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氰戊菊酯对鲤SOD活性和MDA含量以及肝肾细胞形态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不同质量浓度的氰戊菊酯对鲤进行21d半静置染毒,测定不同时间血清、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观察染毒后氰戊菊酯对鲤肝、肾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于氰戊菊酯中的鲤,肝脏及血清中SOD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且血清中SOD活性变化先于肝脏中的变化,暴露21d后活性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而MDA含量均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上升时间主要集中在暴露后的第3~14天。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鲤肝血窦扩张充血,肝细胞空泡变性及溶解并形成局部坏死病灶等,0.8μg/L染毒第21天、4.05μg/L和20.25μg/L染毒3d后上述损伤明显;鲤肾间质细胞增多,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管与基底膜分离,管壁细胞水样变性,高剂量组染毒21d还兼有肾小球萎缩,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等。超显微观察发现,高剂量染毒21d肝细胞核萎缩,核内异形染色体边集化、粗面内质网水肿、松散甚至断裂,胞质中出现空泡,脂滴大量增多等。以上损伤不仅具有剂量相关性,还具有时间积累效应。
关键词: 氰戊菊酯 鲤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组织病理学 肝 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鳗源迟缓爱德华氏菌菌蜕的构建及制备条件优化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菌蜕具有完整细菌表面抗原结构,可诱导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成为疫苗制备的候选之一,为了探讨鳗鲡迟缓爱德华氏菌菌蜕疫苗的可行性,实验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噬菌体PhiX174裂解酶基因(Lysis E)的温控表达载体,转化迟缓爱德华氏菌,成功制备其菌蜕,并对菌蜕形态、溶菌动力学、裂解效率以及制备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菌菌蜕表面形成溶菌孔道,细胞因内容物流失而发生明显的皱缩;构建的迟缓爱德华氏菌诱导后1 h开始裂解,5 h后裂解基本完成,裂解效率为99.99%,冷冻干燥后重悬涂布平板,未检出活菌,电镜观察表明冻干前后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构建的迟缓爱德华氏菌分别在OD600值为0.4和0.6进行诱导,其裂解过程和裂解效率没有明显区别;分别用LB、BHI、NB 3种培养基进行比较研究,其中LB培养基制备的菌蜕细胞较完整、裂解完全,是制备迟缓爱德华氏菌菌蜕最优培养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鳗源迟缓爱德华氏菌菌蜕,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为鳗鲡爱德华氏菌病疫苗开发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鳔鳅鮀年龄结构、生长特性与生活史类型
《动物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在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江段采集405尾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boulengeri)样本。以耳石作为主要年龄鉴定材料,研究了异鳔鳅鮀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推断了异鳔鳅鮀的生活史类型。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异鳔鳅鮀由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优势年龄组为1~2龄(占83.70%);体长(L)与体重(W)关系为W=5×10-6L3.294 3(r2=0.941 3,n=405,F=6 040.22,P<0.01),体长与耳石半径(R)的关系为L=0.000 8R2-0.168 4R+42.504(r2=0.836 5,n=399,F=399.20,P<0.01);von Bertalanffy方程描述的生长方程为Lt=179.49(1-e-0.249 8(t+0.289 8))、Wt=133.18(1-e-0.249 8(t+0.289 8))3.294 3,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4.48龄;异鳔鳅鮀属于r-选择类型鱼类。当前长江上游异鳔鳅鮀群体生长特征较2001~2002年已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鳕鱼皮胶原蛋白肽的功能特性及抗氧化活性
《食品工业科技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鳕鱼皮胶原蛋白肽为实验材料,研究其吸水性、保水性、乳化性等功能特性,并且进行了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鳕鱼皮胶原蛋白肽具有较好的吸水性、保水性、吸油性和起泡性,具有一定的乳化性和较弱的泡沫稳定性。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显示,鳕鱼皮胶原蛋白肽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效果,且清除率与样品溶液的浓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浓度为30mg/mL时,胶原蛋白肽对DPPH·、·OH和O2-·的抑制率分别可达到73.84%、85.76%、64.09%。分级后,分子量1ku以下的胶原蛋白肽对DPPH·和·OH的清除能力最强,30mg/mL时清除率达到84%和90.97%;分子量5ku以上的胶原蛋白肽对O2-·清除能力最强,30mg/mL时清除率达到74.02%。
关键词: 鳕鱼皮 胶原蛋白肽 功能特性 抗氧化 自由基清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方剂对哲罗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哲罗鱼试验组每组60尾,每天按照表3分别投喂添加不同中草药(四种复方及5种单方)的饲料,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连续投喂28 d,停食1 d后采集血液(分离血清及红细胞)及肝脏等样品,进行NO含量、NOS活性、SOD活性、MDA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血清中NO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除当归组外NOS含量均有显著升高趋势;肝脏与血清相反,除当归组外NO含量均有上升,除黄芪高剂量组外NOS的活性均下降。血清中SOD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肝脏中,只有茯苓可以显著升高SOD活性,而红细胞中,黄芪、贯众和方二组可以使SOD活性有明显的升高;除方二、茯苓组,其余实验组均能明显降低血清中MDA的含量;除方五组外其他实验组均能显著降低MDA的含量。