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盐度升高对中华绒螯蟹几种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逐步增盐法,结合生物酶学测定,研究了从淡水升高盐度到7、14、21、28和35对二秋龄雌、雄中华绒螯蟹血清总蛋白、氧合血蓝蛋白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盐度的升高,中华绒螯蟹的血清总蛋白、氧合血蓝蛋白含量逐渐降低;AKP活性先略升高,而后逐渐降低;与雄蟹的PO活力逐渐降低相比,雌蟹的PO活力先降低,当盐度高于21后维持稳定水平;SOD活性先略降低,盐度高于21被激活。除SOD外,雌蟹血清各测定指标均显著高于雄蟹(P<0.05)。研究结果表明,盐度接近或超过28将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3种免疫酶的活性及总蛋白和氧合血蓝蛋白的含量,进而影响其免疫防御能力。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盐度 免疫酶 氧合血蓝蛋白 性别差异 生殖洄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理论上的小黄鱼三种资源密度估算方法比较
《海洋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表现为资源密度的频数分布是偏斜的,这给资源密度的估算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基于Δ-分布模型法,结合2008年夏季、秋季和冬季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大面调查中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渔获资料,发现三个季节小黄鱼的资源密度依次服从均值为5 068.74 g/h、73 811.34 g/h、4 282.19 g/h,标准误为2 703.61、33 522.19、1 632.95的对数正态分布。根据不同季节小黄鱼的资源密度分布特征做Monte Carlo模拟试验,利用Matlab软件随机生成12个不同的样本尺度下各1 000组资源密度值,分别计算不同样本尺度下的算术平均值、Finney-Sichel均值和几何均值,通过均方根误差(RMSE)和偏倚(BIAS)两个指标,比较三个不同的估计值与Δ-分布均值间的离散程度后发现,几何均值估算总体时的精度和准度相对较高,且随着样本尺度的增加,几何均值表现的更加稳健。特别地,几何均值受极端值影响较小。因而建议用几何均值来估算总体,来降低资源评估的误差。
关键词: 小黄鱼 底拖网调查 平均资源密度 几何均值 Finney-Sichel均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和形态差异分析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为亲本,建立了北方亚种自交N(北方亚种♀×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自交F(佛罗里达亚种♀×佛罗里达亚种♂)、正交子代NF(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和反交子代FN(佛罗里达亚种♀×北方亚种♂)4个试验群体,并对其生长性能和形态学差异进行了比较。N、NF和FN的生长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90~152日龄期间,3个试验群体生长速率差别不大,在152日龄后大口黑鲈北方亚种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两杂交子代。可数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4个试验组在腹鳍、臀鳍硬棘、鳃耙和脊椎骨上均无差异;正反交子代与两亲本在背鳍条、胸鳍条、臀鳍条、尾鳍条、侧线上鳞、侧线下鳞的数量上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N和F聚为一支,NF和FN聚为一支,然后这两支再汇聚;主成分分析概括出方差贡献率较大的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1.44%,主成分1主要反映鱼体框架的变化,方差贡献率为54.90%,主成分2和主成分3主要反映鱼的头部、背部和尾部的形态变化,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1.21%和5.33%。在35个测量参数中挑选11个对判别贡献较大的参数建立4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为83.90%~100.00%。研究结果为杂种大口黑鲈的鉴定、育种及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北方亚种 佛罗里达亚种 杂交子代 生长差异 形态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硝酸盐氮胁迫对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设置了不同浓度亚硝酸盐氮(空白对照、0.75 mg·L-1、1.50 mg·L-1、3.00 mg·L-1和5.00 mg·L-1),研究了亚硝酸盐氮胁迫对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补体C3)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罗非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补体C3活性均呈现出随亚硝酸盐氮浓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且当亚硝酸盐氮浓度小于1.50 mg·L-1时,罗非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补体C3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低于1.50 mg·L-1的亚硝酸盐氮不会对罗非鱼机体免疫力产生显著影响;而高于3.00 mg·L-1的亚硝酸盐氮胁迫能够显著(P<0.05)降低罗非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补体C3活性,最大下降率分别达到31.75%、27.40%、14.43%,从而显示出高浓度亚硝酸盐氮(>3.00 mg·L-1)能够对罗非鱼机体产生强烈的氧化胁迫和免疫损伤,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罗非鱼对致病菌的易感性。本研究认为,3.00 mg·L-1可能是亚硝酸盐氮胁迫引起罗非鱼机体免疫力显著降低的阈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斑紫菜对胶州湾湿地浅海富营养化状况的生物修复效果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胶州湾湿地海域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养殖区水环境进行了现场调查和研究,对紫菜生长吸收N、P营养盐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紫菜对富营养化海水的生物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条斑紫菜养殖对胶州湾湿地海水中过剩的营养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养殖区氮、磷营养盐和有机碳含量以及水质营养指数均低于周边对照区。