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刺参生物能量学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综述刺参生物能量学的概念,能量收支方程中各组分研究概况,并介绍环境因子、营养因子及内源因子对刺参能量收支及各组分的影响,以期为刺参配合饲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常用渔药对蒙古!的急性毒性作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静水水生生物测试方法研究5种常用渔药对蒙古!(Chanodichthys mongolicus)鱼苗和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硫酸铜、聚维酮碘、三氯异氰尿酸、敌百虫、食盐对蒙古!鱼苗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36、13.830、0.116、0.183、1863 mg/L,对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384、94.000、0.827、1.350、3038 mg/L。5种渔药对蒙古!鱼苗和幼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硫酸铜>三氯异氰尿酸>敌百虫>聚维酮碘>食盐。与生产常用质量浓度进行对比表明,硫酸铜不适用于鱼苗阶段的病害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养殖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罗非鱼主产区263个农户的调查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中国罗非鱼养殖户的养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中国罗非鱼主产区263个养殖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对养殖户罗非鱼养殖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养殖户主风险倾向情况、罗非鱼养殖年限、罗非鱼销售顺利与否、养殖户是否参加产业化经营组织、养殖户是否获得相关养殖培训和当地政府是否进行宣传或提供补贴等因素对罗非鱼养殖户养殖意愿有正向影响,罗非鱼养殖面积对罗非鱼养殖户养殖意愿有负向影响。提出主产区政府应对罗非鱼养殖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与规划,倡导规范、科学的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罗非鱼养殖户的养殖意愿。
关键词: 罗非鱼养殖意愿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Logit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筏式养殖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的生长特性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4–6月在桑沟湾海区进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上筏式养殖实验,分析了鼠尾藻在桑沟湾的生长特性,调查了藻体上的附着生物。结果显示,(1)鼠尾藻在桑沟湾海域生长迅速,水温为10–17℃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可达6.10%/d;根据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关系,获得了鼠尾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4.9℃;(2)5月10日开始有生殖托形成,水温达到20.4℃时,鼠尾藻生殖托大量成熟,并有放散;(3)养殖期间,鼠尾藻最大长度达187.05 cm,均长可达112.31 cm;干湿比由0.147(4月)上升至0.189(6月);每公顷产量可达43.95 t(湿重),相当于干重为8.25 t;(4)藻体上有大型附着生物16种,主要优势种为尖嘴扁颌针鱼鱼卵、玻璃海鞘和海绵;附着生物的生物量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研究表明,海区的附着生物对鼠尾藻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桑沟湾大规模养殖鼠尾藻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许氏平鲉脂肪和水分含量的方法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6
摘要:目的建立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测定许氏平鲉鱼肉中的脂肪和水分含量,以期简便、快速地对许氏平鲉进行品质分析与评价。方法采用常规分析手段测定70个样品的脂肪和水分含量,同时采集其近红外光谱数据,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PLS)建立许氏平鲉鱼肉中脂肪和水分的定量预测模型,并对比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光谱范围和因子数对定量预测模型的影响。结果光谱经Savitzky-Golay(S-G)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ized normal variate,SNV)预处理后,在5341.85~4007.36 cm~(-1)、6556.79~5345.71cm~(-1)和8651.10~7162.33 cm~(-1)光谱范围内,选取主因子数10,建立脂肪的校正模型性能最优;光谱经过SNV预处理后,在8886.38~4061.35cm~(-1)光谱范围内,分别选取主因子数为9时,建立的水分的校正模型性能最优。脂肪和水分含量相对最优PLS模型的校正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8和0.9912,校正标准偏差分别为0.2680和0.3300,交叉验证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0和0.9810,交叉验证均方差分别为0.3980和0.4850,验证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4和0.9798,验证集均方差分别为0.3260和0.3070。结论本方法可较为准确地预测许氏平鲉鱼肉中的脂肪和水分含量,能够满足快速分析评价许氏平鲉品质的要求。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法 脂肪 水分 偏最小二乘法 许氏平鲉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海水贝类中无机离子镉
