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菜蛾抗药性分子遗传机理的探讨与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核型分析和代表性差异分析方法,探讨了小菜蛾抗药性的分子遗传机理。结果表明,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小菜蛾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30条,两者的核型无明显差异;以敏感品系作为驱赶扩增子,抗溴氰菊酯、抗杀虫双、抗杀螟丹近等基因系分别作为检测扩增子进行消减杂交和差异片段的富集。最后随机选取部分差异片段作探针,Southern blot 验证,分别在抗杀虫双、抗溴氰菊酯和抗杀螟丹近等基因系中筛选出2、2和3个特异片段。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与敏感品系相比,三种抗性品系小菜蛾的核型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在 DNA 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小菜蛾的抗药性与基因组 DNA 的变化有关。


黔油系列杂交油菜制种技术研究Ⅱ.黔油14号制种技术规程及组织管理
《贵州农业科学 》 2005 CSCD
摘要:在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制种中,把握种子质量是种子生产的核心,提高制种单产是增加制种户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生产高质量种子的重要条件。贵州省农科院油料研究所自2000年开始在遵义县制种以来,紧紧围绕种子质量开展工作,以提高农户制种产量为出发点,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制种技术和基地组织管理,使黔油14号制种获得了大面积平均单产785.52 kg/hm2以上、不育株率控制在5%以下的制种效果。


杂交水稻三角强化栽培(SRI)产量潜力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05 CSCD
摘要:用 3个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组合,采用强化栽培 (SRI)与“三角丛植”方式和超高产施肥的集成技术,在贵阳 (海拔1 140m)的试验结果与常规栽培(CK)的结果比较,有效穗和颖花数增加达极显著。早熟组合黔两优 58产量达 11 437. 5kg/hm2,比CK增产 14. 66%;晚熟组合汕优 63产量为 10 717. 5kg/hm2,比CK增产 10. 52%;中熟组合金优 431产量达 12 837. 0kg/hm2超高产水平。为贵州杂交水稻提高单产初步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


少花桂愈伤组织诱导的初步研究
《种子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利用少花桂未成熟种胚作外植体,研究了外植体大小、不同培养方式及激素配比对少花桂愈伤组织的诱导。结果表明:大于5mm的种胚较易获得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的较佳培养基为MS+2mg/L2,4-D+2%蔗糖+5g/L活性炭,在黑暗条件下采用液体悬浮培养,其最高诱导率达64.3%,得到黄色的愈伤组织,质地好。


贵州省农科院大豆育种工作回顾
《贵州农业科学 》 2005 CSCD
摘要:自1936年至今,贵州已选育高产、优质适于各类豆制品加工的大豆品种20余个,其中本院育成16个。包括30~50年代初鉴选的“贵阳大白水豆”等4个地方良种和“黔农30”等黔农系列6个品种。经多年停顿后,于80年代初重开大豆育种工作。在育种队伍扩大及工作条件改善的基础上,陆续育成并通过省级品种审定的“黔豆”系列品种6个。其中属高产型的有1号、2号、5号和6号;属早熟型的3号和优质(高蛋白质)型的4号等。各品种均应用于当时的生产,获得好评并各有一定推广面积及相应的效益和社会评价。


小菜蛾溴氰菊酯抗性和敏感种群遗传差异的cDNA RDA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寻找小菜蛾抗溴氰菊酯品系中差异表达基因,初步分析小菜蛾敏感品系与抗溴氰菊酯品系间的遗传差异。采用改进的 cDNA 代表性差异分析法,以小菜蛾抗溴氰菊酯品系的 cDNA为 Driver 扩增子、敏感品系的 cDNA 为 Tester 扩增子,通过四轮消减杂交,获得1条200bp 左右的差异扩增带。将此差异扩增带克隆于 pMD18-T 载体,随机挑选10个克隆测序。将所得的10个序列与 GenBank 等数据库作同源比较,发现仅有1个序列与已知泛素基因有较高同源性,但它与小菜蛾抗药性的关系尚未查明。
关键词: 小菜蛾 抗性遗传 cDNA 代表性差异分析


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罗汉果种苗
《种子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茎尖或茎段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0.5~1.0mg/L6-BA及0.2mg/L的IAA、0.6%的琼脂、3%的白糖,培养15d可以诱导出芽苗;此芽苗转接到MS+0.5mg/L6-BA+0.1mg/LIAA+0.1mg/LIBA+0.6%琼脂+3%白糖的培养基中增殖,每20d继代1次,增殖倍数达8.5;继代芽苗转入MS+0.1mg/LNAA+0.6%琼脂+3%白糖的培养基中培养30d,可诱导生根及壮苗。移栽基质为蛭石∶珍珠岩∶熟土=2∶1∶1,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