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三个不同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个不同群体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进行16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了3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红鳍东方鲀群体中,日本群体(J)和养殖群体(R)的差异最大,野生群体(Y)和养殖群体(R)的差异最小。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三者的贡献率分别为54.961%、12.129%和6.459%,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3.549%,3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偏离,形成三个不同的类群,其中,养殖群体(R)和日本群体(J)间的形态差异最大,野生群体(Y)和养殖群体(R)的形态差异最小。判别分析表明,3个红鳍东方鲀群体的形态差异基本上达到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利用贡献率最大的6个参数建立了3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7.69%—100%(P1)、97.39%—100%(P2),综合判别率为98.62%,可以认为逐步判别法对于红鳍东方鲀不同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表明,3个群体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养殖群体(R)和日本群体(J)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显著指标最多,养殖群体(R)和野生群体(Y)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显著指标最少。显然,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论基本上是类似的,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形态差异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萝藻中MAAs吸湿保湿效果分析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类菌胞素氨基酸(MAAs)是一类具有强紫外吸收能力的水溶性氨基酸类物质。本文为研究海萝藻中MAAs的吸湿、保湿性能,采用体外环境保湿测试方法对海萝藻MAAs、丙三醇、透明质酸进行吸湿保湿率测定,对添加不同浓度的海萝藻MAAs浓缩液的爽肤水与乳液进行保湿率测试与吸光度测试。结果表明,海萝藻MAAs的总体吸湿与保湿能力比透明质酸强,但略低于丙三醇;保湿时间长,海萝藻MAAs经过72 h的检测仍表现出比丙三醇和透明质酸高的保湿率;皮肤测试证明添加了60%海萝藻MAAs浓缩液的爽肤水具有最优的保湿效果,经过3 h测试,皮肤含水量较空白区域可提高23.29 c.u.,添加了5%~20%的海萝藻MAAs浓缩液的乳液能显著提高乳液的吸光度值,且添加量越大,吸光值越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是2000年由日本学者首次从鹌鹑脑中分离出的一种新型下丘脑神经肽,通过其受体介导参与机体的生长、生殖以及摄食等生理过程。迄今,只在金鱼、斑马鱼、星点东方鲀、罗非鱼以及斜带石斑鱼等几种鱼中鉴定出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目前,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生理学功能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争议。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调控以及其他生理学功能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简要总结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并对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生理学功能进行概括讨论,旨在加深对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认识和了解,为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关键词: 鱼类 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 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受体 生长 生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GTF2H4基因的分子克隆及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础转录因子IIH亚基4(general transcription factor IIH subunit 4,GTF2H4)作为基础转录因子IIH(TFIIH)的重要组成成员对真核生物转录过程中所涉及的细胞生长、发育、代谢等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该研究以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为研究对象,利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获得了Pm GTF2H4基因的c DNA全长。该序列全长1 401 bp,可编码466个氨基酸,其中包括108 bp的5'非编码区域(UTR)和372 bp的3'UTR。同源性分析显示,Pm GTF2H4与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等物种的GTF2H4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表明,Pm GTF2H4在斑节对虾卵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卵巢的5个不同发育时期中,Pm GTF2H4在Ⅴ期的表达量最高,在Ⅰ期的表达量最低。注射五羟色胺(5-HT)后发现Pm GTF2H4的表达水平在6~48 h显著上调。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以预测Pm GTF2H4基因参与了斑节对虾卵巢的发育,并起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GTF2H4 基因克隆 qRT-PCR 5-HT 斑节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年际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2013年每年8月在莱州湾水域进行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100种资源种类,其中鱼类56种;渔业资源种类和资源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2013年渔业资源种类数为2012年种类数的84.4%,仅为2009年的60.3%,平均网获质量明显下降。