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实用WSSV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于脊尾白虾病毒感染规律的研究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当前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定量检测方法,实验结合当前WSSV诊断与定量方法应用的实际,试图通过设计两对普通PCR引物来建立一种实用的WSSV绝对定量方法,并利用此方法进一步探明WSSV在脊尾白虾体内的增殖规律及致病性。首先根据WSSV的囊膜蛋白VP28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特异引物(F1,R1)和(RF2,RR2),分别用于标准品质粒的构建和扩增子的扩增,以开展SYBR Green染料法定量检测WSSV的研究;随后利用该定量检测方法分析了WSSV在脊尾白虾体内的组织分布及感染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以定量引物RF2和RR2建立的SYBR Green绝对定量检测方法具有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定量范围广且准确等特点;(2)WSSV能感染脊尾白虾鳃、肝胰腺、肌肉、头胸甲下结缔组织、胃及肠等组织,其中头胸甲下结缔组织病毒含量最高(1.1×107copies/μg),其次是鳃组织(4.1×106copies/μg);正常脊尾白虾感染WSSV,首先经过一个约48 h潜伏期,而后开始大量增殖并造成部分虾死亡,死亡率约为2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遗传规划法识别影响鱼类丰度的关键环境因子
《水利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长江中上游四大家鱼为例,采用遗传规划法,从水文、水温、泥沙、气象等方面定义的15个环境因子中,识别出影响四大家鱼鱼苗丰度的关键环境因子,并分析了鱼苗丰度随关键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涨水的持续时间和日均涨水率为影响鱼苗丰度的关键环境因子;鱼苗丰度与涨水持续时间之间存在非线性递增关系,且涨水持续时间在5~8d时,鱼苗丰度随之显著增加;日均涨水率低于2000(m3/s)/d时,鱼苗丰度与日均涨水率之间呈现近似线性递增关系,而日均涨水率高于2000(m3/s)/d时,由于监测数据较少,尚无法确定二者的关系。对比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遗传规划法在识别与生物因子存在非线性关系的关键环境因子,并建立它们之间的量化关系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
关键词: 遗传规划法 鱼类丰度 关键环境因子 四大家鱼 涨水的持续时间 涨水的日均涨水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中南部越冬鳀鱼空间分布及其与水温年际变化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986—2010年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和遥感海表温度,基于GIS技术,通过空间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黄海中南部水域越冬鳀鱼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并探讨其与水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86—2010年鳀鱼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明显,2004年其资源丰度下降至最低且向岸分布,2010年资源丰度有所回升并在东部水域集中分布,鳀鱼捕获站位、资源密度在经纬度方向上的分布集中区域年际变化明显;鳀鱼资源密度重心纬度与代表性等温线平均纬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表明水温变化影响越冬鳀鱼纬度方向上的分布,但其向岸分布趋势则由黄海暖流的年际变动决定;在影响鳀鱼分布的众多因子中,资源丰度变化主要受捕捞压力的影响,而空间上的变化主要由海水温度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EST-SSRs标记的筛选及其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s)数据库开发的18个EST-SSR标记,对草鱼群体进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关联分析得到6个微卫星位点(13118、13305、24017、25085、35939和40698)与体重,体长和体高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对其进行多重比较获得有利基因型分别为13118位点的BB、13305位点的AD、24017位点的AC、25085位点的BE、35939位点的BB和40698位点的BB。将6个微卫星位点上的EST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其中24017序列与鲤鱼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因子(NCEF)同源性水平高达86%,25085序列与草鱼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基因同源性水平达到80%。应用这18个微卫星位点对草鱼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82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4.556个,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9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52 9,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57 1和0.401 7,表明该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低水平。
关键词: 草鱼 EST-SSR 生长性状 关联分析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特色罗非鱼罐头加工技术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等规格的鲜活罗非鱼为原料,主要研究了特色风味罗非鱼的腌制、调味、真空包装和杀菌等加工技术,制成软包装罐头。通过实验,确定了盐水浸渍法的最适盐浓度为8%,腌渍时间为15min;热风干燥的最佳条件为125℃、2h,经干燥脱水后,其水分含量为52.02%;杀菌的最佳条件为125℃、15min。研制出的产品肉质致密,口感细腻,骨酥性理想,特色风味突出,食用方便,可常温下流通销售,保质期为90d,为罗非鱼的开发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胁迫对虾夷扇贝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海洋环境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研究了虾夷扇贝在96 h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及不同浓度Cd2+(0,0.005,0.025,0.050,0.150和0.300 mg/L)对虾夷扇贝内脏团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以探讨其用于污染暴露的生物标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虾夷扇贝96 h的LC50为1.73 mg/L;其95%的置信区间是1.58~1.90 mg/L;安全浓度为0.0173 mg/L。酶活力:0.025 mg/L及以上的各实验组SOD活力先上升后下降,在第3 d时达到峰值,与对照组呈显著差异(P<0.05);处理第6 d,各浓度组SOD活力有所下降,到第9 d时受到抑制;CAT活力在处理0.5 d时,0.025mg/L0、.150 mg/L和0.300 mg/L三个浓度组均受到显著诱导(P<0.05),处理第6 d时,各实验组酶活力开始受到抑制。两种酶对实验设计的Cd2+浓度反应敏感,呈现出"诱导-抑制"规律,对海洋Cd2+早期污染具有指示作用。GSH-PX对Cd2+污染没有SOD和CAT那样敏感,GSH-PX的各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因而它作为对海洋Cd2+早期污染指示物的意义不大。
关键词: Cd2+ 虾夷扇贝 内脏团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鳢、斑鳢及杂交种耗氧率与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乌鳢、斑鳢及其正反交杂交种(斑乌鳢和乌斑鳢)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5.1℃条件下,平均体重48.88 g的乌鳢、45.30 g的斑鳢、44.20 g的斑乌鳢和46.76 g的乌斑鳢的耗氧率分别为0.22、0.16、0.19、0.17 mg/g.h,窒息点分别为2.47、1.45、1.18、2.01 mg/L。并分析了这4种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窒息点的差异原因,讨论了4种鱼窒息点高于其他常见鱼的可能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鲤FABP3基因分离及其多态性与增重的相关分析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与建鲤增重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建鲤分子育种,实验在建鲤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基因上筛选了与增重相关的SNP位点。首先使用PCR扩增到2个建鲤FABP3基因,jlFABP3a和3b基因,两个基因均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3a和3b阅读框相似性为93%,编码133个氨基酸,相似性为94%,内含子长度和序列存在着明显差异。jlFABP3的系统进化和传统的分类地位一致。通过序列比对,在3a和3b上分别找到26和25个SNP位点。构建PCR-RFLP法检测了其中3个SNPs在建鲤群体中的分布,并与增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30G与检测群体雌、雄鱼鱼种阶段和雌鱼成鱼阶段增重显著相关(P<0.05),CC型个体增重显著快于CG型个体。G267T在5个家系中与雌鱼成鱼增重相关,在7个家系中不同基因型个体增重虽呈相同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考虑G267T和C30G位点,则发现GGCC个体在雌、雄鱼增重均最大,在雌、雄鱼中分别比GGCG个体快17%和12%。GGCC个体在实验样本中占约9%,存在着较大的选育空间。
关键词: 建鲤 心肌型胞内脂肪酸结合蛋白 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增重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