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海州湾南部海域不同季节虾类数量及其分布特征

海洋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5月、9月和12月对海州湾南部海域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十足目虾类的数量和分布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且探讨了优势种、温度、盐度、水深等因素对以上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虾类资源量最高,9月最低,12月较9月有所回升,分别以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日本鼓虾等为主要优势种。5月和9月虾类平面分布趋势均为西北外侧和东南水域较低,南面沿岸较均匀,东部和中部出现最高值;12月北面和南面近岸资源量较低,其他水域较均匀,最高值出现在东部水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海州湾虾类资源量与底盐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他水文因素无显著相关关系。此外,优势种生态习性、赤潮和径流等是影响海州湾虾类数量和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海州湾 十足目 虾类 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金线鱼属Nemipterus鱼类COⅠ和Cytb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COⅠ)片段,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采自南海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日本金线鱼(N.japonicus)、深水金线鱼(N.bathybius)、红棘金线鱼(N.nemurus)和苏门答腊金线鱼(N.mesoprion)及GenBank中的六齿金线鱼(N.hexodon)、裴氏金线鱼(N.peronii)及红金线鱼(N.furcosus)的序列进行了分析,并比较分析了它们间的序列差异。Cyt b基因序列片段(425 bp)和COⅠ基因序列片段(507 bp)的分析均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之间序列差异和遗传距离均最小,COⅠ基因片段中为分别0.25%和0.003,Cyt b基因片段中为0和0,两者亲缘关系非常近;几种金线鱼之间尚未达到属的水平,裴氏金线鱼仍属于金线鱼属;两目的片段的NJ系统树均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混杂在一起聚为一支,而日本金线鱼和苏门答腊金线鱼属于不同的发育分支;红棘金线鱼和日本金线鱼是最新分化种,金线鱼则是最早分化种;几种金线鱼类的分化时间大约在中更新世时期。比较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旨在为金线鱼属鱼类分类提供依据,进而对鱼类资源的评估与保护措施提供基础参考。

关键词: 金线鱼属 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 细胞色素b基因 序列差异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在半集约化土池养殖模式下的生长特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养殖模式下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这是进行对虾高效养殖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探明半集约化土池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生长特性,2009年5~8月,在广东省电白县的滩涂土池半集约化养殖区,对两个半集约化养殖土池(P1、P2)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参数(全长、体长和体重)进行了养殖全过程的采样测量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两个土池养殖的凡纳滨对虾的体长(L)与体重(W)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分别为(P1)W=0.016 L2.8935(R2=0.989,P<0.01)、(P2)W=0.0127 L3.0292(R2=0.9911,P<0.01);其生长拐点分别出现在第124 d和128 d;(2)对虾全长(QL)和体长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分别为(P1)QL=0.8319 L+0.2577(R2=0.9997)、(P2)QL=0.8679 L-0.0434(R2=0.9977);(3)体长、体重的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P1)Lt=17.6955(1-e-0.0095(t-12.2421))、Wt=65.2846(1-e-0.0095(t-12.2421))2.8935,(P2)Lt=16.8567(1-e-0.0104(t-21.1781))、Wt=66.0607(1-e-0.0104(t-21.1781))3.0292。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半集约化养殖 土池 生长特性 von Bertallanffy方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尽管鲤养殖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病害问题仍然是其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病害防控方法,主要有环境防控、药物控制和疫苗法,而运用遗传改良来提高鲤抗病力被认为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虽然以提高生长为目的的多项鲤育种计划已经取得了成功,但有关抗病育种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利用鲤群体所存在的有益遗传变异,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积极开展抗病选育应该是今后鲤养殖业所必须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从环境胁迫对抗病性状的影响、抗病性状的遗传学基础、抗病性状与其他性状的关系、抗病性状的测定、抗病育种具体方法等方面较系统地介绍了利用遗传改良来提高鲤抗病力的相关研究进展。研究亮点:抗病力是养殖鱼类一个重要经济性状,但由于基础研究薄弱、有效评价方法缺乏等原因,致使抗病选育工作远落后于以生长等性状为目标的育种研究。本文综述了鲤抗病育种相关研究进展,为鲤和其他鱼类的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抗病力 遗传改良 抗病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冻藏温度下的品质变化及其货架期分析