鱼类优势种组成存在年际更替现象,主要由经济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向经济价值低、个体小的种类演替。各生态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R)变化范围为2.67?3.9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70?3.83,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12?0.63。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分析(MDS)分析表明,在相同的相似性水平上分组,组内平均相似性与组间相异性变大。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各年渔业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莱州湾渔业资源逐年衰退,优势种更替明显,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多样性呈下降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的某溢油事故天然渔业资源损失评估方法案例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针对渤海中部某船舶碰撞溢油事故,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事故发生后的油膜漂移扩散和油膜消失后的溶解态分布趋势,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界定事故溢油对渤海天然渔业资源的影响范围,进而估算天然渔业资源损失。结果显示:溢油量按13 m~3计算,油膜存在期约为72 h,累加油膜扫海面积约为69.19 km~2;油膜消失后,事故溢油仍会以溶解态、乳化态或悬浮颗粒态在海水中扩散,水体中的石油烃含量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溢油在第11天中午即可抵岸;油膜会造成渔业资源损失,油膜消失后,悬浮颗粒态和乳化态石油在岸滩等因素影响下会形成凝聚态石油,并对潮间带生物造成影响。其影响面积结合溶解态抵岸区域内自然岸线长度予以估算,经评估,在油膜扫海区域及受影响潮间带范围内,事故经济损失额合计为631.9万元。本研究对数值模型方法在溢油事故天然渔业资源损失评估中的应用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为无现场观测数据支撑的海洋溢油事故天然渔业资源损失评估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 溢油事故 天然渔业资源损失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应激下无乳链球菌感染对尼罗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高水温对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暴发的影响,以体质量为(62.0±3.33)g的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设置生长最适宜组(29°C)和高温应激组(33°C)2个处理水平,暂养7 d后分别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统计累计死亡率,并于攻毒后0、12、24、48、96和120 h采集血液和组织样本,开展高温应激下无乳链球菌感染对尼罗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水温33°C高温应激组尼罗罗非鱼累计死亡率显著高于29°C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感染96 h之后33°C组的值显著高于29°C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在感染48 h之后33°C组的值显著高于29°C组;钾(K+)和钠(Na+)含量感染120 h时29°C组的值和攻毒前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而33°C组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攻毒前;肌酐(CREA)含量在感染12 h以后33°C组的值都显著高于29°C组;白蛋白/球蛋白(A/G)的值在120 h时33°C组的值显著低于29°C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29°C组随时间延长而升高,33°C组则先升高后降低,但33°C组的达峰时间更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高温应激使肝细胞排列紊乱,索状结构不清,脾脏和肾脏轻微充血;感染12 h后脾脏均严重充血,感染24 h后脾脏结构均被破坏,呈淀粉样变性,坏死;感染48 h后肾小球均发生萎缩,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33°C组鱼的肝脏感染96 h后严重脂肪变性和细胞内玻璃样变性,而29°C组鱼的肝脏在感染120 h后才发生相似的病理变化。研究表明高温应激抑制了鱼体免疫系统,降低了尼罗罗非鱼对无乳链球菌的抵抗力,脾脏对无乳链球菌感染响应最快,高温应激使病原菌感染对肝脏损伤更为迅速,感染后期受损更严重。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高温应激 生化指标 组织病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神经网络及电子鼻的虾夷扇贝鲜活品质评价及传感器的筛选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追踪检测虾夷扇贝品质变化过程中的存活指标,生理指标以及电子鼻气味图谱的变化,建立保活流通过程中不同等级的活品虾夷扇贝电子鼻气味指纹图谱,购买市场上不同状态的活品虾夷扇贝,分别通过学习向量量化(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LVQ)、概率(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s,P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神经网络对测试样品快速模式分类,最后通过对电子鼻传感器的筛选探索便携式快速品质鉴别设备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24 h的极端胁迫环境放置较为完整的模拟了虾夷扇贝在保活流通过程中状态变差的过程;将电子鼻数据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与存活指标(开口率、缩边率以及死亡率)和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耗氧率以及海水浊度)相结合可以把品质变化过程中的虾夷扇贝分成5个等级,并分别得到每个等级的扇贝气味指纹图谱;3种神经网络均可以对测试样品等级进行快速测定,其中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兼具精确和快速的特点,测试样本T全部预测为等级4,测试样本N全部预测为等级3,从交叉验证到仿真预测所用时间仅为7.652 s;筛选得到的8个电子鼻传感器也可以对不同等级鲜活虾夷扇贝气味特征进行有效区分。
关键词: 神经网络 传感器 模型 虾夷扇贝 保活流通 电子鼻 气味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