结果显示,中草药对哲罗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因药物种类、检测组织和指标而有所不同,但所选中草药均有一定程度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态制剂对东北淡水养殖池塘内浮游植物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人们对抗生素危害的日渐关注,绿色无残留的微生态制剂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水产动物养殖中。选用2种常用微生物制剂(制剂Ⅰ和Ⅱ),分别对黑龙江省、吉林省及辽宁省淡水鱼养殖场进行投喂、泼洒及混用实验,并以池塘内浮游植物作为水质改良的标志物,对2种微生态制剂在东北三省淡水养殖池塘内水质改良的作用进行评价。通过对东北三省淡水鱼类主要养殖季节7—9月浮游植物的监测调查发现,分离鉴定的浮游植物分属7个门类,分别为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隐藻门、黄藻门和甲藻门;各省淡水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门类丰富度为:辽宁省(7门)>吉林省(6门)>黑龙江省(5门),均属于中-富营养型(β-α-ms)水体。2种微生态制剂在调节水质、改善水环境方面均有一定程度作用,且Ⅰ制剂在调节水体富营养化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商品氯氰菊酯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效应
《中国环境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商品氯氰菊酯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了解除虫菊酯农药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氯氰菊酯暴露下,藻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氯氰菊酯对斜生栅藻生长的72h半效应浓度(EC50)为2.37mg/L.藻细胞所有生理生化指标对氯氰菊酯响应迅速,12h到达最大促进或者抑制效果,48h后趋于平稳.其中12h处理,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中等浓度组的促进作用最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呈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效应.氯氰菊酯能促进藻细胞膜脂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产生,且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MDA含量可以作为监测氯氰菊酯污染的生物标记指标之一.研究结果表明,SOD活性抑制以及膜脂氧化是氯氰菊酯对斜生栅藻的重要致毒机理,但自然环境中的氯氰菊酯水平不会对淡水水体浮游藻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关键词: 氯氰菊酯 毒性 斜生栅藻 生长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过氧乙酸对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杀灭效果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过氧乙酸对4种主要养殖鱼类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测试了过氧乙酸对小瓜虫幼虫和不同发育阶段包囊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过氧乙酸对斑点叉尾鲴、草鱼、奥尼罗非鱼,鲫鱼的安全浓度依次为1.73、3.00、3.57、5.20 mg/L。过氧乙酸在浓度为6.250 mg/L时,0.5 h即能杀死全部小瓜虫幼虫;在1.562 mg/L时,1 h即能杀死全部幼虫。过氧乙酸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包囊都具有一定的杀灭效果,当过氧乙酸的浓度为6.250、3.125、1.562 mg/L时,刚脱落的包囊的死亡率依次为75.63%、45.60%、25.60%,脱落2h的包囊的死亡率分别为64.23%、46.32%、20.20%,脱落10 h的包囊的死亡率分别为65.86%、35.07%、10.20%。因此,过氧乙酸在较低的浓度范围内对小瓜虫的幼虫和包囊具有一定的杀灭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渔药对昆明裂腹鱼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半静水式试验方法研究了在水温(16.5±0.5)℃、pH(7.70±0.25)条件下,高锰酸钾、三氯异氰尿酸、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敌百虫4种常用渔药对昆明裂腹鱼(Schizothorax grahami)鱼苗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4种药物中三氯异氰尿酸的24 h、48 h、96 h半致死浓度最低,分别为1.586、1.423、1.173 mg/L,敌百虫的最高,为473、407、302 mg/L。4种药物的安全浓度分别为高锰酸钾0.536 mg/L,三氯异氰尿酸0.347 1 mg/L,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0.5 mg/L,敌百虫90.41 mg/L。结果表明:4种药物中,三氯异氰尿酸、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和敌百虫可在生产中安全使用。
关键词: 昆明裂腹鱼(Schizothorax grahami) 急性毒性 半致死浓度(LC50) 安全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硝酸盐氮胁迫对罗非鱼(GIFTOreoohromisniloticus)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设置了不同浓度亚硝酸盐氮(空白对照、0.75mg·L-1、1.50mg-L-1、3.00mg·L-1和5.00mg·L-1),研究了亚硝酸盐氮胁迫对罗非鱼(GIFTOreochromisniloticus)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补体c3)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罗非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补体C3活性均呈现出随亚硝酸盐氮浓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且当亚硝酸盐氮浓度小于1.50mg·L-1时,罗非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补体C3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低于1.50mg·L-1的亚硝酸盐氮不会对罗非鱼机体免疫力产生显著影响;而高于3.00mg·L-1的亚硝酸盐氮胁迫能够显著(P〈O.05)降低罗非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补体C3活性,最大下降率分别达到31.75%、27.40%、14.43%,从而显示出高浓度亚硝酸盐氮(〉3.00mg·L-1)能够对罗非鱼机体产生强烈的氧化胁迫和免疫损伤,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罗非鱼对致病菌的易感性.本研究认为,3.00mg·L-1可能是亚硝酸盐氮胁迫引起罗非鱼机体免疫力显著降低的阈值.
关键词: 罗非鱼 亚硝酸盐氮 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酶 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 nitrite nitrogen immunity nonspecific immune enzym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