水产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出肉率及化学变化(pH、TVB-N、TBARS、Ca2+-ATPase活性)为指标,结合感官评价,探讨了南极磷虾冻藏温度下(-8、-18和-28℃)的品质变化及货架期。实验结果显示,南极磷虾感官评分与冻藏时间和冻藏温度均有显著的相关性(r=0.982和0.981),-8℃条件下20d后南极磷虾感官不可接受,-18和-28℃条件下南极磷虾分别在75和120 d时感官不可接受;出肉率与冻藏时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0.953),在-8、-18和-28℃条件下南极磷虾出肉率在货架期终点分别达到31.62%、31.21%、34.52%;pH与冻藏时间和冻藏温度相关性不明显,不适宜用作反映南极磷虾冻藏条件下的品质指标,但随时间的延长pH仍呈增长趋势,在货架期终点3种冻藏温度下南极磷虾pH分别达到7.94、7.99、7.84;TVB-N和TBARS分别与冻藏时间有显著相关性(r=0.944和0.935),但TVB-N只与-8℃条件下的温度有显著相关性,TBARS只与-18和-28℃冻藏温度有显著相关性,在货架期终点时(感官不能接受)3种冻藏温度下南极磷虾TVB-N和TBARS分别为21.43、20.49、19.74 mg/100 g和0.88、0.78、0.66 mg MA/kg,均低于腐败水平阈值;Ca2+-ATPase活性下降显著,与冻藏时间呈显著相关性(r=-0.929)。南极磷虾感官指标、出肉率、TVB-N、TBARS、Ca2+-ATPase活性均在冻藏期间有明显变化,且与冻藏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考虑用作反映冻藏条件下南极磷虾品质变化指标。因此,综合各项指标并结合感官评价,可以判断实验过程中3种冻藏温度下南极磷虾货架期终点分别为20、75、120 d。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冻藏温度 品质变化 货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金属在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上的传递与累积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受控实验条件下,模拟了重金属铜、铅、镉在海水-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中的累积和传递,测定了小球藻、菲律宾蛤仔对铜、铅、镉的富集系数以及铜、铅、镉在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上的传递系数。结果显示,随着海水中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小球藻、菲律宾蛤仔体内的重金属含量逐渐增大,小球藻对铜、铅、镉离子的富集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626~3161、3295~7799、5438~9313;蛤仔对Cu、Pb、Cd的富集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364~821、1089~1936、245~736;生物传递因子变化范围分别为0.22~0.26、0.25~0.46、0.03~0.14。在本实验条件下,小球藻对Cu、Pb、Cd的富集系数远大于菲律宾蛤仔,Cu、Pb、Cd在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上没有明显的生物放大效应。

关键词: 小球藻 菲律宾蛤仔 重金属 食物链 富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含量对淡腌大黄鱼贮藏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感官、微生物和化学变化为指标,探讨了水分含量对淡腌大黄鱼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含量为60%±1%、55%±1%、50%±2%的样品货架期分别是5、9、11d。3组样品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TVC)值约为8lg(cfu/g),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约为30mg/100g,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在贮藏期间均出现峰值。贮藏初期菌相比较单一,共检测到4种细菌,贮藏过程中菌相发生变化,货架期终点时仅残存2种细菌,分别为沃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rneri)和洛菲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

关键词: 淡腌大黄鱼 品质特征 细菌菌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建鲤种质资源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和合理利用建鲤种质资源。从建鲤繁育群体中随机选取185尾鱼,用2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个微卫星位点在该群体中所检测到的等位基因片段长度在114~316bp,共检测出156个等位基因和402种基因型,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5~13个,平均7.8个,基因型数10~44种,平均20.1种;各位点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分别在0.346~0.978和0.619~0.880之间,平均分别为0.6434和0.757;所检测的20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552~0.868之间,平均为0.7253,都属于高度多态位点(PIC>0.5)。实验结果表明,该建鲤繁育群体多态信息含量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群体内平均固定系数(FIS)为0.1479,说明该建鲤群体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根据个体间的遗传距离构建的聚类图可以清楚地显示每个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这可为建鲤保种和繁殖配组提供依据,避免近交现象。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建鲤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喉拟水龟转铁蛋白重组表达及抗菌活性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铁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不仅参与铁的转运,而且具有抗菌、免疫调节等功能。对黄喉拟水龟转铁蛋白(Mauremys mutica transferrin,MaTf)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纯化、抗菌活性检测及MaTf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用RT-PCR技术扩增MaTf的编码序列,克隆至载体pET-32 a(+);转化BL21(DE3),构建了其原核表达载体;优化表达条件(30℃,4h,0.8 mmol/L IPTG),使MaTf融合蛋白在BL21中高效表达;采用His Bind柱亲和层析与浓缩的方法纯化目的蛋白,Western blot证实获得纯度较高的MaTf重组蛋白;抑菌试验表明,MaTf重组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黏质沙雷氏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用MaTf重组蛋白制备多克隆抗血清,Western blot免疫印记法分析转铁蛋白在体内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其在肝脏、脾脏、肾脏、心脏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为:肝脏>脾脏>肾脏>心脏,与MaTf在RNA水平上的表达特征具有相似性。研究为探索转铁蛋白在黄喉拟水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

关键词: 黄喉拟水龟 转铁蛋白 重组表达 抗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角螺肌肉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海洋渔业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细角螺(Hemifusus termatamus)腹足部肌肉的氨基酸含量与脂肪酸组成,并与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管角螺(Hemifusus tuba)、棘角螺(Hemifusus kawamurai)和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细角螺肌肉中检出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肌肉干重的81.03%,高于鲐鱼(79.86%)、方斑东风螺(66.45%)、管角螺(56.94%)和棘角螺(64.42%);肌肉中4种呈味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为38.49%,占氨基酸总量的47.50%;8种必需氨基酸(EAA)总含量为38.49%,占氨基酸总量的46.94%。细角螺肌肉中共检出20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65.25%,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34.75%,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为0.53,低于方斑东风螺(1.15)、管角螺(1.13)和棘角螺(0.69),高于鲐鱼(0.37)。结果表明,细角螺肌肉中必需氨基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食物蛋白与脂肪来源。

关键词: 细角螺 肌肉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