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沙棘果实不同部位果油及黄酮含量比较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为筛选不同用途的沙棘品种(系),发掘功能性沙棘种质资源,以7个不同亚种的沙棘品种(系)为试验材料,以黑龙江省主栽品种深秋红为对照,对不同沙棘亚种间果实基本性状、果油、籽油及果实中总黄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果实基本性状不同,杂交沙棘果实较小,百果重小,但果实结实密度大,单株产量高,果油含量及果实总黄酮含量均超过蒙古沙棘,其中晚黄沙棘单株产量11.25 kg,果肉含油率37.93%,总黄酮含量2.27 mg·g-1,显著高于其他沙棘品种,其熟期晚,果实经冬不凋,适合多种采收方式,可作为生产加工型品种在沙棘产业中应用。蒙古沙棘果实体积大,色泽鲜艳,百果重大,但果实密度低,单株产量低于杂交沙棘,特别是丘依斯克品种,虽然籽油含量略高于杂交沙棘,但熟期过早只适于手工采摘,因此在沙棘产业应用中,可用于观光采摘及鲜食加工。


小麦花药漂浮培养技术
《中国种业 》 2023
摘要:小麦花药培养是单倍体育种中快速稳定育种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实验室小麦花药培养过程中运用的高效愈伤组织漂浮诱导培养基W14-F、再生培养基190-2Cu、花药培养操作方法及加倍技术等方面进行梳理,旨在为国内小麦花药培养研究和育种者提供一些参考。


驴血血红蛋白肽的制备工艺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优化驴血血红蛋白肽的制备工艺,促进驴血产品的深度开发,试验采用分光光度法确定驴血总蛋白分离工艺参数,测定驴血血红蛋白对DPPH和羟基(·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筛选最佳酶解用酶,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驴血血红蛋白酶解工艺。结果表明:4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效果最好;4种蛋白酶中以碱性蛋白酶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驴血血红蛋白肽酶解工艺为酶添加量8 260 U/g、pH值9.79、酶解温度55.75℃,此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75.99%。


春播早熟区高粱杂种优势群及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对于拓宽亲本间遗传基础、提高育种效率,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55份春播早熟区40余年生产中主推杂交种亲本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其群体结构,估算遗传距离,划分杂种优势群,分析主推杂交种的杂种优势模式.结果表明,利用全基因组5×测序,过滤到1,304,623个高质量SNP标记用于群体结构分析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55份高粱亲本系平均遗传距离为0.704,变幅0.627~0.927.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平均为0.2935,变幅为0.1~0.5.群体结构和主成分分析将55份亲本系划分为4个杂种优势群:都拉群(Durra,D群)、卡佛尔/都拉群(Kafir/Durra,KD群)、俄罗斯/卡佛尔群(Russia/Kafir,RK群)、中国高粱群(Kaoliang,K群).25个主推杂交种中76%的杂交种杂种优势模式为Kafir/Durra×Kaoliang模式,主推高粱杂交种的不育系主要来源于引自国外的Kafir和Durra群,恢复系多来源于我国自产的Kaoliang群.本研究的群体结构分析及其划分的杂种优势群阐明了春播早熟区高粱亲本系的遗传基础,为亲本系改良和杂种优势模式创新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高粱 亲本系 单核苷酸多态(SNP) 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群 杂种优势模式


烯效唑缓解植物干旱损伤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引起全球范围内水循环状况剧烈改变,极端天气和旱涝灾害频发,其中干旱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非胁迫生物胁迫之一.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渗透调节和内源激素水平等相关生理过程可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进而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烯效唑具有高效、广谱、快速的特性,具有矮化植株、防止倒伏、提高叶绿素含量的作用,同时也在植物对胁迫耐受性和抗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源烯效唑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植物理化进程造成的损伤.本综述系统概述了干旱胁迫对植物理化进程的影响,分别从光合作用、碳代谢、逆境生理、内源激素水平及抗逆基因表达等方面阐明了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应激反应,分析了干旱胁迫下外源烯效唑在调控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防御系统、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调节内源激素水平以及诱导基因表达的积极效应.指出了外源烯效唑缓解干旱胁迫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今后作物生产抗旱研究提供方向和依据.


三个马铃薯早熟品种在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产量表现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为研究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影响因素及规律,选用马铃薯早熟品种尤金、费乌瑞它和早大白,分别种植在黑龙江省不同纬度的地区,自然成熟后测定产量,计算大中薯率.结果表明,产量和大中薯率均极显著受品种和地点的影响,且地点的影响大于品种,所有处理的产量受品种和地点互作效应影响显著,大中薯率受影响达极显著水平.3个品种的小区产量均表现为加格达奇地区最低,尤金和费乌瑞它在牡丹江地区的产量最高,早大白在哈尔滨的产量略高于牡丹江但差异不显著;大中薯率的表现为尤金和费乌瑞它在加格达奇最低,早大白在绥棱最低,略低于加格达奇,但差异不显著,尤金和费乌瑞它大中薯率最高值出现在哈尔滨,其次是牡丹江,早大白则相反,但差异均不显著.


蒙中杂交沙棘子代优良单株生态适应性评价
《温带林业研究 》 2023
摘要:【目的】进一步筛选具备优良性状的杂交沙棘新品种。【方法】以引进的蒙古沙棘为母本,以中国沙棘为父本,开展了杂交选育研究,共选育出9个优良单株,通过测定定植1 a和2 a后优良杂交种植株的生长指标,对其生态适应性进行探讨和综合评价。【结果】定植2 a后,9个优良杂交单株的保存率都在60%之上,棘刺数为1~3个,介于中国沙棘和大果沙棘之间,株高平均值在137.80~223.90 cm之间,冠幅平均值在86.40~155.60 cm之间,地径在20~40 mm范围内波动,一级分枝数均超过20个。相关分析显示,株高、地径、冠幅关系较密切,三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结论】综合评价显示,9个杂交沙棘无性系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中的生态适应性适中甚至良好,均达到选优效果,且随沙棘定植年份的增加,9个单株生态适应性越来越强。


黑龙江省籽用南瓜蔓枯菌潜在致病基因挖掘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为了了解籽用南瓜蔓枯病的致病机制,前期鉴定出黑龙江省籽用南瓜蔓枯病的主要病原为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Sc.)。在此基础上完成了Sc.1(生长在南瓜叶片上的Sc.菌株)和Sc.2(生长在PDA培养基上的Sc.菌株)组间样品的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共获得31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90个基因下调,129个基因上调;根据GO功能分析,挖掘到5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可能与致病相关;KEGG分析结果显示,挖掘与致病相关的KEGG通路有7个;挖掘到54个编码分泌蛋白基因是差异表达的;与PHI数据库进行比对,共识别到了2 869个基因有较高同源性,其中有96个是差异表达基因;在代谢过程的功能通路中共发现3 327个Sc.基因,结合转录组数据发现86个代谢相关基因差异表达。上述结果表明,真菌寄生在南瓜叶片上的代谢或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寄生在PDA培养基上的基因表达量存在着显著差异,这或许是影响Sc.致病性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