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989—2010年广东沿海牡蛎体镉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广东沿海牡蛎体镉(Cd)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食用健康风险,实验根据2001—2010年广东17个海湾的牡蛎体Cd含量监测结果及1989—1999年的历史数据,分析了广东沿海总体及粤东、珠江口、粤西3大海区牡蛎体镉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风险商法评价其健康风险。1989—2010年广东沿海累计268频次的监测结果表明:牡蛎体Cd含量变化范围为未检出~10.80 mg/kg(均值1.14 mg/kg,以湿重表示,下同),检出率97.01%;其中98.64%符合中国、美国牡蛎体或贝类的Cd含量限量标准(≤4 mg/kg)。珠江口海域达标率为三大海域最低(86.5%),是今后生物监测与海洋环境管理的重点。2001—2010年牡蛎体Cd含量的健康风险依次为儿童-青少年(5~17岁)>老年人(60岁以上)>成年人(18~59岁);连续食用广东沿海牡蛎10年,其Cd含量在70年内不会对人体构成Cd摄入过量的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英文)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科研管理信息化为优化科研院所行政管理程序、提高行政管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增强行政管理决策能力发挥了不可比拟的优势。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水产科研院所来说,是实现其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民主、科学、高效、创新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重要机遇,分析和挖掘科研管理信息化民主决策服务功能,对于促进水产科研院所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建立新的管理决策机制,实现民主、高效的决策与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阐述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途径,例如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放流鲢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2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长江下游4个放流鲢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在12个基因座位中,共检测到56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1~7个,其中有10个基因座位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3.33%,4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3.9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384 0,观测杂合度Ho平均值为0.467 6,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490 6,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381 2。4个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与文献报道的下游野生群体大致相当,但明显低于上游野生群体;放流鲢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均低于各自相对应的平均期望杂合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近交现象。4个放流鲢群体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937 1~0.971 8,遗传距离为0.028 2~0.062 8,基因分化系数Fst为0.027 5~0.050 6,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饲料转化率性状的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数量性状(QTL)定位是实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选择和定位、培育新品种及加快性状遗传研究进展的重要手段。饲料转化率是鲤鱼的重要经济性状和遗传改良的主要目标,而通过QTL定位获得与饲料转化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及相关基因是遗传育种的重要工具。研究利用SNP、SSR、EST-SSR等分子标记构建鲤鱼(Cyprinus carpio L.)遗传连锁图谱并对重要经济性状进行QTL定位。选用174个SSR标记、41个EST-SSR标记、345个SNP标记对德国镜鲤F2代群体68个个体进行基因型检测,用JoinMap4.0软件包构建鲤鱼遗传连锁图谱。再用MapQTL5.0的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IM)和多QTL区间定位法(MQMMapping,MQM)对饲料转化率性状进行QTL区间检测,通过置换实验(1000次重复)确定连锁群显著性水平阈值。结果显示,在对饲料转化率性状的多QTL区间定位中,共检测到15个QTLs区间,分布在9个连锁群上,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17.70%—52.20%,解释表型变异最大的QTLs区间在第48连锁群上,为52.20%。HLJE314-SNP0919(LG25)区间标记覆盖的图距最小,为0.164 cM;最大的是HLJ1439-HLJ1438(LG39)区间,覆盖图距为24.922 cM。其中区间HLJ1439-HLJ1438、HLJ922-SNP0711解释表型变异均超过50.00%,可能是影响饲料转化率性状的主效QTLs区间。与饲料转化率相关的15个QTLs的加性效应方向并不一致,有3个区间具有负向加性效应,平均为0.027;12个正向加性效应,平均值为0.06。研究检测出的与鲤鱼饲料转化率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可为鲤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更进一步的QTL精细定位打下基础。
