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喂黄曲霉毒素B_1对奶山羊乳中黄曲霉毒素M_1分泌规律与转化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粮中添加单一剂量黄曲霉毒素B1(AFB1)后奶山羊乳中黄曲霉毒素M1(AFM1)的分泌规律及AFB1转化为AFM1的转化率,选择3只健康、体重接近的泌乳中期关中奶山羊,每只羊饲喂1 mg AFB1。饲喂后0、4、8、24、32、48、56、72、80、96、104及120 h采集羊乳,测定AFM1含量。结果表明:1)饲喂AFB1前(0 h),羊乳中未检出AFM1,但是饲喂AFB1后4 h,在收集的羊乳中均检出了AFM1;2)3只试验在羊乳中AFM1含量存在差异,但是其分泌规律非常相似,均呈先升高后急剧下降再缓慢下降的趋势;3)羊乳中AFM1的峰值出现在饲喂AFB1后4~8 h;4)羊乳中AFM1平均含量在56 h时为0.39μg/kg,低于我国限量值(0.5μg/kg),到120 h平均含量为0.02μg/kg,低于欧盟限量值(0.05μg/kg);5)各时间点AFB1转化为AFM1的最大平均转化率为0.19%,出现在4 h;6)饲喂AFB1后24 h内的AFM1平均转化率之和占AFM1总转化率的81%。结果提示,AFM1在奶山羊乳中的排出时间主要集中在采食AFB1后的24 h内。
关键词: 奶山羊 黄曲霉毒素B1 羊乳 黄曲霉毒素M1分泌规律 转化率


供氮水平对内蒙古土默川灌区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内蒙古土默川灌区春玉米施用氮肥的肥效,确定节约型施氮量,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0、180、240、300、360和480 kg hm-2)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利用率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供氮量高于240 kg hm-2后产量不再增加。供氮量为180 kg hm-2时氮素偏生产力最高,2年平均为63.7 kg kg-1,随着供氮量增加显著降低;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在供氮用量为180~240 kg hm-2时最高,2年平均,最大值分别为39.5%和24.1 kg kg-1。供氮量大于240 kg hm-2后土壤氮素的表观平衡出现盈余。所以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供氮量为180~240 kg hm-2为较适宜。


拟南芥AtCDPK1基因克隆与转化马铃薯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野生拟南芥生态型(Col-0)为材料,利用PCR和DNA重组技术,克隆了拟南芥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AtCDPK1)。AtCDPK1基因全长为2 269bp,碱基序列与已知基因At1g18890完全一致。构建AtCDPK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HF3-CDPK1,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pCHF3-CDPK1转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的脱毒试管微型薯中,经筛选与植株再生,共获得50个抗性再生植株。PCR检测显示,有36个植株基因组中含有AtCDPK1基因。RT-PCR分析证实,AtCDPK1基因在这些马铃薯植株的基因组中均能正常转录表达。这一结果为进一步开展AtCDPK1基因功能分析及转基因抗旱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拟南芥 AtCDPK1 基因克隆 马铃薯 遗传转化 转录表达


模拟降水量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集雨效应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阴山北麓旱作区雨水蓄积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探讨本地区主要种植方式对降水的蓄积效应及降水后土壤水分变化动态。本研究采用模拟降水试验方法,对降水后农田土层水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4mm降水下,粘壤土不同处理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对照;在12mm降水下,沙壤土不同处理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对照。不同降雨量粘壤土和沙壤土贮水量增量表现一致,大小顺序均为垄作全膜>垄作半膜>平作全膜>平作半膜>平作(CK)。以8mm降水为例,粘壤土各处理中,垄作全膜处理下土壤贮水增量为6.5mm,是对照的1.76倍,沙壤土各处理中,垄作全膜种植方式贮水增量是对照的3.2倍。2)垄作全膜能够将12mm以上降水蓄积在粘壤土表层,使该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小,土壤含水量基本维持在15.0%~16.5%,沙壤土蓄积雨水效果较差。3)在降水后5d内,粘壤土土壤水分变化为0~20cm土壤含水量呈降低趋势,降水后第3天该土层土壤含水量下降变缓,20~30cm土壤含水量先增加后降低,在降水后第3天达到最高,30~50cm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势;沙壤土土壤水分变化为0~30cm土壤含水量下降趋势较明显,30~50cm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因此,在本地区生产条件下,垄作全膜不仅具有良好的集雨效果,而且能够将积蓄雨水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30~50cm,从而对有限的降水资源进行再分配,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模拟降水 土壤贮水量 种植方式 集雨效应 土壤含水量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奶山羊血浆细胞因子和激素含量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以递增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与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方式诱导奶山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后,血浆细胞因子和激素含量的变化。选取9只体况良好,体重接近的泌乳期莎能奶山羊,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SARA组、恢复组,n=3),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SARA组和恢复组先后饲喂NFC/NDF为1.40、1.79、2.31、3.23的4种试验饲粮诱导SARA发生,每种饲喂15d,恢复组奶山羊诱导SARA后自由采食青干草30d。对照组3只羊分别在饲养30、60(与SARA组同时)和90d(与恢复组同时)屠宰。结果表明:1)SARA长期提高了血浆LPS浓度,恢复组与SARA组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SARA组奶山羊血浆中促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含量呈升高趋势(P>0.05),IL-2含量显著升高(P<0.05),IL-8含量呈降低趋势(P>0.05),γ-干扰素(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抗炎性细胞因子IL-4和IL-10含量均呈降低趋势(P>0.05);SARA组奶山羊血浆中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胰岛素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催乳素(PRL)和皮质醇(COR)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3)与SARA组相比,恢复组奶山羊血浆中TNF-α、IL-1β、IL-2、IL-6这些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仍持续性升高,其中IL-1β和IL-2含量显著升高(P<0.05);恢复组奶山羊血浆中PRL含量仍维持与SARA组同一水平(P>0.05),而COR含量则回归到对照组水平(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SARA可引起奶山羊血浆中长时间含有一定量的LPS,引发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并引起内分泌激素的变化,这一系列变化导致奶山羊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细粒棘球蚴线粒体CO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asus)种间遗传标记特点,为该虫种的分子分类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在内蒙古地区从羊肝脏采集细粒棘球蚴,肝包虫病患者手术剥离囊包后,签署知情同意书,采集细粒棘球蚴。提取虫体DNA,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CO1)基因,将其克隆到PGM-T载体后,用PCR技术鉴定阳性菌落,并进行测序,运用DNAstar5.0软件计算序列间的相似性,计算遗传距离,同时,应用MEGA4.0软件的最大似然法(ML-Maximum Likelihood)和邻接法(NJ-Neighbor Joining)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细粒棘球蚴DNA扩增出的羊株、人株CO1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936bp。同其他亲缘关系较近的属CO1基因序列比对:羊株、人株细粒棘球蚴CO1序列与黄花棘球绦虫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1.9%、91.2%;羊株、人株细粒棘球蚴CO1序列与黄花棘球绦虫位于同一分支,自展值(Boostrap)最高,均为100%。羊株、人株细粒棘球蚴CO1序列所属分支与原头目的 Proteocephalus macrocephalus所属分支相隔较远。结论CO1基因序列稳定保守,无宿主特异性,可作为细粒棘球蚴理想的种间遗传标记。


