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苯并芘对鱼类免疫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苯并芘作为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代表,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其主要毒性作用机制是经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代谢活化的产物7,8-二羟基-9,10-环氧苯并芘,这也是产生免疫毒性的关键物质。鱼类的免疫系统处于进化的特殊阶段,本研究以主要免疫因子为切入点,综述了苯并芘对鱼类免疫毒性的作用机制及途径。指出:环境中存在的其他有机污染物对鱼类免疫毒性的作用机理,并就鱼类养殖过程中为应对有机污染物及其他环境因子引起的免疫毒性所使用的免疫增强剂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 苯并芘 免疫 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学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为母本,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为父本进行种间远缘杂交,系统观察了杂交子一代胚胎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对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发育按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各阶段进行观察,在水温21~22.5℃、盐度29、pH 8~8.1的海水中,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经35 h 20min完成。根据在卵黄囊期、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生长消退过程、鳞片生长、体表色素变化的不同,观察比较了胚后发育的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形态特征。鱼苗培育至58 d后完成了稚鱼至幼鱼的变态:初孵仔鱼4 d以前为内源性营养(卵黄囊仔鱼);4 d后开口摄食,为外源性营养;(42±2)d基本完成变态进入稚鱼阶段,(58±4)d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同时,用同一母本(云纹石斑鱼)同批卵与同种雄鱼采集的精子授精后获得的受精卵作为对照组,进行孵化和仔稚幼鱼培育,与杂交子一代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杂交子一代在仔稚幼鱼阶段生长速度快于云纹石斑鱼,与七带石斑鱼相近。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七带石斑鱼 杂交子一代 胚胎发育 形态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州湾南部海域虾类群落特征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5月(春)、9月(夏)、12月(冬)3个航次对海州湾南部海域(34.60°~35.00°N,119.40°~119.90°E)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态类群、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海州湾南部海域虾类群落具有典型的近海暖温带特征,隶属黄海南部虾类区系,其中春季和冬季虾类暖温性显著,主要优势种有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a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及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等,夏季暖水性特征相对增高,以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及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为优势种。3个季节共鉴定虾类19种,其中冬季种类数最多(18种),同时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最高,k-优势度曲线较平滑,具有较稳定的群落结构,而春季和夏季种类数较少(9种),多样性亦较低。运用聚类和二维非度量标序对该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相似性进行分析,冬季群聚情况较明显,主要可划分为3个群聚类型,为近岸组、灌河口组及东面外侧组,该划分同环境背景间的一致性较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关键词: 虾类 多样性 群落结构 海州湾南部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鱼池塘底泥耗氧率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淡水渔业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原位底泥耗氧测定法,研究了10口家鱼鱼池底泥耗氧率与底部水体理化因子(溶氧、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底泥有机质含量及深度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池塘平均底泥耗氧率(SOD)为0.91 g/(m2.d),变动范围为0.76~1.09 g/(m2.d)。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底泥耗氧率与池塘底部水体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溶氧相关性最高(Pearson相关系数为0.779),其次是温度、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0.557和-0.421;底泥耗氧率与底泥深度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底泥耗氧率与溶氧和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其它因素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影响底泥耗氧率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是溶氧,其次是温度。利用BP神经网络分析影响SOD的理化因子,以溶氧、温度和底泥深度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SOD进行预测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和测试相关系数分别为0.911和0.879,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1.6%和10.4%,预测值与真实值偏差较小,拟合度较高,可有效预测池塘底泥耗氧率。

关键词: 家鱼池塘 底泥耗氧 理化因子 相关性分析 BP神经网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澳洲鳕鲈的生物学特征及人工繁养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概述了澳洲鳕鲈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工繁育研究进展情况,为今后开展澳洲鳕鲈规模化人工养殖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澳洲鳕鲈 生物学特征 人工繁养 技术 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悬沙胁迫下熊本牡蛎的损伤及恢复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先将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0、50、100、500、1000和5000 mg/L)悬沙中15d后,再将受试牡蛎转移到干净海水中恢复培养15 d,观察牡蛎的存活率,检测鳃丝中Na+-K+-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鳃细胞DNA损伤情况和肌肉中RNA/DNA比率变化,探讨悬沙对牡蛎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沙暴露试验后,本研究所设悬沙浓度对牡蛎存活率几乎无影响,但当悬沙质量浓度≥500mg/L时,鳃丝中Na+-K+-ATP酶、SOD和CAT活性开始显著降低,鳃细胞中开始检测到明显的DNA损伤,反映牡蛎生长状况的RNA/DNA比率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这些受损牡蛎经干净海水培养15 d后,检测的生理生化指标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仍未恢复到对照组和低浓度悬沙组的水平。可见,较高水平的悬沙胁迫对牡蛎并没有产生致命的影响,依据常规的生态毒理学指标如存活率并不能得出有效的评价结果,但分子细胞水平上的各指标就能比较灵敏地反映悬沙胁迫的影响。