关键词: 鲤鱼 饲料转化率 数量性状定位 MapQTL5.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美洲鲥耗氧率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25.3~26.5℃下测定美洲鲥幼鱼的昼夜耗氧率,同时在14、18、22、26、30℃下分别对美洲鲥(体长7.8~9.7 cm,体重3.51~6.20 g)耗氧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美洲鲥在25.3~26.5℃条件下,昼夜耗氧率范围为0.447~0.838 mg/g.h,最低在上午7:00(0.447 mg/g.h),最高在下午15:00(0.838 mg/g.h)和夜间23:00(0.838 mg/g.h),全天平均耗氧率为0.639 mg/g.h;在不同温度下,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从14℃时的0.073 mg/g.h,增加到30℃时的1.057 mg/g.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资源分布及其与底层温盐度的关系
《海洋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和温盐度的同步监测数据,对秋季沙海蜇的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和底层温盐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的高生物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海域:(1)南黄海西侧浅水海域;(2)南黄海中央深水区(32°30'N~34°00'N、123°00'E~124°30'E);(3)大沙和长江口外海水域。前2个高生物量分布区某些年份会连成一片,第二个高生物量区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第三个高生物量区某些年份可能不会出现。结合底层温盐度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沙海蜇高生物量区主要出现在黄海冷水团的前缘或冷暖水团的交汇处,且在冷暖水团的交汇处,更易形成高生物量聚集。而在暖水团控制的海域内,其生物量较低,在垂直分布上,沙海蜇可能主要活动区域在30 m以深的水温相对较低(低于15℃)且变化幅度较小、盐度处于中盐水平(32.0~33.5)的水体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来源的甲醛膳食暴露评估初步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MonteCarlo模拟技术定量评估我国人群通过食用水产品途径的甲醛膳食暴露状况。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普通居民通过食用水产品途径的甲醛暴露水平较低,且通过食用水产品途径城市人群摄入甲醛面临的健康风险高于农村人群;不同年龄群体的膳食暴露量存在差异,幼年消费者(2~13岁)的暴露量均高于成年人;7岁前,女孩的暴露水平高于男孩,7岁后,男孩的暴露水平高于女孩。我国普通居民仅通过食用水产品途径摄入甲醛对人体健康状况造成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幼儿、儿童是食用水产品途径甲醛暴露的敏感性群体,应在后续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 甲醛 水产品 暴露评估 Monte Carlo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在崇明东滩潮间带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分析了调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结果表明:以去灰干质量(AFDM)计,5月、8月和11月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总平均次级生产力和总平均P/B值分别为637.83 ind m-2、6.82 gm-2、6.71 g m-2a-1和1.01 a-1.纵向梯度上,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总平均次级生产力三者大小排序均为东旺沙≥捕鱼港>团结沙.分析表明,潮间带次级生产力受软体动物影响明显,其中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黑龙江河蓝蛤(Potamocorbula amurensi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泥螺(Bullactaexarata)和中华拟蟹守螺(Cerithidea sinensis)这6种优势种贡献了崇明东滩潮间带65.24%的次级生产力.调查区域总平均P/B值为1.01 a-1,推测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一年更替一代,群落结构不稳定,受外界影响较大.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断面环境状况进行分析,显示团结沙生境状况最稳定,捕鱼港次之,东旺沙最剧烈.对次级生产力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除生物量、栖息密度外,水体总氮、总磷对其也存在较大影响.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解析断面各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显示断面群落次级生产力环境影响因子不尽一致,东旺沙影响因子为Sal、TP、TOC及DO;捕鱼港影响因子为TN、TOC、Chla及DO;团结沙生境状况极稳定,受环境因子影响极小,分析其次级生产力影响因子可能更偏向于沉积物理化因子.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次级生产力 P/B值 潮间带 影响因子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鱼类群落功能群及其主要种类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8月和10月对渤海渔业资源的底拖网调查,采用胃含物分析、聚类分析和功能群划分的方法研究了渤海鱼类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其主要种类。结果表明,渤海夏、秋季鱼类群落包括7个功能群,分别为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虾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和广食性功能群;其中主要功能群为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和虾/鱼食性功能群;主要种类有小黄鱼、蓝点马鲛、斑、赤鼻棱鳀、银鲳和黄鲫。圆筛藻、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磷虾、长额刺糠虾、中国毛虾、甲壳类幼体、日本鼓虾、六丝矛尾虎鱼、小黄鱼、双壳类和腹足类是当前渤海夏、秋季鱼类群落的主要饵料种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