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江苏如东滩涂文蛤产地环境质量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滩涂贝类最易受污染,养殖环境中积累的污染物往往沿食物链转移富集到滩涂贝类中,从而对贝类质量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生态危险。根据对江苏如东滩涂文蛤养殖产地水体、沉积物和文蛤生物体中主要污染物为时1周年的4次同步监测数据,应用基于数理统计的超标概率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和评价滩涂文蛤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及超标污染物,为产地环境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该养殖产地水体中的超标污染物为石油烃,沉积物中的超标污染物依次为铬、汞、镉、砷和铜,文蛤体内的超标污染物依次为铬、铅、石油烃、镉和大肠菌群。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养殖产地4季平均的水体、沉积物和贝类质量等级分别处于清洁、清洁和轻污染水平,其中沉积物质量冬、春季均处于轻污染等级,贝类生物体质量春季处于中污染等级。相关分析表明,水体中石油烃,沉积物中镉、铬含量的超标直接影响文蛤的产品质量,产地环境中的铅、大肠菌群、汞、铜、砷是影响该养殖产地文蛤产品质量的潜在污染物。从保证文蛤产品质量出发,应重点关注该产地环境中铬、铅、石油烃、镉和大肠菌群的污染。

关键词: 滩涂 文蛤 产地 环境质量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水系3个湖泊中华绒蟹形态及元素“指纹”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江苏省长江水系3个不同湖泊(太湖、石臼湖和固城湖)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元素"指纹"特征的比较研究。基于16个组形态数据的框架测量及相应的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太湖、石臼湖和固城湖产中华绒螯蟹3群体之间在形态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判别准确率分别为70%、90%和80%,但其差异程度尚未达到能够有效区分3个群体的水平。统一使用中华绒螯蟹第三步足作为标准试样,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测定了其中21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其中Cr、Co、As、Se、Cd、Pb、Tl、Ag、Mo、Ni未检出。与形态判别结果不同的是,3湖泊产中华绒螯蟹第三步足元素含量和分布的总体差异极为显著,太湖、石臼湖和固城湖产中华绒螯蟹的判别准确率分别高达100%、80%和100%。这表明本研究所尝试的中华绒螯蟹第三步足元素"指纹"分析判别方法具有有效区别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的潜力。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形态 元素“指纹” 原产地 判别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水体悬浮物等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弄清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水体环境因子的变动规律,有效调控水体环境质量,提高养殖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为试验对象,研究了高位池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水体溶解氧(DO)、悬浮物(SS)、pH值和叶绿素a(Chl-a)等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设计了3种不同循环处理量组,即20m3/h组(P1组)、40m3/h组(P2组)和60m3/h组(P3组)。结果表明:不同循环处理量组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均能有效提高水体中DO质量浓度,相对空白对照组,P1、P2、P3对DO质量浓度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8%、15%、18%;各循环处理量组水体pH值均稳定在7.84~7.96;P1、P2对SS处理效果不明显,P3对SS的相对降低率达到34%;P1组Chl-a质量浓度变化不明显,P2、P3组Chl-a质量浓度分别降低13%和28%。综合比较分析: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能明显提高水体DO质量浓度,维持水体pH值稳定平衡,降低水体SS和Chl-a质量浓度;60m3/h循环处理量组对水质调控效果最好,40 m3/h组次之,20 m3/h组较差。