不同NFC/NDF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细菌及瘤胃和血浆中内毒素及组胺含量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观察不同NFC/NDF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细菌及瘤胃和血浆中内毒素及组胺含量的影响。选用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期关中奶山羊为试验动物,试验分四期进行,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日粮,以逐渐增加日粮精料的方式诱导奶山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分别利用pH动态监测记录系统和滚管培养法测定瘤胃pH、瘤胃细菌总数、淀粉分解菌及坏死梭形杆菌的浓度;以鲎试验试剂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内毒素和组胺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的增大,瘤胃pH显著降低(P<0.05),并且瘤胃pH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也随之加快;日粮NFC/NDF比为2.58时,瘤胃内组胺和内毒素的浓度明显增加(P<0.05),坏死梭形杆菌和淀粉分解菌的数量也显著升高(P<0.01)。内毒素、组胺和坏死梭形杆菌三者浓度的异常增加对SARA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瘤胃pH 瘤胃细菌 内毒素 组胺


三聚氰胺的FC数据拟合与ELISA试剂盒软件计算问题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大量生鲜乳三聚氰胺试剂盒检测结果分析,明确了针对FC仪器需使用曲线跨度较小试剂盒。在曲线拟合中以试剂盒曲线、FC仪器中0点作为曲线值布点舍去非正常点后进行拟合较相似。0点作为曲线布点较试剂盒曲线CS拟合加标回收率、样品含量高;2种拟合方式三聚氰胺含量在0~5、5~10和10~20μg/kg范围时样本数量差异不大。0点布成空白点曲线线性较好,但99%检测样品含量值显示"非数据";除6、7、8曲线样品加标回收率偏低;0点赋微小值后进行曲线点板,除7、8曲线除外其余曲线R2符合试验要求,其加标回收率偏高。结论:试验中使用FC仪器,可选择曲线点位跨度较小试剂盒;若选用勤邦试剂盒、检测样品较多时则以0点布点舍去异常点后拟合计算。


辣椒种质色价及主要果实性状指标的聚类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辣椒资源材料果实的色价值及性状指标,为选育干制红辣椒提供参考。【方法】以92份辣椒资源为材料,分别对辣椒色价值和辣椒单果质量、果肉厚、果实横径、果实纵径进行聚类分析,从中筛选干制红辣椒的优良种质材料。【结果】(1)对辣椒色价值进行单一性状聚类分析,可以将92份辣椒资源分为5大组群,辣椒色价值为5.90~20.62,在不同材料中表现出多样性,但色价值极高型材料仅有7份,所占比例较小(7.61%),且变异系数较大(0.54)。(2)对辣椒果实色价值、单果质量、果肉厚、果实横径和果实纵径5个性状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92份辣椒分为6大组群,各组群性状存在差异,性状表现丰富,单果质量为26.17~33.59g,果肉厚为0.21~0.35cm,果实横径为2.21~2.67cm,果实纵径为13.30~16.65cm。其中17份材料具有果肉薄(0.24cm)、色价值高(18.11)、果型适中(横径2.38cm,纵径15.71cm,单果质量30.31g)的特点,是选育干制红辣椒的优良材料。【结论】92份辣椒材料在色价值和果型指标等特征上表现出多样性,但色价值高、果型适宜作为干制红辣椒的资源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较小。

