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近海银鲳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动物分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自黄海、东海和南海的7个银鲳群体的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变异进行分析,研究银鲳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群体历史动态。在所分析的111个个体中检测到16个单倍型。7个群体呈现出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564~0.688) 和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1~0.003)。单倍型遗传学关系、两两群体间的F_(ST)值和分子方差分析均表明中国近海7个银鲳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显著。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均表明中国近海银鲳经历了晚更新世的群体扩张事件,扩张时间约为6.0×10~4~1.04×10~5 年前。研究结果表明,银鲳的卵和幼体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中国近海的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中国近海银鲳群体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上存在较高的遗传同质性的原因。
关键词: 银鲳 线粒体COⅠ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历史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虎杖提取物对CCl_4致建鲤肝损伤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主要探讨基础饲料中添加虎杖提取物对建鲤肝损伤中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建鲤被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20条,即I组(CCl4)、II组(0.5%虎杖提取物)、III组(1%虎杖提取物),按每10 g体质量0.05 mL体内注射30%CCl4;IV组(0.5%虎杖提取物)、V组(1%虎杖提取物)体内不注射CCl4,只注射同体积植物油;VI为空白对照组,也注射同体积植物油。每日饲喂2次,连续8周,注射72 h后模型建立成功。检测建鲤血清中LDH、GPT、GOT、TP、ALB的表达水平;检测肝组织匀浆中SOD、GSH-Px、MDA、CAT、T-AOC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的虎杖提取物(V组)对于清除自由基,防治肝损伤有很好的效果,能显著提高SOD、GSH-Px含量,降低MDA含量;显著提高T-AOC和CAT含量;显著增加TP、ALB活性;显著降低血清中GPT、GOT、LDH的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CCl4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0.5%和1%虎杖提取物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黏液细菌F35的鉴定及其抗菌物质分析
《食品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Zobell 2216E培养基从合浦珠母贝黏液中分离得到菌株F35,菌株对6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通过对菌株F35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并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其发酵液排除酸类物质和过氧化氢的干扰后,分别经过4种蛋白酶处理,蛋白酶酶解发酵液对指示菌的抑制作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菌株F35抗菌成分为蛋白或多肽类物质,具有开发为新型天然食品防腐剂的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如东贝类养殖区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中国环境监测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3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对江苏省如东县贝类养殖区4次现场监测资料,着重对养殖区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养殖区进行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程度顺序为Pb>Zn>Hg>Cu>As>Cd;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顺序依次为Zn>Pb>As>Cu>Hg>Cd;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顺序依次为Hg>Cd>As>Pb>Cu>Zn。4次调查结果的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均低于140,表明这些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生态风险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养殖环境良好。
关键词: 贝类养殖区 海水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特征 生态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诺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和体外肝微粒体中的代谢产物比较分析