关键词: 环境学 高位池 循环水养殖 循环量 水质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青蛤抗氧化酶活性及生长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弄清盐度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生长及免疫相关酶的影响,以期探讨其在不同盐度环境下养殖的可能性,本文研究了青蛤在盐度10、15、25(对照)和35下,0、3、6、12、24、48、96h内鳃、外套膜和肝胰腺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同时研究了不同盐度下青蛤养殖2个月的月增长率和增重率变化。结果表明:青蛤不同组织中SOD和CAT活性以肝胰腺最高,外套膜次之,鳃最低。盐度10时,鳃中的SOD活性于3h显著高于对照盐度(P<0.05);外套膜中的SOD活性于3、6、12、24h,CAT活性于6、12h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肝胰腺中的SOD活性于3、6、12、24h,CAT活性于3、6h显著高于对照(P<0.05)。盐度15时,仅肝胰腺中的SOD和CAT活性于3h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盐度35时,鳃中的SOD活性于3、6h,CAT活性于3h显著高于对照(P<0.05);外套膜中的SOD和CAT活性于3、6、12、24h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肝胰腺中的SOD和CAT活性几乎整个时间段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盐度35时的SOD和CAT活性波动幅度显著高于盐度10(P<0.05)。月增长率和增重率方面:盐度15较快,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各月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盐度10则显著低于盐度15和对照,并且盐度10第2月份显著高于第1月份(P<0.05);而盐度35则极缓慢,各月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青蛤受盐度胁迫时其抗氧化酶的波动基本于胁迫后的前24h内完成,青蛤对低盐的耐受性强于高盐,盐度高于35时青蛤抗氧化酶波动剧烈,且生长极慢。

关键词: 青蛤 盐度 生长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典型低纬度海区(南海、孟加拉湾)初级生产力比较

生态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海和孟加拉湾有着相似的纬度范围,均处于低纬度季风区,但环境的开放性和水体交换特征有所不同。将南海和孟加拉湾的初级生产力进行对比,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低纬度海区生物生产过程的认识。南海有着复杂的物理过程,存在涡旋、上升流、黑潮、台风和冲淡水等多种现象,显著地影响着初级生产力大小和时空分布。南海初级生产力有以下几个特点:(1)受冲淡水和沿岸上升流的影响,沿岸海域常常高于开阔海区;(2)初级生产力的高值通常不出现在表层,大都出现在次表层;(3)在开阔海区受水体交换(黑潮等)和中尺度现象影响(涡旋)显著。此外,南海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也比较明显,但季度变化规律有较强的区域性。孟加拉湾物理环境与南海差别明显,初级生产力主要受淡水输入、涡旋和光照的影响,受台风和上升流影响不如南海明显。在沿岸区,高温低盐水覆盖了沿岸上层水体,使得混合层较稳定,抑制了深层富含营养盐水体的涌升补充,导致初级生产力下降;光强(悬浮物多、多云天气多)也限制了初级生产力。孟加拉湾开阔海区常常有涡旋形成,也对初级生产力有一定影响。沿岸区初级生产力南海高于孟加拉湾,而在开阔海区两者差别不大,因此整体上南海初级生产力水平高于孟加拉湾。

关键词: 南海 孟加拉湾 初级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蛋白水解物的特性及其应用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蛋白水解物(FPH)是鱼蛋白在酸性、碱性、酶等条件下发生水解,得到的蛋白质水解产物。近年来,FPH因其特殊的物理特性、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生理功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FPH的各种理化性能及其生物活性,并对其在饲料工业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了其在产品加工和推广应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旨在为FPH的深层次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鱼蛋白水解物 特性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鲢补体C7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序列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补体系统经活化形成末端补体复合物,C7是将此复合物与目的细胞的细胞膜结合的重要分子。本研究从已有的cDNA文库中克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补体C7的cDNA,其全长2 625 bp,编码821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鲢补体C7与草鲤鱼的氨基酸序列相同率最高(为93%)。与已报道的硬骨鱼类补体C7相同,鲢补体C7具有一些保守的结构,如TSP1、LDLRa、MACPF、EGF、TSP1、CCP。对12尾鲢补体C7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有6个突变位点,其中5个是同义突变,另外一个是非同义突变,确定6个等位基因。在鲢正常组织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免疫器官组织中,对C7基因进行了RT-PCR表达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状态下,鲢补体C7基因只在脾中表达,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12 h后,鲢C7基因在脑、鳃、心、肾、肝、肠、脾7种组织中迅速表达,随着病原的清除,补体C7基因表达量也逐渐降低直至停止表达,说明补体C7是一个与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相关的基因。

