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脊尾白虾VgR基因克隆及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卵黄蛋白原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 R)在脊尾白虾卵巢发育中的作用,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克隆了脊尾白虾Vg R基因全长c DNA序列,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Vg R基因在雌虾不同组织、卵巢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脊尾白虾Vg R基因全长5892 bp,开放阅读框5661 bp,编码1886个氨基酸。脊尾白虾Vg R具有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家族典型结构特征,属于LDLR家族,进化上与日本沼虾等甲壳动物Vg R亲缘关系最近,然后与昆虫Vg R分支聚为一支,而与LDLR家族中其他成员亲缘关系较远。脊尾白虾Vg R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主要在卵巢内表达。随着卵巢的发育,卵巢Vg R表达量逐渐升高,在III期达到最大,与肝胰腺Vg表达量、血液Vg浓度变化趋势相一致;而在卵巢成熟时,卵巢Vg R表达量降到了最低,与肝胰腺Vg表达情况截然相反;排卵后的恢复期,血液中Vg浓度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卵巢Vg R表达量又升至III期水平,同时卵巢Vg表达量也升至最高。由此可见,甲壳动物与昆虫Vg R起源于同一祖先,但在进化上已形成独立一支;脊尾白虾卵巢成熟前,卵巢主要通过Vg R介导作用摄取血液中Vg,以供卵巢快速成熟;卵巢成熟期,肝胰腺呈现补偿性合成Vg,以尽快恢复其营养储备功能;卵巢恢复期,卵巢通过Vg R介导摄入外源Vg和内源合成Vg两种途径,为卵巢二次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关键词: 脊尾白虾 卵黄蛋白原受体 卵黄蛋白原 卵巢发育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名贵糙海参种参越冬方法及新型系统
《海洋与渔业 》 2016
摘要: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是一种热带海参,俗称明玉参、白沙参,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沙、南沙和海南岛及广东徐闻一带。糙海参不仅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更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我国南方深受欢迎的使用珍品之一。近年来,由于过量采捕,糙海参的数量逐年下降,市场供不应求,为解决市场与资源的矛盾,糙海参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在南方沿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杂交鲟幼鱼抗氧化能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精氨酸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baeri♂)幼鱼抗氧化能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0.3%为梯度,配制精氨酸水平为1.74%~3.54%(干物质含量)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测得其中实际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76%、2.05%、2.36%、2.64%、2.93%、3.24%和3.53%,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63±0.08)g的健康杂交鲟幼鱼63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设3个重复,饲养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与1.76%精氨酸水平(对照)相比,2.64%、2.93%精氨酸水平显著提高了杂交鲟幼鱼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P<0.05),并显著降低了中肠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前肠和后肠MDA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血清和肝脏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2.64%精氨酸水平显著提高了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谷草转氨酶(AST)活性(P<0.05);2.64%、2.93%精氨酸水平显著降低了血清中尿素氮(BUN)含量(P<0.05),显著升高了血糖(GLU)含量(P<0.05);2.36%、2.64%、2.93%、3.24%精氨酸水平显著降低了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P<0.05);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血清中球蛋白(GLB)、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适宜的精氨酸水平能显著提高杂交鲟幼鱼的抗氧化能力,并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促进鱼体蛋白质的合成;分别以中肠MDA和血清BUN为指标,进行二次曲线回归分析表明,杂交鲟幼鱼对饲料中精氨酸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2.73%、2.7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GHRH基因启动子区域序列分析及其活性检测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owth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GHRH)是下丘脑弓状核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多肽,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垂体细胞合成和释放生长激素。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GHRH基因5’侧翼启动子区域的活性和该区域中潜在的转录因子对GHRH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对该基因5’端启动子区域约1400 bp长度的片段进行序列分析,预测顺式作用元件,获得了Oct-1、SP1、NF-1、C/EBPalp和C/EBP等多个潜在的调控GHRH基因表达的调节因子结合位点序列。