《海洋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对恩诺沙星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内和体外肝胰腺微粒体孵育下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体内试验为凡纳滨对虾口灌30 mg.kg-1恩诺沙星,24 h后采集血浆用于代谢产物分析。体外试验为在含有肝微粒体的NADPH体系中加入恩诺沙星(100μM)进行孵育,检测孵育液中的代谢产物;肝胰腺采集自未给药的凡纳滨对虾,超速离心法制备而得。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除以恩诺沙星原形药物为主外,还可检测到少量的N-去乙基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环丙沙星哌嗪环开环代谢物及其同分异构体;而在肝胰腺微粒体体外孵育体系中除检测到原形药物外,只有少量的N-去乙基代谢物环丙沙星。无论是体内还是体外,代谢产物生成量都很少,但环丙沙星是主要代谢产物。推测恩诺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代谢反应主要是脱乙基反应和加氢还原反应,而在体外肝胰腺微粒体恩诺沙星代谢的反应主要是脱乙基反应。
关键词: 恩诺沙星 代谢产物 凡纳滨对虾 体内和体外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不同脂肪源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和仔鱼质量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精制鱼油、大豆油、橄榄油为脂肪源配制3组实验饲料,以一种商业饲料为对照组,进行连续56d饲喂半滑舌鳎亲鱼试验,研究不同脂肪源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卵子脂肪酸组成和仔鱼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组亲鱼的相对产卵量最高,橄榄油组次之,鱼油组比橄榄油组低,豆油组最低。对照组的卵子畸形率最低为9.77%,鱼油组为14.53%,橄榄油组为19.4%,豆油组最高为35.17%(P<0.05)。同时对照组与鱼油组仔鱼畸形率分别为3.34%和3.12%,橄榄油组为8.85%,豆油组为17.35%(P<0.05)。对照组的孵化率也最高,为95.49%,鱼油组次之,为84.88%,橄榄油组为79.57%,豆油组最低,为74.27%(P<0.05)。表明半滑舌鳎亲鱼的产卵期、卵子发育以及仔鱼的成长期都需要饲料中维持一定量n-3HUFA,特别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油酸和亚油酸(LA)在半滑舌鳎卵子的发育过程被选择性保留下来,起着重要的作用。推断出用单一的植物油或者动物油作为脂肪源都不能很好地为其提供必需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不同养殖模式池塘叶绿素a的变化特征及粒级结构
《海洋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6~11月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3种不同养殖模式的池塘中观测了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及其粒级结构。结果表明:池塘中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为(5.29±0.13)~(48.00±15.03)mg.m-3,最低值出现在养殖初期6月份,最高值出现在夏季8月份。养殖期间,池塘叶绿素a浓度显著高于港湾和近海。比较3种不同养殖模式的叶绿素a浓度,以"高位池"最高,"底充氧"其次,"增氧机"最低,但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现出养殖初期低,然后迅速上升,至8月份达最高值,再缓慢下降。分析认为,在海水养殖生态系统中,叶绿素a浓度主要受环境因子尤其是营养盐浓度分布的影响。三疣梭子蟹养殖池塘中叶绿素a浓度粒级结构表明,Nano-粒级为主要贡献者,平均贡献率达66.9%;Pico-粒级次之,平均贡献率为22.8%;Net-粒级贡献率最小,仅为10.3%。在三疣梭子蟹养殖池塘中,Nano-粒级浮游植物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来源,而Pico-粒级光合微生物对初级生产力的作用不容小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春季营养盐分布特征及赤潮暴发诱因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年4月和2011年4月两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桑沟湾水域春季水温、盐度及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34-)、活性硅酸盐(Si23--Si)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目前大面积赤潮暴发的可能原因。结果显示,2011年的氮、磷、硅浓度都高于2006年同期调查结果,分别是2006年的5.6倍,1.3倍和3.2倍。氮磷比高达(66.33±47.16),硅磷比为(35.12±21.44),硅氮比为(0.82±0.77),严重偏离Redfield比值。块状分布明显,氮、磷、硅的空间分布情况相似,都是在湾口的东南部(褚岛外海)有高值区,向湾内递减;在湾底的西北部赤潮的始发区,有次高值区,与盐度的低值区几乎重叠。从营养盐、水文、大型藻类营养盐竞争与克生作用及水温4个方面,分析了赤潮暴发的可能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维因对雄性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研究
《生态毒理学报 》 2012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西维因对罗非鱼的急性毒性以及在不同暴露浓度下的西维因(0.064,0.8和5mg·L-1)对雄性罗非鱼性腺系数、血清雌二醇、睾酮含量的影响以及对卵黄蛋白原的诱导效应,以期对其环境雌激素效应研究有所贡献。结果表明:西维因对罗非鱼的24、48、72和96h的LC50分别为30.21、25.16、19.76和17.86mg·L-1。长期暴露于低剂量的西维因中,会使雄性罗非鱼精巢系数降低;对其血清雌二醇的合成具有诱导作用,当浓度为0.8mg·L-1时,诱导作用最强,此时血清雌二醇的含量为218.83pg·mL-1;卵黄蛋白原的含量随着西维因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多,当处理浓度为5mg·L-1时,达到最大为393.01μg·L-1;随着西维因浓度的升高,睾酮含量逐渐降低,西维因的浓度为5mg·L-1时,睾酮含量达到10.58mol·L-1,差异极显著(p<0.01),这可能是由于西维因对雄性罗非鱼具有雌激素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