实验条件下,紫菜生长吸收N、P营养盐和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的效果显著。各实验周期水体中的无机氮含量下降幅度为17.15%~21.26%,活性磷酸盐含量下降幅度为55.73%~61.12%,表明紫菜叶状体生长对磷的吸收量明显高于对氮的吸收量。另外,各换水周期实验海水的营养指数值由2.211~2.592降至0.749~0.873,降低幅度为63.32%~69.39%,海水富营养化等级由"中度富营养"降至"贫营养"。根据胶州湾湿地海域的环境条件,通过大规模栽培大型海藻,可大量去除海水中的N、P、C等生源要素,有效降低海水富营养化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盐度对似刺鳊鮈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10℃、15℃、20℃、24℃、27℃、30℃6个温度组和0‰、2.5‰、5‰、10‰、15‰、太湖湖水组6个盐度组,探讨了温度和盐度对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胚胎发育的影响。温度实验结果表明:似刺鳊鮈胚胎发育的起始温度(生物学零度)为9.5℃,适宜的发育水温为20~24℃。水温10℃时胚胎卵裂异常,未能进入原肠期;水温升至30℃时胚胎在发育至原肠期前后死亡。水温度为24℃时孵化时间仅为73.5 h,孵化率高达80%,畸形率为0,为最适孵化水温;水温对胚胎发育速率的影响后期较前期大。盐度实验表明:似刺鳊鮈胚胎对盐度有一定的耐受力,各盐度梯度下的胚胎发育速率差异不大,但孵化率的差异极显著。在水温18℃、盐度为2.5‰的水体中胚胎的孵化率为81.67%,高于太湖湖水组的孵化率,此盐度应为似刺鳊鮈胚胎发育较适盐度。
关键词: 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温度 盐度 胚胎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耳石的生长特性
《动物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耳石的形态参数、生长特性及其与鱼体生长的关系,选用左矢耳石为研究对象,用直线、对数、多项式、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拟合矢耳石各参数的生长关系式,依据耳石日轮鉴定了日龄。结果表明,体长范围为29.8~104.0 mm的棘头梅童鱼矢耳石的长直径随鱼体生长而增大,但短直径与长直径的比值以及长直径方向上的短半径与长半径的比值则基本稳定。矢耳石的长、宽和重之间,以及长半径和短半径之间均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矢耳石生长与鱼体生长的关系中,矢耳石长、宽、厚、重与长半径和体长、体重之间的关系,除了体长与耳石厚的关系为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外,全部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鲹消化酶活力的研究Ⅵ 饥饿对幼鱼存活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饥饿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消化器官中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力的影响。在水温25±0.5℃、盐度20±1条件下,对卵形鲳鲹幼鱼进行短期饥饿处理(0 d、3 d、6 d、9 d、12 d),并分别测定卵形鲳鲹幼鱼的比内脏重与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3种消化酶的活力。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卵形鲳鲹幼鱼的比内脏重不断下降,饥饿第0~6天下降速度最快(P﹤0.01),6 d后下降不显著(P﹥0.05);蛋白酶活力表现为饥饿第0~6天不断上升,第9天下降,第12天又显著升高(P﹤0.01),并且饥饿后的蛋白酶活力始终高于对照组(P﹤0.01);淀粉酶活力不断下降,并在第3天下降最显著(P﹤0.01);脂肪酶活力在饥饿前9 d总体上下降,第12天活力明显上升并高于对照组(P﹤0.01)。饥饿第8天开始出现幼鱼死亡,至第12天幼鱼的存活率为64.67%,表明第8天是卵形鲳鲹幼鱼饥饿致死的临界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CC型趋化因子CCL-C5a样基因的克隆、组织表达与进化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趋化因子家族是一类能诱导白细胞激活和迁移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家族,是鱼类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CC类家族是趋化因子家族中最大的家族之一。为研究鲤CC类家族成员的组织表达和进化模式,以及进一步研究鲤CC类趋化因子的免疫调控机制,本研究选择该家族其中的一个基因,CCL-C5a样基因,根据EST序列结合RACE方法从鲤(Cyprinus carpio)脾脏中克隆了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JQ026408)。该序列全长830bp,5端非翻译区174bp,3端非翻译区296bp,开放阅读框360bp,编码一个由11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结构域分析发现,该蛋白质含有分泌信号肽和保守的趋化因子结构域;Gene Ontology注释该基因参与免疫细胞迁移的生物学过程。CCL-C5a基因在鲤10个组织中表达,其中在脾和肝的表达量最高。脂多糖刺激鲤外周血白细胞和头肾白细胞后,该基因表达量出现显著上升。氨基酸序列保守性分析表明,鲤CCL-C5a样趋化因子与斑马鱼(Danio rerio)的同源性最高,为61%,与蓝鲶(Ictalurus furcatus)、沟鲶(Ictalurus punctatus)和大西洋鲑(Salmosalar)的同源性分别为47%、47%和42%;与人(Homo sapiens)CCL19蛋白的同源性为37%。适应性进化分析发现,鲤与斑马鱼CCL-C5a的Ka/Ks小于1,说明CCL-C5a基因在鱼类的进化过程受到负选择压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鲤CCL-C5a主要在免疫器官上高表达,并受到脂多糖诱导表达上升;同时该基因在鱼类中受到负选择作用。这些结果提示CCL-C5a可能是一个与免疫相关的基因。
关键词: 鲤 免疫反应 CC趋化因子 克隆 脂多糖 序列保守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