关键词: C7 遗传多样性 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呋喃唑酮代谢物AOZ在斑点叉尾(鲴)体内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研究

淡水渔业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在池塘网箱养殖模式下,平均水温为30.6℃,以100 mg/kg鱼体重的剂量投饲斑点叉尾鲴(Ietalurus punetaus)苗种(95±20.9)g含呋喃唑酮的药饵,连续5d,每天2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分析了呋喃唑酮主要代谢产物3-氨基-2-噁唑烷酮(3-amina-2-oxazolidinone,AOZ)在斑点叉尾鲴体内的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结果表明:血液、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中AOZ于停药后在4h时的浓度分别为(2 649.0±463.1)ng/mL,(1 169.4±194.5)、(2 308.5±100.5)、(7 816.2±568.5)和15 938.1 μg/kg,血液、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中AOZ在60 d时平均浓度分别为6.66 ng/mL,4.50、33.7、17.1和21.3 μg/kg,分别是AOZ判定限1μg/kg的6.66、4.5、33.7、17.1和21.3倍.90 d时AOZ在血液和各组织中均检测不到.AOZ在血液和各组织中的浓度水平肾脏>肝脏>皮肤>血液>肌肉,消除半衰期T1/2皮肤(11.1 d)>肌肉(7.8 d)>血液(7.2 d)>肝脏(6.9 d)>肾脏(6.7 d).斑点叉尾鲴皮肤中AOZ的浓度高于肌肉组织,而且残留时间长,在此养殖条件下,AOZ在斑点叉尾鲴各组织中消除至少需要2 754℃·d.

关键词: 斑点叉尾(鲴)(Ietalurus punetaus) 呋喃唑酮 3-氨基-2-噁唑烷酮 组织分布 消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DMRT1基因cDNA全长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了黄颡鱼DMRT1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该基因在黄颡鱼成体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DMRT1基因cDNA序列全长1 381bp,其中5′端非翻译区30bp,3′端非翻译区454bp[不包括poly(A)],开放阅读框885bp,编码295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黄颡鱼DMRT1基因与革胡子鲶同源性最高(为81%),与黑鲷、虹鳟、斑马鱼、青鳉的同源性分别为60%、59%、64%和52%,与小鼠、人的同源性较低,分别为42%和44%。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DMRT1基因在黄颡鱼胚胎发育阶段及胚后发育的1~51d仔鱼均有表达,且在胚后发育的第31天表达量最高;在成体,只在雄性精巢中特异性表达,其他组织均无表达,且性腺发育阶段的Ⅳ期精巢表达量最高,表明该基因可能在黄颡鱼雄性性腺的形成或功能维持上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黄颡鱼 DMRT1基因 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 基因克隆 荧光定量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eO_2对海带幼孢子体培育过程中硅藻污染的抑制效应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以光系统Ⅱ最大荧光产量(Fv/Fm)为指标,结合形态显微观察,研究了GeO2在海带幼孢子体培育过程中菱形藻污染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1)对于菱形藻,当GeO2浓度在5mg/L以上时,对其Fv/Fm值有显著影响,达到或超过15mg/L时菱形藻趋于死亡。2)对于海带幼孢子体,GeO2浓度在20mg/L以上时,对其Fv/Fm值有显著影响,达到或超过30mg/L时其趋于死亡。3)对于受到菱形藻污染的海带幼孢子体,GeO2浓度在15mg/L以上时对其Fv/Fm值有显著影响,达到或超过20mg/L时其趋于死亡。综合来看,当GeO2浓度为5~15mg/L时,菱形藻光合作用受到较强的抑制,而对海带幼孢子体影响不大。

关键词: GeO2 海带幼孢子体 菱形藻 叶绿素荧光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