《分析化学 》 201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测定贝类中无机镉离子(Cd~(2+))的方法。浸提液为10 mmol/L Tris-HCl缓冲溶液,加入0.1 mol/L Na Cl(p H 7.5);样品经超声提取40 min,CG5A阳离子保护柱和CS5A阳离子分析柱对样品中Cd~(2+)分离;流动相组成为50 mmol/L草酸和95 mmol/L Li OH。本方法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回收率高于84.6%。采用本方法分析了我国几种常见海产贝类中Cd~(2+)的含量,发现总Cd含量高的样品中无机离子态Cd所占的百分比普遍高于总Cd含量低的样品。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贝类 Cd~(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段养殖模式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的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和监测池塘水质变化,研究分段养殖模式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养殖实验在6口池塘内(0.267 hm~2/口)进行,首先在其中2口池塘内进行对虾的中间培育,养殖密度为300×104尾/hm~2。经过36 d和48 d的中间培育后,将对虾先后转移到其他4口池塘内,养殖密度为60×10~4尾/hm~2,分别记为T_1和T_2组。剩余的对虾继续养殖在中间培育池塘内,记为C组。结果显示,经过分段养殖的T_1和T_2组对虾,在分池养殖阶段7 d内,生长速度均明显增加,其特定生长率(SGR)分别达到9.36%/d和6.76%/d;养殖期间,T_1组具有最大的SGR(9.36%/d)和饲料投喂量,然而其饲料系数(FCR)(1.053)高于T_2组(0.822);经过分段养殖的对虾FCR均低于C组(1.082)。在分池养殖阶段的大部分时间,T_2组对虾的SGR高于T_1组;C组NH4+-N、NO_2--N和Chl-a浓度低于T_1组和T_2组,而颗粒物含量(T_PM)和总磷(T_P)高于T_1组和T_2组;T_2组Chl-a含量明显高于T_1组和C组。结果显示,经过48 d中间培育后,即对虾体重约为2 g时进行分池养殖仍可保证对虾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大的生长速度,对于饲料的节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分池养殖阶段具有较多的饲料投喂,经过36 d中间培育后的对虾具有最大产量。分池养殖池塘内饲料投喂少于全期养殖,有利于养殖系统的稳定,然而单位时间内投喂量增加则会影响水质。分段养殖模式在提高分池养殖阶段对虾的生长速度和保持水质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生长性能 分段养殖 中间培育阶段 分池养殖阶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团头鲂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氨氮胁迫中的表达分析
《生态毒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是一类多功能蛋白家族,主要参与解毒和抗氧化防御过程。为了研究GST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肝脏解毒过程中的作用,克隆并分析了团头鲂1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命名为MaGST)cDNA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了其在氨氮胁迫下的表达规律。MaGST包含1个长218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具有GST蛋白家族的保守碱基和保守结构域。通过MEGA 5.0软件分析系统进化树发现,团头鲂GST与其他动物mu型GST聚为一簇,表明团头鲂GST属于mu型GST。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aGST基因在团头鲂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肝脏和鳃中表达量最高,肌肉中表达量最低,同时在氨氮胁迫过程中该基因在肝和鳃中的表达规律相似,均在胁迫期间表达量显著上调;氨氮胁迫24 h时鳃和肝组织均存在组织损伤。研究结果提示在团头鲂肝脏和鳃组织中GST基因参与了氨氮胁迫的解毒过程。将该基因的编码区重组到p ET-21(a+)载体后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诱导表达,重组MaGST的GST活力为(10.36±0.68)U·mg~(-1)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牡蛎疱疹病毒DNA聚合酶基因的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适用于Os HV-1不同变异株的检测方法,在牡蛎疱疹病毒(Os HV-1)3个变异株全基因组序列比对的基础上,筛选到牡蛎疱疹病毒基因组中高度保守的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基因,据此设计巢式PCR引物,优化PCR反应体系和条件,建立了基于Os HV-1 DNA聚合酶基因的巢氏PCR检测方法(P-n PCR检测方法),利用P-n PCR与Cn PCR检测方法对不同年份和宿主来源的Os HV-1疑似感染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n PCR检测方法能稳定地检出100拷贝/μL的病毒DNA;P-n PCR较C-n PCR检测方法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和更高的检出率。研究表明,本研究建立的P-n PCR检测方法适用于Os HV-1不同变异株的检测,可为该病毒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