以"优化县级、强化区域、取消乡级、完善村屯"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强化领导保障机制、落实资金支撑机制、实行政策激励机制和建立监督管理机制4项持久的良性运行机制,为农业经济发展、农村面貌改善、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低温胁迫转录因子BcICE1基因水稻提高抗寒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11 CSCD
摘要:低温冷害是制约黑龙江省水稻安全生产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为提高寒地水稻抗低温冷害能力,本研究将从大白菜分离的低温胁迫转录因子BcICE1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HQ902162)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上,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导入粳稻品种龙粳24中。PCR、Southern杂交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BcICE1基因已经成功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并正常表达。与对照相比,低温处理后超表达BcICE1基因的转基因株系存活率和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积累速率明显下降,提高了抗低温胁迫能力。
关键词: 水稻 BcICE1基因 植物表达载体 遗传转化 转基因株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期对垂穗鹅观草生长特性及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种子产量是种子生产的首要问题,迄今为止,提高牧草种子产量的研究一直是国际种子科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对播种期、施肥量、施肥时间的研究,选择投入低、产出高的田间管理技术,可以使生产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禾本科牧草种子产量的直接影响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