关键词: 悬沙 熊本牡蛎 酶活性 DNA损伤 RAN/DNA比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峡库区的入侵鱼类及库区蓄水对外来鱼类入侵的影响初探

湖泊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峡水库已于2010年10月完成175 m的蓄水目标,蓄水后三峡库区形成一个生态位严重空缺的人造湖泊生态系统.近年来,库区及长江上游外来入侵鱼类呈增长态势,已发现外来入侵鱼类23种,且部分已处于种群数量暴发阶段.水库蓄水初期营养盐输入增加和初级生产力的提高通常也利于广适性鱼类和外来种的生存,对外来鱼类的入侵和种群数量的扩散暴发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外来鱼类在生态位竞争上与土著鱼类相比处于明显优势地位,可能将严重危害三峡库区的渔业资源及其水域生态系统的安全.因此,对于三峡库区的鱼类入侵及其所带来的相关效应等问题,应引起密切关注和重视,尽早建立三峡库区入侵鱼类的预警和防治体系,严格评估人为引种活动,深入研究外来鱼类得以成功入侵的原因与机理.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鱼类入侵 蓄水 监测 入侵危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花江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0年春季(4—5月)、夏季(7—8月)和秋季(9—11月),对松花江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生物指数对松花江干流水质进行评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6目36科116种,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为74种,属6目21科,占总数63.8%,年平均密度为66.80ind·m-2、生物量为24.30g·m-2.春、夏、秋季的平均密度以春季最高(90.52ind·m-2),秋季(61.26ind·m-2)次之,夏季(48.63ind·m-2)最低;平均生物量以秋季最高(35.35g·m-2),夏季(23.12g·m-2)次之,春季(14.41g·m-2)最低.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均以春季最高,夏季与秋季相近.各断面微生境共有种不多,物种相似性不高,最大仅为60%;功能摄食群种类数相近,共有撕食者26种,收集者32种,刮食者28种,捕食者30种.采用BI生物指数和FBI生物指数对松花江干流水质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并与化学监测结果基本吻合.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断面以上水质一般,哈尔滨以下断面水质在不同时期处于污染或严重污染状态.推测大顶子山航电枢纽的修建已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造成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 松花江干流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监测 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45S rDNA的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定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通过设计位于5.8S rDNA、18S rDNA和非转录IGS区域的3条探针CAAG1191、CAAG1845和CAAG3602,分别对散鳞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scattered mirror和松浦鲤Cyprinuscarpio Songpu的45S核糖体DNA(ribosomal DNA,rDNA)进行染色体定位及共定位。结果表明:45S rDNA均位于两品种鲤一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具有染色体特异性,表明45S rDNA序列的探针能够在鲤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用于标识其所在染色体,并与鲤遗传连锁图谱中长度为227 cM的1号连锁群相对应;两品种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00,45S rDNA在鲤基因组内仅定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存在复制位点,证实了鲤基因组在全基因组复制事件之后又经历了重新二倍化过程。

关键词: 45S rDNA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出现于南沙海域的黄带棘箱鲀的形态特征

台湾海峡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4月17日在南沙海域调查时,采集到2尾棘箱鲀属(Kentrocapros)标本,经鉴定为黄带棘箱鲀(Kentrocapros flavofasciantus),标本现保存在南海水产研究所标本馆.标本体长分别为108、135 mm.无鳍棘和腹鳍,背鳍和臀鳍各1个.背鳍鳍条数目为11,胸鳍鳍条数目为12,臀鳍鳍条数目为10,尾鳍鳍条数目为11.体长为体高的2.41~2.57倍,体宽的3.07~3.09倍,头长的3.38~3.48倍,吻长的4.35~4.70倍.头长为眼径的2.22~2.38倍,眼间隔的1.35~1.54倍,鳃孔长度的3.10~3.33倍.除尾柄、胸鳍基部、背鳍基部、臀鳍基部、肛门附近之外,体披硬体甲,体甲刚好在背鳍前方闭合,体甲为6棱形,无刺平滑,从肛门连续沿纵线到胸鳍基部下前方形成裸褶.体侧无侧线.上下颌每侧具8个小柱状切牙.胸鳍最上第一鳍条很短,长度约为第二鳍条的1/6.体为褐黄色,体甲有两条较宽的纵向黄带.唇为褐棕色,牙为红褐色.所有鳍条为黄色或略显褐黄色.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黄带棘箱鲀 生物学长度 形态特征 南沙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