在包括外显子1和内含子1的GHRH基因5’侧翼区两侧加入两个限制性酶切位点Xho I和Bam H I,对其进行改造,并将该片段插入红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载体p DsRed2-1,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GHRH1-RFP。同时,用不含有外显子1和内含子1的GHRH基因5’侧翼区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GHRH-RFP。将质粒pGHRH1-RFP和p GHRH-RFP转染鲤(Cyprinus carpio)上皮细胞(epithelioma papillosum cyprinid,EPC)。经过48 h的培养,在pGHRH1-RFP转染的部分细胞中检测到红色荧光蛋白表达。又将pGHRH1-RFP或p GHRH-RFP质粒注射到斑马鱼(Danio rerio)一细胞或二细胞期的胚胎中,注射了pGHRH1-RFP的胚胎在受精后48 h约有22.5%能检测到有红色荧光蛋白表达,受精后72 h约有29%的仔鱼检测到红色荧光蛋白表达。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分离到的GHRH基因5’侧翼序列具有启动基因表达的活性,且该基因的内含子1和外显子1是启动子的活性所必需的。另外,pGHRH1-RFP质粒注射的斑马鱼胚胎只能在胚胎和仔鱼的脊椎和肌肉中检测到RFP的表达,而在脑中没有检测到表达。推测扩增到的大口黑鲈GHRH启动子序列1407 bp(-1043 bp~362 bp)只是起到了驱动RFP脊椎和骨骼肌表达的作用,而不包括驱动在脑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的启动子,本研究为GHRH基因功能的深入分析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碳平衡的中国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对策探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碳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特征之一,海洋渔业碳平衡是转变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海洋生态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限定和分析了海洋捕捞渔业碳排放与海水贝藻养殖碳汇内容及核算方法,并综合两部分内容整体探讨中国海洋渔业碳平衡状态,利用2010年和2014年数据进行了区域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相关沿海省份海洋渔业处于碳赤字状态,浙江省的碳赤字规模最大;2007-2014年海洋渔业碳平衡状态长期趋势拟合结果显示,我国海洋渔业碳赤字特征正在以平均每年1.58万t的规模缩小。最后,从渔船装备升级与节能技术产品应用、调整海洋捕捞渔业生产结构和提高海水贝藻养殖碳汇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尽快实现海洋渔业碳平衡。
关键词: 海洋渔业 碳平衡 碳排放 碳汇 产业结构 发展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鱼体脂肪累积调节方法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摄食生长实验来研究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及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脂肪累积的影响。实验对照组(C)含有30%的鱼粉,高植物蛋白饲料+牛磺酸处理组(HT)使用植物蛋白替代对照组的一半鱼粉后添加0.8%牛磺酸,高植物蛋白饲料+牛磺酸+水解鱼蛋白处理组(HTPH)在HT饲料的基础上继续使用水解鱼蛋白替代7%的饲料鱼粉。室内流水系统养殖,每组4个重复。与对照组或HT组相比,HTPH组显著降低了鱼体的中性脂和肝体比。与对照组相比,HT及HTPH组均显著升高了鱼体水分含量,降低了肝脏总脂和中性脂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肌肉总脂及极性脂仅在HTPH组显著降低。HTPH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组织脂肪酸分析显示,HT及HTPH组有降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C18∶2n-6,C18∶3n-6及C18∶3n-3含量的趋势。综上,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可以有效降低鱼体肝脏脂肪含量,而在此基础上继续使用水解鱼蛋白具有更好的脂肪调节效果,能够降低鱼体、肌肉、肝脏及血清中的中性脂肪及总脂肪含量。
关键词: 大菱鲆 高植物蛋白饲料 牛磺酸 水解鱼蛋白 脂肪累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温和养殖密度对大鳞鲃幼鱼的生长影响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进行水温和密度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幼鱼的生长影响实验,旨在探索大鳞鲃适宜的放养密度和生长温度。水温实验设计为6个梯度值15℃、18℃、21℃、24℃、27℃、30℃,幼鱼初始体重为9~12 g,投喂75 d后,结果得出:在水温15~27℃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终末体重会逐渐增加,27℃时最大值为(44.47±9.54)g,水温达到30℃时,终末体重开始下降。24℃、27℃和30℃组体重增长无显著差异,但温度达到30℃时,体重变异系数最大,为(29.82±11.36)%。密度实验设计为4个梯度值20 ind/m3、15 ind/m3、10 ind/m3、5 ind/m3,幼鱼初始体重为0.6~0.7 g,投喂60 d后,结果得出:随着放养密度的下降,体重增长的速度越快。体重、特定增长率、日增重变化在密度为5 ind/m3时最高,密度10 ind/m3与15 ind/m3没有显著差异,达到20 ind/m3时会显著下降。综合考虑,大鳞鲃适宜的养殖温度在24~27℃,静水池塘的放养密度建议在15 ind/m3左右。
关键词: 大鳞鲃(Barbus capito) 温度 密度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湖马洪台区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 2016
摘要:于2015年11月对湖北长湖马洪台区进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获得了浮游植物现存种类与丰度数据,使用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Margalef指数对该区域秋季的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据此评价了该区域的水质现状。结果显示,共鉴定该水域现有浮游植物植物7门53种(含变种变型),以绿藻门的种类为主,达31种,占物种总数的58.49%,其丰度占总丰度的35.86%;各样点浮游植物丰度相差不大,最大值为7.72×106ind./L;使用优势度指数筛选出优势种6种,优势种在所有样点均有出现,各样点优势种的丰度占比超过70%,尖尾裸藻有最大的优势度(0.21),扭曲小环藻、小球藻次之(均为0.19)。综合分析认为秋季长湖马洪台区属于中度污染、中贫营养型水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